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语境中迪庆藏族建塘锅庄舞蹈形态解读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wudai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锅庄舞是一种自娱性非常强的群众歌舞,不受年龄、时间、场地等因素限制,无论男女老少都很喜欢。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建塘锅庄”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涉及建塘锅庄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保护、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探索研究。迪庆藏族当代文化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多样性的格局,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下,锅庄舞的形态产生了巨大变化,现代语境下的锅庄舞与课堂教学中的舞蹈形态成为了普及藏族舞蹈教育的通用认知方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香格里拉一直在利用当地多民族聚居的文化资源,创造出新的舞蹈文化和舞蹈形态,即少数民族舞蹈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
  关键词: 藏族锅庄舞;多重语境;舞蹈形态;有效传播
  【中图分类号】G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4-0126-03一、迪庆藏族建塘锅庄舞人文生态背景概述
  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属横断山脉腹地,位于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其区位独特,是地球奇观“三江并流”标志地带,是世人向往的香格里拉,是沟通西藏及四川藏区与云南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全州辖香格里拉县、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3个县。至2000年底,共有33.35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5%以上,藏族约11万人,占总人口的33.12%,全州共有26个民族,千人以上的还有傈僳、汉、纳西、白、彝、普米、回、苗等民族。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有梅里雪山、云岭雪山、中甸大雪山山脉。其间有澜沧江、金沙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峰百余座[1]。迪庆素有“动植物王国”和“有色金属王国”之称,矿产资源、生物、水能、旅游、土地等资源极为丰富。
  迪庆是“一眼看三省,一日游三江”的地方,是永远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 是迪庆藏语。迪庆州府所在地自古以来就有“尼玛寨”即日光城、“独肯寨”即月光城两个地名。这是迪庆藏族远古自然崇拜的神袛,这一点又可以在藏族原始宗教——苯教中得到印证。以香格里拉一词表达对日月的崇敬,只是在迪庆藏语才有这样的称呼。按《英藏汉大辞典》的解释,“香格里拉”读为“乍拎伯儒格迪庆行康”,意为“世界彼岸的极乐太平境界”。反过来按藏语习惯说,香格里拉的代称就是迪庆。
  云南迪庆的锅庄舞,属于原始的图腾歌舞,最早是一种娱神的祭坛礼仪活动中跳的舞。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锅庄逐渐走下神坛,走向人们的生活,成为藏族人民婚礼、节庆时娱乐的舞蹈形式。迪庆地区的藏族锅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塘锅庄、奔子栏锅庄和东旺锅庄。
  “锅庄”是藏语的音译,即圆圈歌舞的意思,是藏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和青海等藏族地区。锅庄分农区锅庄和牧区锅庄两种。锅庄舞(即圆圈舞),一般是集体舞,几人至几百人不等,围成一圈,顿足为节,连臂跳歌。边歌边舞,节奏以歌而动,舒畅悠扬,优美壮观。锅庄舞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农区锅庄的结构分两大段,即从慢拍歌舞到快拍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锅庄的动作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欢快,舞姿粗犷、奔放。动作大多数是在模拟动物的形态,比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等,非常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建塘锅庄属于“半农半牧区”锅庄,因其既有晃手跳跃,前顿步接左、右翻身,顺手顺脚等牧区锅庄特点,又具有农区锅庄从慢拍歌舞到快拍歌舞,速度有慢、中、快之分的特点。
  二、传统语境中藏族建塘锅庄舞蹈文化形态分析
  不同历史时期的语境与时代文化支配着舞蹈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并使其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语境对语言的表达运用起到了限制和补充的作用。现代语境中锅庄舞可能只是强身健体亦或是情绪的抒发与表达,也可能是语境所赋予的一种深层的含义,还有可能是一种言外之意。因为人及其文化的存在决定着舞蹈的文化功能并进而决定着舞蹈的物质形态;同时,由于人及其文化的存在方式的传承流变,决定了舞蹈存在方式的分化、特化、弱化与重建[2]。
  1.宗教与锅庄舞
  由于受藏传佛教、东巴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多重宗教文化信仰的影响,各宗教派别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使得藏族建塘锅庄舞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符号。藏传佛教是普遍流行于藏区的中国佛教支系之一,在迪庆藏区更是流传了近一千五百多年,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宗教文化体系,影响着整个迪庆自治州的社会文化形态。例如:“羌姆”,是藏族“格冬节”必跳的舞蹈,藏区各寺院举办“格冬节”的时间各不相同,香格里拉的噶丹松赞林寺一般在藏历十二月二十六至二十九举行,由寺院专门组织的一种跳神驱鬼的宗教活动,祈求风调雨顺,来年太平盛世。表演者头戴马、牛、鹿、猴、狗、猪、乌鸦等动物头像做成的面具,伴随着唢呐、鼓、钹等乐器,边吟唱边舞蹈,祈天拜地,气氛严肃而神秘。舞蹈动作以跳、转、蹲为主干动作,变化不同组合,手部翻腕摇臂的同时配以跨转、吸腿等丰富的动作,舞步由慢至快,动作幅度由小至大。
