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退热 方便安全

来源 :农村百事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上很多疾病都会表现为发热,一旦出现发热,先别忙着去医院,可以先试试中药退热,既方便又安全。
  1.辛温解表退热法——桂枝汤、麻黄汤
  该法是指用辛温解表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有汗或无汗、鼻塞流涕、咳嗽等。如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者,宜用桂枝汤(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者,宜用麻黄汤(麻黄9克,桂枝、杏仁各6克,炙甘草3克),但该方发汗作用较强,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此外,还可用中药擦浴法。取荆芥、羌活、防风各10~20克,加水100~200毫升,煎煮20分钟左右,候温后用药棉蘸取药液,反复擦双足涌泉穴,或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肘窝等处,直至皮肤发红。此法尤适宜外感风寒伴有无汗头痛、肢体酸痛、发热怕冷者。
  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通过喝生姜水、盖被子捂汗、熱水泡脚,以及刮痧等方法来退热。
  2.辛凉解表退热法——桑菊饮、银翘散
  该法指用辛凉发散的药物,可使热外透,从而达到退热的目的。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头痛、口渴、咽痛、咳嗽、舌尖红、苔薄黄等,可选用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芦根等)或银翘散(薄荷、牛蒡子、金银花、连翘、淡豆豉等)。
  此外,同样可用中药擦浴。取薄荷、柴胡、黄芩各10~20克,加水煎煮20分钟左右,使用方法同“1.”。尤适宜外感风热伴有咽喉肿痛、头痛、口干、口渴者。
  3.泻下退热法——大承气汤
  该法是指使用有泻下作用的药物将积滞由大便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退热的目的,适用于实热积滞在内者,除表现为发热外,还有大便秘结、腹胀胃满、腹痛、按之发硬等症状,宜选用大承气汤(大黄、枳实各12克,厚朴24克,芒硝9克)治疗。
  此外,还可用中药煎汤灌肠。取生石膏、连翘、荆芥、薄荷、芦根、赤芍各适量,水煎取汁200毫升,保留灌肠30分钟,每2~4小时灌1次,具体灌肠次数视体温而定。由于该方法专业性较强,宜在医院内进行。
  4.寒凉药退热法——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该法适用于温热邪毒内陷心包的热闭症,主要表现为高热烦躁、昏迷乱语、甚或惊厥等,舌红或绛,苔黄燥,宜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同时采用物理降温,如冰块冷敷额头、腋下、腹股沟等部位;或用酒精(盐水)擦浴颈部、胸部、腋下、四肢和手脚心。
  5.和解退热法——小柴胡汤
  该法指使用调和的方法解除热邪,谓之“和解退热”。如患者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吐、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等,宜选用小柴胡汤(柴胡30克,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生姜各9克,大枣4枚)治疗。
其他文献
周家大院留给我们丰富的建筑文化,体现出强烈的湖湘文化气息,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文物价值,具体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文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持续成长路径的一般性分析框架,认为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中创新力和控制力的均衡是指两力在适当的对象、适当的时机、适当的方法以及适当的力度四个方面
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析城市文化建设新思路,一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开发文化资源,确保城市文化特色品牌拥有深厚资源优势。二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力促进新媒体经济,积极推进文化
近期,国内学术界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形成依据、内在关系、重大意义、协调推进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今后,学术界要坚持"理论解读式"研究
针对传统力密度法求解大规模、不规则张拉整体结构找形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力密度法与改进鱼群算法相结合的找形方法.先基于力密度法建立结构的平衡方程组,然后采用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前提下,纷纷步入医疗美容机构,希望通过医疗美容手段来完善自我,弥补先天缺陷或因外伤、肿瘤以及其它致伤
2018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结果日前出炉,长沙连续11年上榜尤为引人注目。$$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瞭望智库共同举办的这个评选,以充分严谨的调研而出名。其连续举
报纸
自从我国大力推广沿用网络技术之后,涉及高职院校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开始呈现诸多弊端,有待基于全新的评价主体、内容和模式等,进行多元完善化的改革调试,才能确保切实迎合时
采用Fairclough的三维语篇分析观,对BBC新闻网2017年中印边境冲突系列英文报道进行微观文本分析,关注语篇的生成,也从宏观层面探讨语篇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互动。以BBC为代
走班制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开展走班教学时,应以健康发展为出发点,促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对体育学科的兴趣。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