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装配式PC-GRC墙体早期收缩性能研究

来源 :安徽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at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墙体作为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墙体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也逐渐向装配式的方向在不断地发展,目前装配式结构节点的研究相对成熟,装配式墙体的研究成为人们所关注的新的研究热点。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型墙体的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装配式建筑起步较晚,我国的新型墙体的研究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尤其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大力推行建筑行业的改革,积极发展建筑产业化,开发新型的墙体以跟上我国建筑行业产业化的脚步。PC-GRC板是一种新型的装配式一体化墙板,研究表明,GRC表面光滑、造型丰富、质感细腻,可模仿其他材料并克服其缺点,力学性能优良,经久耐用,但GRC多数作为非承重的建筑外装饰围护结构材料,并且多采用后挂式施工方法,施工效率低、一体化程度低,无法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本文研究一种PC-GRC复合材料及相关构件,即GRC面层与PC结构层的复合一体成型,实现工业化生产及现场一体化、高效安装,最终实现多种功能的复合PC-GRC建筑产品。PC-GRC墙体是集承重、装饰为一体的新型装配式墙体,即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层上浇筑一层GRC混凝土,充分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承重能力和GRC混凝土丰富的外观表现能力使两者复合而成的新型建筑墙体。新型装配式PC-GRC墙体虽然具有很多外墙所不具有的优点,但是其干缩性大会导致PC-GRC墙体容易出现裂缝,裂缝的产生会降低墙体的使用性能,对于混凝土的收缩包涵多种类型:化学收缩、自收缩、干燥收缩、塑性收缩及温度收缩等等,混凝土的收缩在混凝土的抗裂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混凝土的收缩性能并不能全面反映混凝土的抗裂性与混凝土板块的收缩性能,特别对于由PC与GRC复合而成的PC-GRC墙板的收缩性能。混凝土的早期收缩是导致裂缝产生的原因之一,以往大多数的研究主要分析单一混凝土材料的早期收缩对裂缝产生的影响,忽略了两种不同混凝土材料之间相互作用对裂缝的影响。本文通过试验一方面对该新型PC-GRC的早期收缩性能进行研究,分析PC与GRC复合对各自收缩性能的影响,为研究复合墙体的收缩性能提供一种可行的办法;另一方面研究不同的制作工艺对PC-GRC墙板的收缩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其优劣势,探究一种新工艺的可行性。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PC-GRC墙板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混凝土结构层和GRC的装饰层的收缩。2.通过对不同界面处理方式的PC-GRC墙体研究,在拉毛与裸接两种界面处理方式下,裸接的界面处理方式稍优于拉毛的界面处理方式。3.针对15㎜和10㎜的装饰厚度而言,10㎜的装饰厚度的PC-GRC外墙板优于15㎜的装饰厚度的PC-GRC外墙板。
其他文献
对于综合性施工单位发展来讲,基层党建工作特别重要,需要引起企业内部的高度重视。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施工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才能创新性解决
通过设计PCR引物,从pcDNA3.1-α-syn载体中扩增人α-突触核蛋白的编码DNA序列,将其克隆至PGEX-5X-1载体中,成功构建了人α-突触核蛋白高效原核表达载体pGEX-5X-1-syn。转化BL
利用等离子接枝法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在纤维表面产生活性官能团,并用紫外分析、红外分析探讨了纤维表面官能团的产生及变化.通过测定纤维复合材料层间剪切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心理状态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85例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心理干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对贲门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可疑贲门癌患者102例进行经腹超声检查,观察贲门区组织结构、肿物部位、浸润深度及范围并测量其厚度,依据病理结果分为贲门癌组和
通过动态力学参数温度谱,研究了尼龙1010/6、尼龙1010/66两个共聚物系列的动态力学参数与组成的关系。研究表明尼龙1010/6、尼龙1010/66在测试温度范围内出现三个明显的松驰转变:α、β、γ,其中各共聚物的
合成了含有缩水甘油基、羧基和胺基的多层核壳型室温自交联乳液,研究了聚合温度、乳化剂用量和加料速率对所得乳液性能及其涂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聚合温度升高使乳胶膜的
细胞生物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改革进行实践探索,提出了针对该专业的教学新策略:教材选择上
2019年12月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给我国以及全球公共卫生防控和临床诊疗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新型冠状病毒(SAR
为了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当前各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革新,使其更加符合创新人才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培养的需要。通过对比中美高校生物学教学方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