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的自稳定调Q光纤激光器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122022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动调Q光纤激光器具有结构紧凑、稳定可靠的特点,在工业加工、激光雷达以及测距遥感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受激布里渊散射自调Q光纤激光器以无波长限制、低成本、全光纤结构的优势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是其随机输出特性严重限制了此类激光器的发展。本文为克服受激布里渊散射自调Q激光器的随机输出缺陷,从仿真和实验方面研究了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的自稳定调Q光纤激光器及其输出调谐特性。
  本文首先从基本原理出发,介绍了被动调Q技术及其实现手段。通过数值仿真,讨论了被动调Q激光器内部反转粒子数的变化过程以及脉冲序列的产生原理。分析了与受激布里渊散射调Q激光器相关的物理效应,讨论了这些效应的起源和物理过程。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受激布里渊散射调Q激光器数值仿真模型。通过耦合的偏微分方程组对受激布里渊散射引起的调Q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传统的边界条件成功复现并分析了传统受激布里渊散射调Q激光器的随机脉冲及其相关特性。最后基于分析提出了改进的边界条件,使得模型输出了稳定的调Q脉冲序列。仿真表明,采用改进的边界条件后,输出脉冲重复频率的不稳定性从8.24%降低至0.86%,峰值功率的不稳定性由43.42%降低至1.36%。
  基于数值仿真结果的指导,提出了采用两根端面未接触的光纤跳线组成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来产生合适边界条件的方案。在传统的受激布里渊散射调Q激光器的结构基础上加入上述的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实验时通过调节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腔长,成功使得受激布里渊散射调Q激光器输出了重复频率、峰值功率均相当稳定的脉冲序列。与传统SBS自调Q激光器的稳定方法相比,在腔内加入FP干涉仪能以低廉的成本高效地实现输出脉冲的稳定,此外全光纤结构提升了激光器整体的稳定性,并且方便与其他系统集成。实验测得输出脉冲射频谱的信噪比可高达68.12dB,证明该类激光器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600mW的泵浦下,激光器实现了55mW的平均功率、3.5μJ的单脉冲能量输出。此外,论文还设计并实现了环形结构的自稳定受激布里渊散射调Q激光器,并分析了输出脉冲的光谱特性。
  最后,研究了自稳定的受激布里渊散射调Q激光器的调谐特性。在固定的泵浦功率下,精细调节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腔长可以使得激光器输出调Q脉冲的重复频率产生连续显著的变化。实验表明,泵浦功率越高,输出脉冲重复频率的调谐范围也越大。在600mW的泵浦下,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腔长调节长度小于3μm,重复频率可从12.38kHz连续变化到35.32kHz。如此显著的重复频率变化表明,自稳定的SBS调Q激光器可以应用于应力传感、环境监测以及气体探测等领域。论文还分析了在法布里珀罗干涉仪腔长调节过程中重复频率和脉冲宽度的相对稳定性,并讨论了单脉冲能量和脉冲宽度的线性变化关系。
其他文献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物联网智能系统得以迅速发展,物联网设备的需求量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传感器节点作为物联网系统的基本保障,其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在难以进行电能接入的传感器节点,利用太阳能电池的高功率密度优势,并结合锂电等储能技术,是解决能源供给最有竞争力的技术之一。无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因轻薄、稳定性好以及弱光性能优异等特性,能够很好地服务于物联网传感器节点,满足其长时间工作
发光材料的应用领域涵盖了照明、显示、医疗、交通等各个方面,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同的发光材料拥有不同的发光机理和发光特性,对应着各自的优势应用领域。因此,深刻理解材料的发光机理和发光特性,有利于找到其具有特别竞争力的应用领域。当材料具有强的电子-声子耦合效应时,光激发很容易引起晶格畸变,从而捕获光生电荷,形成高度限域的自限域激子(STE)。相比于自由激子发光,目前对于STE发光的机理研究、性质调控及应用探索都处于起步阶段,亟待深入研究。本课题以Cs2AgInCl6为研究对象,率先将STE概念引入到全
固体激光器在工业领域、医疗领域、科学研究领域及国防军事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掺钕固体工作物质的吸收谱与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 LD)的输出波长匹配,适合采用LD作为其泵浦源。LD泵浦的掺钕固体激光器具有效率高、结构紧凑和工作寿命长的优势,且是四能级系统,激光阈值低。克服热效应的限制而提高固体激光的输出功率以及通过激光脉冲技术产生短脉冲激光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针对于LD泵浦的Nd:glass锁模飞秒激光器、LD泵浦的声光调QNd:YAG纳秒激光器及LD泵浦的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semi
