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wu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压能够影响水稻等种子的萌发,但对其影响的机理罕见有报道。本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压力条件处理水稻种子,系统地观测了种子萌发受到的影响,同时研究了高压处理后水稻种子细胞膜透性、淀粉酶活性、过氧化物酶(GPX)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脂氧合酶(LOX)活性等生理特性受到的影响,并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研究了高压处理后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差异,试图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探明高压影响水稻种子萌发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高压处理对水稻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利用一系列强度(25 MPa~125 MPa)的高压处理不同浸种时间(0 h~72 h)的籼稻和粳稻种子,观测到高压处理后,所有品种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随处理压力的升高而降低;相同的压力处理后,发芽势和发芽率在同一品种不同浸种时间的种子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相同高压条件下粳稻品种秋光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都比籼稻品种粤丰占的高。用高压处理高压后代压诱1号和压诱2号种子,结果发现压诱1号和压诱2号种子对高压的耐受性与非高压后代粤丰占种子的没有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高压能够影响种子的萌发,并且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种子的耐压性不同,高压处理不能明显提高其后代的耐压性。   2.高压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特性的影响   高压处理后,水稻种子细胞膜透性随处理压力的增大而增加,且不同浸种时间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种子在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随处理压力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高压处理后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与细胞膜透性增加的百分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高压处理使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降低与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及淀粉酶活性降低有关。高压处理后,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GPX活性和CAT活性都降低,而LOX活性提高,这表明高压处理产生了氧胁迫,从而导致膜脂过氧化等损伤,这可能是高压影响水稻种子萌发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3.高压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影响   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了高压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处理后的水稻种子与对照种子在基因表达上存在着一定差异,实验过程中得到了44条差异片段,对这些差异片段进行反向Northern点杂交,得到了1个表达受到抑制和5个表达受到诱导的阳性片段,经克隆测序后得到了这6个差异表达片段的序列。用BLAST软件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中3个片段的序列在GenBank中找不到与其相似性高的cDNA序列,为未知功能的序列;另外2个片段编码的蛋白产物分别与水稻转座蛋白(ACCESSION NO. ABA99341.1)和逆转座蛋白(ACCESSION NO。AAP52642.1)有78%和100%的相似性;1个片段与水稻11号染色体上的一个cDNA序列(ACCESSION NO. AK066020.1)有97%的相似性,而这个cDNA序列与编码大麦的NBS-LRR抗病蛋白家族的mRNA(ACCESSION NO.AJ507095.1)具有很高的相似性(EXPECT:1e-134)。
其他文献
本文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毛萼乙素(Exiocalyxin B,EriB)是一种从唇形科植物疏花毛萼香茶菜中提取得到的二萜类
期刊
本实验选择芦笋老茎为主料,添加不同的辅料,研究培养料对鲍鱼菇和秀珍菇不同菌株的影响。分别从母种的筛选、栽培得到的子实体产量、生物学效率、以及子实体中多糖含量和抗氧化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有机修饰的硅纳米粒子介导生存素基因修饰嗅鞘细胞。 【方法】准备纳米粒子ORMA40,透射电镜检测纳米粒子ORMA40的形态。检测Survivin质粒及纳米粒子ORMA40与Su
能源短缺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尤为重要。风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技术成熟,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研究重点。电网电压跌落故障会引起风电机组脱网,严重影响了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因此风电系统的低电压穿越研究成为了国内外的重点研究问题。本文以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在风电系统的常规型控制策略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风电系统低电压穿越的改进型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兴起,发展的越来越好的同时,一些教育中的管理问题也随之浮现。本文通过探索寄宿制学校存在的必要性,从侧面剖析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
风能作为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新型绿色能源,自上世纪至今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随着风能利用的快速推进力,加之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海域风能富足,海上的风能开发利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