  2. 节日与锅庄舞
  传统的锅庄舞大多在建房立柱、婚嫁喜事、节日迎宾、庆祝丰收等一些场合跳,一般正式隆重的跳锅庄时,要求锅庄的程序和唱词必须完整严谨,有严格的内容和顺序:首先是“序歌”,也叫颂歌,藏语称为“堆卓”,歌词中常常会赞颂草原、良辰美景;其次進行“迎宾舞”,藏语称为“苏卓”,当外村或外来宾客到来舞场时,由主人领跳迎宾锅庄舞,唱词热情而恭敬欢迎外来宾客,客人则回唱赞颂主方的歌曲以示感谢主人的邀请和接待;然后开始跳“相会舞”,藏语称为“宗卓”,歌词内容丰富多彩,赞颂日月星辰、雪山、草原等;最后以“辞别舞”和“挽留舞”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舞步由慢至快。
  三、现代语境中藏族建塘锅庄舞蹈形态转换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转型加速,藏族聚居地进入转型时期是大势所趋,传统的、封闭的社会将逐步走向开放,传统的民间舞蹈不再是群众唯一自娱自乐的方式。由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东西方文化的共融,文化形式的开放性,娱乐形式的多样性,尤其是价值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使古老而传统的藏族民间舞蹈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果我们无视当今世界多元化的大环境,不顾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只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跳所谓原汁原味的民间舞,将会陷入文化孤立主义的境地。因此,藏族建塘锅庄舞不仅在众多节日中表现出日新月异的形态,而且真正向网络、新媒体、广场舞、体育等概念发出新的挑战,打破其原有的稳定性,使其更加丰富与多元化。例如传统锅庄中的”孔雀喝水”、 “蜜蜂采蜜舞”、“奶子舞”、 “猴子对脚舞”等。其中,“孔雀喝水”又叫“孔雀吃水”,建塘锅庄跳舞接近尾声时,由一名男子表演孔雀,表演者双臂平伸两侧、交换屈抬腿,分别向前、向后旋转,在吉祥祝福的唱词中翩翩起舞。表演到最后,表演者还要展现高难度的技巧,将双手背于身后缓慢下蹲,俯身用嘴将地上装有水的碗衔起,用左手接碗起身立直后,右手沾些碗中的水弹出,并高呼“其林当巴萧”(有“祝福”“祈福”之意)。大家随之高呼“哦~呀~(好啊)”,随即相互扶腰,齐跳《其林皆模》的舞蹈,两脚交换作“低跨腿快踢出”的动作,以抒发欢快愉悦的心情。关于“猴子对脚舞”的传统形态分析笔者在《迪庆藏族建塘锅庄猴子对脚舞风格性教学组合编创运用研究》一文中作了详细阐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锅庄舞开始走出雪山、走出草原、走出村寨,进入城市和旅游景区,其内容和程序有了很大的变化,只根据需要选取传统锅庄舞中的一段进行表演,表演时间和内容可以根据需要随机安排。建塘锅庄曾多次被搜集整理和改编。20世纪50年代,舞蹈家张曼茹对流传于香格里拉的锅庄舞进行搜集整理,创作了大量的音乐舞蹈作品,后来的大型藏族舞蹈诗《卡瓦格博礼赞》和原生态歌舞剧《香格里拉》都是由迪庆州歌舞团创作的,同时也改编了大量锅庄舞的音乐舞蹈素材,广为流传。
  四、藏族建塘锅庄舞蹈文化的有效传播
  以少数民族文化类题材电影为代表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曾经有过一个繁荣时期。但遗憾的是,目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日渐萧条,渐渐失去了昔日光辉。藏族建塘锅庄舞蹈等一系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质渐渐被稀释甚至被取而代之,具有传统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承现在看来很容易流为简单机械的文化符号的复制。我们需要一个优秀且具有代表性的伟大作品的诞生,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与形象展示给世界;同时我们也需要一支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研究、探索、创新的专业团队,将更多更好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出来;我们更加需要对当前新媒体时代进行全面深刻的认知和有效运用,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审美特征但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得到大众认可才能引起高度关注和广泛传播。民族文化传播对国家形象建设与发展的意义重大,可以说每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不同的文化物种,中国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具有多样性典型性的特点,各少数民族文化也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藏族建塘锅庄舞蹈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有效传播应在弘扬主旋律与民族文化特色之间找到结合点,并且要坚持宣传民族文化特色。在大格局中解读民族舞蹈文化,培养自己的艺术团队,培养领军人物和民族文艺品牌,需要舞蹈文艺工作者、评论者不断加强自我学习,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播的新渠道。
  創新,不能脱离文化之根。只要是有根可循,有源可诉的创新我认为都是对民间文化成功有效的传播。以《云南映像》为例,这个市场化运作的舞台作品已经是传播云南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重要品牌。《云南映像》的灵感来源于创作者对本土文化保护之路的探索。从最初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习馆的创办,到散落在田间地头云南少数民族歌舞的收集与整理,杨丽萍完美的将少数民族歌舞元素整合加工到舞台上,形成了一台集中体现云南地域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在对外传播与展演的过程中,杨丽萍对民间搜集起来的舞蹈动作形态与素材加以提炼、放大并做出适当的加工与处理,尊重舞蹈文化之根,尊重其原有的形态规律,展示出超越时空的审美,得到海内外乃至全世界观众的广泛认可与好评。杨丽萍正是通过有根可循,有源可诉的创新拓展了民族舞蹈的生存空间,为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后辈做出了榜样,她的作品表明,发展才是最为有效的传播,才是对民族文化最好的保护,“全球化”不但不会取代民族艺术的生存空间,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放大民族的符号、凸显民族特色、弘扬民族文化,终将有一天“民族化”会引领“全球化”发展。
