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就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会计的基本目标也做出了改变。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对我国会计基本目标的表述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我国会计基本目标的表述是“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也就是说,财务报告的目标正在由信息有用性转向决策有用性,即从收益表转向大量使用公允价值的资产负债表,由于日益增加的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和认识上的局限性,传统的财务报表已经不能反映新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价值驱动,从而降低了其有用性,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在无形资产和商誉的定义、确认、计量、摊销、披露等方面做出了调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的制定可能不再具有太大的意义了,由于其账面价值和市场之间差距很大,也就潜在的破坏了会计数据的可靠性。相关性与可靠性——这两者相权衡所得到的信息是对投资者最有利的信息,也可以说,要达到有用的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就需要相互权衡,对于无形资产更是如此。无形资产的未来价值的可靠评估可能会出现问题,因为对于这些资产来说没有一个现货市场。无形资产会计是会计准则制定者不得不面对的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正面临着努力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当然在其他领先的资本市场也面临着这样的趋同过程。作为这一进程的一部分,无形资产及其会计处理是具有很大争议的。这种争议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改善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是一个敏感的课题,也是一个会计准则制定组织真正的挑战。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中国上市公司所披露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和信息的可靠性。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了,2001企业会计制度实施期间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情况。本人认为这种分析会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处理的进一步思考提供帮助,尤其是在无形资产方面,同时对于国际上的相关争论提供有用性建议。具体的说,本次研究试图去确定在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实施期间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期间,关于可辨认无形资产和商誉的会计处理方面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论证。在本文的研究中更加详细地(从市场的角度和企业内部的角度)讨论了无形资产的信息可靠性,认为如果回归模型中资产系数不是和“1”显著不同,资产具有可靠性(即一元人民币的账面价值等于一元人民币的市场价值);如系数明显小于或大于“1”,则认为报告的资产是有偏差的,因此,不具有可靠性。此次研究采用的是Feltham—Ohlson(1995)估价模型,并将此模型进行变形处理,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大陆沪市上市公司所报告的商誉和可辨认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和可靠性。同时,也从公司内部人员的角度测试了商誉和可辨认无形资产的可靠性,并且试图去反映公司的经济实质。也就是说,本次研究主要考虑的是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是否保持了谨慎性原则,或者是否是公正的、可靠的,是否存在被高估的情况。本次研究表明:在2006会计准则下,大多数的中国企业所披露的商誉和可辨认无形资产是价值相关的但是并不是可靠的,是被低估的;对于有很多的内部产生的可辨认无形资产的知名企业来说,2006年会计制度降低了其相关性。本文又通过理论对比分析得出:2001企业会计制度下,大多数的中国企业所报告的商誉和可辨认无形资产是严重被低估的,但是是价值相关的。于是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会计准则努力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可取的,是可以降低无形资产和商誉的偏差水平的。笔者相信,此次研究的结果对于会计的研究人员和参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修订的人员,是能够提供参考性建议的,尤其是在无形资产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