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V掺Ni的改性研究

来源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9471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V基贮氢材料的研究结果,重点研究了Ni掺杂对金属V吸氘活性、抗粉化性能、增压性能和抗毒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影响改性金属V的贮氢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V-Ni合金的抗粉化性能和抗毒化性能在国内外鲜有报道。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纯V添加少量金属Ni,运用磁悬浮感应熔炼法,熔炼两次能够制备出达到预期合金设定成分要求的V-Ni合金铸锭样品。当Ni掺杂量不超过8.3%(原子分数,下同)时,熔炼制得的合金为BCC结构的固溶体,不改变主相的结构。纯V很难活化,经高温除气处理后,需2-3次吸放氘循环才基本活化。掺杂改性后的V100-xNix合金活性明显改善,首次循环即可快速大量吸氘。初始氘压为0.5MPa时,合金不易充分活化;当初始氘压高于1.0MPa时,合金仅需一次吸放氘循环即可完全活化。在相同初始氘压下,首次活化,纯V吸氘速率缓慢,而改性后的V100-xNix合金活性明显增强。当初始氘压不超过2.0MPa时,随Ni含量的增加,吸氘速率明显加快,达到吸氘平衡所需时间明显缩短;初始氘压为4.0MPa时,V100-xNix合金吸氘速率随Ni含量的增加有所下降。V100-xNix合金完全活化后,在4.0MPa的初始吸氘压力下吸氘速率和吸氘量随初始吸氘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当温度超过323K时,吸氘量和吸氘速率迅速下降;当温度超过423K时,无明显吸氘现象。V100-xNix合金在室温、1.0MPa初始氘压下,当x≤2.0时,合金的饱和吸氘量与纯V相比相差无几;当x≥4.1时饱和吸氘量迅速下降,仅为理论值的50%左右,说明Ni含量过多会严重影响合金的贮氢能力。经8次吸放氘循环后,活化除气后纯V颗粒度与活化前相比明显变小,呈粉末状;而V100-xNix合金粒径有所减小,颗粒分布趋于均匀,随着Ni含量的增加颗粒变小的趋势逐渐减弱,说明向纯V中掺杂金属Ni可以提高纯V的抗粉化性能。对活化除气后的样品进行物相分析,发现x=8.3的合金结构不稳定,经过多次吸放氢循环和高温活化处理后发生了物相变化,产生了新的物相NiV3。说明Ni含量过高会影响合金固溶体的稳定性。活化除气后的样品,晶格常数随Ni含量的增加逐渐变小,而且晶格常数的变化量随Ni含量的增加逐渐变大。而x=8.3的合金晶格常数却变化不明显,可能是析出NiV3相后,固溶到V晶格中的Ni量降低, Ni含量对晶格常数影响的效应变小。被CO2毒化后,纯V恢复吸氘活性能力较差,V100-xNix合金吸氘速率和吸氘量可以快速恢复至完全活化时水平。说明Ni的添加有助于提高V的抗毒化能力。综上所述,通过Ni掺杂得到的改性金属V吸氘活性明显改善,抗粉化能力和抗C02中毒能力得到增强,可见该合金有望作为一种优良的高平衡压贮氢材料,并可调节Ni的掺杂量获得所需的贮氢性能。
其他文献
机载机电综合是航空机电系统管理的发展方向,终端设备的通用接口技术是提高设备通用性的必要条件,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机载终端设备接口技术现状,提出了基于FPGA的机载机电系统通用
期刊
本文在分析了白车身视觉在线检测系统应用趋势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测量系统在测量速度和测量精度方面进一步提升空间有限的现状,提出了基于ARM核心器件的智能化数字视觉传感器构
如何有效地降低辐射环境下作业工人的职业照射剂量,是辐射防护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辐射环境下工作人员受照剂量预评估,是保障人员安全的有效手段。传统的评估方法虽然能
X射线脉冲星是一种自转周期非常稳定的中子星,其最显著的特性是所辐射的信号具有非常稳定的周期和独特的轮廓,这使其在授时和自主导航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本文设
期刊
近年来,电能质量越来越受到电力公司、电力设备制造商、电力用户和专业电力工程师的关注。电力系统中不断引入的非线性设备导致了用户端的电压、电流产生了畸变,电能质量日渐恶化。在众多电能质量问题中,暂态扰动以其产生的随机性、持续的时间短、危害严重等特点,始终是工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对暂态电能质量扰动进行准确的检测和分析,能够为后续的治理和改善提供有效地依据。本文针对由于非线性负荷和冲击导致的暂态电能质量扰
非感应等离子体加热和电流驱动是磁约束受控核聚变研究中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该论文给出在HL-1M上进行的低混杂波电流驱动(LHCD)和电子回旋共振加热(ECRH)实验研究. 该文共分
水平井技术越来越受到石油业界的关注,已成为最重要的油田开发技术之一,代表了新世纪石油技术的发展方向。水平井技术在给油气田开发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测井等工程技术带
叶尖间隙是航空发动机、烟气轮机、鼓风机和汽轮机等重大装备的发动机旋转叶片叶尖与发动机机匣之间的微小距离,是影响发动机健康运行、能耗效率的关键参数,因此其实时高精度检测对旋转机械的安全维护和隐患预警相当重要,而且是现阶段制约大型旋转机械叶尖间隙主动调控和发动机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在分析恶劣应用条件和叶尖间隙主动调控对间隙测量技术提出的要求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叶尖定时的叶尖间隙测量方案,建立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