以高清视频、云计算、云存储、虚拟/增强现实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流量的持续快速增长。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与物联网的逐渐普及,海量终端进入互联网,导致链路需求日益多样化,且多数流量将靠近用户端。持续增长且多样化的流量给以数据中心网络与内容分发网络为代表的成本敏感的中短距离(<80km)光纤通信网络带来巨大的压力。低成本、灵活、大容量的传输技术将有助于应对这些挑战,并为下一代光纤通信系统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本论文针对中短距光纤通信中主流的低成本直接探测系统,从调制与编码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多种基于多载
涡旋光束具有螺旋型的波前相位且能够携带轨道角动量,尤其是完美涡旋光束,其亮环半径不随拓扑荷数的变化而变化,在粒子操控、光学通信、量子光学以及激光制造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涡旋光束通常采用螺旋相位板、空间光调制器或者数字微镜器件等设备来实现。基于双光子吸收的激光直写技术,具有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加工精度以及制备任意三维结构的加工能力,在微光学器件、微流控器件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本论文提出了利用双光子吸收的激光直写技术制备多种螺旋相位板,并对其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论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密集程度的日益增加,通信技术必须不断快速发展才能满足信息爆炸式增长的需求。在通信不断地向更高频段的拓展过程中,由于传统电子器件本身的局限,对高频微波信号的传输和处理都存在着极大的挑战。电子器件处理高频信号的带宽和采样速率都受到限制,高频微波信号在大气和同轴电缆中传输损耗大。光通信技术有着传输损耗极低、带宽大、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先天优点。因此,借由光子技术来产生、传输和处理微波信号的微波光子学应运而生。
  作为信号处理中的核心器件,微波光子滤波器是微波光子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氧化硅材料由于光学吸收系数较低且易于加工,是制备超高品质因子(Quality factor,Q)微腔的理想材料。氧化硅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具有超高Q值和小模式体积,在高灵敏度传感、微型激光器、非线性光学、腔光力学和腔量子电动力学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氧化硅微腔在应用上也存在一些挑战:在掺铒氧化硅微腔方面,如何进一步提升其Q值;在氧化硅微腔的调控性能方面,如何在保持其超高Q值的同时实现高效调控。
  本文研究了功能化的氧化硅回音壁模式微腔,实现了高效的全光调控,拓展了其在微型激光器、非线性光学等
超材料凭借优异的光学特性如人造磁性、负折射率等,近十几年来在诸多领域获得广泛关注。不同于自然界传统材料,超材料的光学特性是由构成其结构的人造单元所决定,超材料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通过改变结构单元的形状、材料、周期大小或周期数来实现所需要的特性。超表面是三维超材料的二维化,为避免超材料复杂的加工工艺而衍生出来,超表面制备工艺简单,可以灵活调控光场特性,如金属结构单元组成的金属超表面,可以实现对入射光偏振、相位和振幅的调控。随着超表面的研究进入近红外和可见光波段,金属的本征损耗问题日渐凸显变得无法忽
超快时域光学测量系统将待测物理量通过全光信号变换的方法转换到时间轴上,从而利用高速单像素的光电探测器和信号采集电路进行快速连续地测量。然而,由于对时域探测系统包括光电探测器和实时示波器的带宽要求较高,超快时域光学测量也面临着测量分辨率上的挑战。同时,系统成本随着高速探测系统的使用而大大提升,降低了其实用性。此外,高探测带宽相应地要求高采样率,使得系统工作在连续实时的采集模式下时会产生高通量的数据,给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存储带来很大的压力。
  本论文以当前超快时域光学测量所面临的探测带宽受限问题入手,依
采用异种金属复合结构是轻量化设计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因为极易形成脆性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s, IMCs),绝大多数异种金属难以在现有工艺下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有效焊接。通常来说,熔焊效率高,但熔池反应剧烈,造成界面生长过程可控性差、工艺窗口极窄、工业应用困难;固相连接质量可控,但效率低下、环境要求苛刻、适用面过小。为此,本文以需求量大且存在相当难度的Al/Fe对接和Al/Mg搭接焊缝为对象,系统开展了异种金属扫描激光-电弧复合焊接研究,揭示了光束扫描行为对焊缝界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