软土地区超高层逆作法的施工控制研究与应用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35年日本首次提出逆作法工艺开始,经历了70余年的研究和工程实践,逆作法工艺目前已在一定规模上应用于高层和超高层的多层地下室等结构。逆作法工艺在支护效果、经济效益和缩短工期等方面的优越性,使其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而上海市和广州市逆作法施工工法的出台更对规范逆作法施工起到指导性作用,标志着逆作法工艺的发展和工程应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因为准确计算变形的困难性和施工过程的复杂性,使逆作法在应用中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论文以天津富力城南昌路逆作法项目为背景,对逆作法在不同施工过程下的影响及若干施工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旨在为逆作法工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主要工作如下:   (1)从逆作法的概念入手,简要介绍逆作法工艺在国内外的应用和发展状况、逆作法的工艺和技术特点以及研究现状;   (2)分析软土地区土质情况,介绍土介质本构关系的弹塑性理论,推导修正剑桥模型的弹塑性本构矩阵,通过总结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的相关参数与曲线,确定工程所在软土区域的修正剑桥模型参数;   (3)对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建立了考虑土、围护结构、水平支撑体系和竖向支承系统共同作用的二维平面有限元模型;采用弹塑性的修正剑桥模型模拟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的非线性特性;基于面-面接触模型实现了地下连续墙、桩与土体之间的接触算法,用以真实地模拟连续墙与土体的相互作用;进而实现了对基坑施工过程的仿真模拟。   (4)以实际工程为依托,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采用本文所提出的5种施工动态模拟过程,基于变形控制的研究思想,在不同施工的条件下探讨逆作法施工过程中共同作用规律。重点对逆作法施工过程中地下连续墙侧移和内力、立柱桩与地连墙沉降及差异沉降、墙后地表沉降、坑底隆起及梁板结构受力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它们随工况发展的变化规律;   (5)对不同的施工过程进行分析对比,总结逆作法工程的施工控制技术;介绍施工中各种节点的连接形式,包括地下连续墙与梁板的连接、竖向支承柱与结构梁板的连接、顺逆作交界处水平传力节点连接以及后浇带的处理;分析总结了立柱桩差异沉降的控制和逆作法现场监测技术。  
其他文献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需要,高层、超高层及大跨空间结构等复杂结构体系发展迅速,使得人们对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主要的抗震设计方法是通过增强结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逐渐增多,在同一区域一系列规格不一的基坑同步施工或者相继施工,便会对基坑周边环境、基坑围护结构、基坑坑底土体回弹等的影响产
地裂缝是地表土体破坏直接导致的一种地质灾害,其主要宏观特征就是地面破裂变形。地裂缝发育范围广、造成危害大,是众多地质灾害中少见的。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向自然领域拓展,
利用风洞试验技术测定桥梁气动弹性和空气动力学参数,是桥梁抗风研究的主要内容。目前斜拉桥正呈现大跨度、柔性的发展趋势,其空气动力特性变得越来越复杂。近年来,不断成熟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物结构越来越复杂,高度也不断刷新,使得对钢材强度要求不断提高。高强度钢材在国内的应用越来越大,但同时我国在高强度钢材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充
由于设计、施工及运营期存在的各种弊端,不少既有的桥梁在其使用期内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开裂问题。裂缝的出现,不仅降低了结构的整体刚度,导致结构后期挠度的增大:而且有害物质侵入
悬索桥的结构特点使它的风致响应问题突出,本文以鱼嘴长江大桥为工程背景,通过对悬索桥的颤振导数识别,静风稳定性及抖振响应进行分析,进行了全面的桥梁抗风研究。本文的新颖
近年来,随着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发展和基于对单体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许多单体建筑在顶部或中部采用大跨钢桁架相连,形成上部带1-2层连廊的连体建筑,其早期的连接形式一般为刚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具有抗侧刚度大,水平承载力高,变形小,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多层和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中。美国9·11事件之后,冗余理论在工程界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