  民族舞蹈文化的有效传播不仅需要创作者向生活学习,大量田野调查,还需要加强自我学习与自我提升。我国56个民族中,各个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差异极大,因此,在舞蹈作品的创作中,舞蹈语言风格、作品情节结构、内容等都应以突显出各民族自己的特色为标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有效传播与发展,是人类文明历史时期文化发展多样性与丰富性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资源。
  五、结语
  迪庆藏族的当代文化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形成多样性的格局,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下,锅庄舞的形态产生了巨大变化,现代语境下的锅庄舞与课堂教学中的舞蹈形态成为了普及藏族舞蹈教育的通用认知方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香格里拉一直在利用当地多民族聚居的文化资源,创造出新的舞蹈文化和舞蹈形态,即少数民族舞蹈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迪庆藏族建塘锅庄风格性教学组合编创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6YJS112)
  作者简介: 马晓戈 ,女,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与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馆、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迪庆锅庄[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8
  [2]旺秀才丹. 藏族文化常识300问 [M] . 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9.5-1
  [3]于平. 舞蹈的本体与舞蹈的形态分析 [J]. 舞蹈杂志社. 1994(4):22 - 23
  [4]周瑾.四川跳锅庄的历史演变 [J]. 中国藏学.2002.4
  注:
  [1]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馆、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迪庆锅庄[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8
  [2] 于平. 舞蹈的本体与舞蹈的形态分析 [J]. 舞蹈杂志社. 1994(4):22 - 23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联合全脑放疗(WBRT)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型肺腺癌脑转移的效果。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经病理确诊的EGF
利用泰尔指数,对中国八大经济区1996-2013年能源消耗总量及能耗结构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耗规模空间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的差异引起,能源政策制定和实施等应该
自去年春天以来,中纪委着重在五个领域治理商业贿赂,卫生领域的医药购销列为其一。2006年4月份,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开展了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一场反商业贿
采用乙腈振荡提取,GC-ECD测定,建立了小麦田土壤中炔草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在0.01~2.0 mg·kg^-1质量浓度范围内,气相色谱峰面积与炔草酯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中科院研究生院应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最后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1959年3月28日,中央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领导西藏各族人民一边平叛一边进行民主改革。“3·28”这一天成为中国西藏地方历史
报纸
近年来,济南市将卫生应急纳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加强卫生应急管理,健全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应急能力,积极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指
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孩子的心是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收获,
目的:探讨妊娠时机对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孕期病情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46例妊娠合并SLE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妊娠时机的不同分为两组:SLE控制
血液相容性是生物相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材料血液相容性的好坏反映了材料与血液相互作用的程度,它们之间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作用机制也非常复杂。本文从接触活化、血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