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友好型高氮钢的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qian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Thermo-calc软件计算出人体友好型高氮钢的理论合金相图。对采用加压冶炼工艺冶炼的四种试验用钢以及Cr21Mn17钢进行热加工性能、机械性能和组织变化的研究。利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结合金相观察等手段,对试验用钢的热变形行为、显微组织变化和高温变形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动态材料模型,建立了6#钢的热加工图,研究其高温变形特性;通过室温拉伸测试以及在不同热处理制度后的冲击试验,研究6#钢和Cr21Mnl7钢的机械性能;通过不同的热处理制度,研究在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下几种试验用钢的组织演变规律。研究不同的热变形条件(变形温度、变形速率、变形量)对5#、6#和Cr21Mnl7钢高温变形的影响规律,发现三种试验用钢是动态再结晶型合金,对温度和变形速率比较敏感。5#钢、6#钢与Cr21Mn17钢在900℃~1100℃热变形时,峰值应力σp与变形速率ε呈幂指数关系。变形条件对6#钢的微观组织影响较大,变形速率为0.1s-1,在900℃~950℃时晶粒粗大,严重的压扁拉长,表现为动态回复组织;1000℃~1050℃时动态再结晶开始,产生细小的再结晶晶粒,为动态再结晶组织;1100℃时再结晶晶粒长大而且均匀,在该温度下6#钢的热加工性能最佳。通过对热变形方程的建立与热激活能的计算,得到了较好的分析结果:5#钢、6#钢与Cr21Mnl7钢的热激活能分别为Q5=406.4KJ/mol、Q6=388.63KJ/mol、 Qcr21Mn17=339.28KJ/mol;三种钢的热变形方程分别为:根据动态材料模型建立了6#钢在应变量为0.2、0.4和0.6时的热加工图。并根据6#钢的热加工图对其热变形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塑性失稳区随应变量的增加而缩小,应变量为0.2时最佳热加工工艺参数为温度1010℃~1100℃,应变速率从0.001s-1~0.0032s-1之间的区域;应变量为0.4时最佳热加工工艺参数为温度985℃~1100℃,应变速率在0.001s-1~0.0032s-1之间的区域;应变量为0.6时最佳热加工工艺参数为温度1000℃~1030℃,应变速率从0.001s-1~0.0016s-1之间的区域。结合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分析热加工图,得到在试验条件下中温低应变速率时是产生动态再结晶的最佳区域。通过6#钢和Cr21Mn17钢的室温拉伸试验和不同热处理制度下的冲击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钢的塑韧性都较好,拉伸断口形貌以微孔聚集型为主;在700℃~900℃时冲击功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冲击断口形貌以沿晶断裂为主。Cu元素添加到6#钢后,降低了6#钢的硬度,提高了6#钢的冷加工成形性;通过对1#、3#、5#、6#钢和Cr21Mn17钢的锻态、固溶态和退火态组织演变的观察,表现出不同的组织形貌。观察6#钢退火组织,随退火温度的增加晶粒尺寸逐渐增加,硬度降低;而在1100℃时随保温时间的增加硬度变化不明显。
其他文献
兴和县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是内蒙古电力公司控股的县级供电企业。主要担负着兴和县14个乡(镇)的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电的供电任务。供电营业辖区内有变电站7座,有高低压线路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向心离心结构复合词有着广泛的认知基础。本文将从以下两点阐述,一在语义层面上,转喻型名名复合词的生成机制可从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理论作出阐释;二隐
"功能对等理论"和"目的论"是对翻译实践影响最深远的两种理论。本文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其相似之处主要在于结合语言功能和重视读者反应这两个方面,不同之处在于理论基
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及益气中药黄芪有效成分对血管内皮细胞连接的保护机制进行归纳总结。黄芪多糖和黄芪皂苷均可通过上调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系列掺杂Mg2+离子的Cu-Mg/ZnO[n(Cu)∶n(Zn)=5∶4]催化剂,并用N2吸附-脱附、XRD和H2-TPR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结构及其催化草酸二甲酯
自闭症形象研究大多只涉及语言模态或图像模态,忽略了不同模态间协同对自闭症形象的塑造。本文基于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和van Leeuwen的听觉语法,以张德禄的多模态话
本文基于iwrite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系统,对句群在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研究,发现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以及作者的身份认同意识的
从短文听写入手 ,并把它与朗读、背诵、复述相结合 ,耳、手、口并用 ,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助于全面打好学生英语基础。为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 ,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不可少 :
<正>~~
期刊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结合政治话语特有的生态翻译环境,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方面探讨、分析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旨在进一步提升政治外宣翻译的质量,讲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