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既要以德育为先,还要以人为本,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教师要通过课程这个有效载体,使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一些认识和感受。
一、品社课不能脱离学生生活,要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品社课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尽量减少纸上谈兵,要多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和反映学生需要的内容,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用”教材,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一些发生在班级、学校、社区的事件,是教学中最好的“活教材”,尤其是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进入课堂,也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的发展变化和需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学校向家庭、社区扩展。比如:我们让家长陪同学生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发现并上报班级、学校的好人好事和不文明现象;让学生在家为父母洗脚,做家务,家长再把学生情况反馈给学校等,都是把教育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
二、品社课不能仅限于教师的说教,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
品社课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知识教育,改造学生的世界观,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避免上成讲读课、看图说话课、历史课,避免纯粹的接受性学习。几年来我根据毕业班学生的特点,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选一些符合这个年龄孩子的话题进行讨论学习,使孩子们从中得到正确的导向和指引。比如:让学生说说如何与父母和谐相处,如何做一个诚信、友善的公民;如何学会拒绝,如何对待男女生同学之间的友谊,等等。通过开展体验、辩论、讲故事、游戏等形式来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心理。
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我们的教学也要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提倡让学生通过某些形式参与社会、体验生活,以达到思想和品德的内化,体现课程的实践性。通过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专题访问、当报社小记者等活动,培养学生关心热爱社会的情感,提高其主人翁意识,逐步提高学生对是非问题的判断能力。但是外出调查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我就让学生在校园内分组调查,采访老师、校长和同学们,针对学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我还组织学生一对一帮助班上生活、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助人为乐带给自己的心理愉悦;轮流让学生做老师的小助手,担任班级或学校纪律、卫生的值勤人员、升旗手,在家庭主持一日家务劳动等,多体验生活,促其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将社会体验转化为自觉意识,收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三、品社课要与学校德育相结合,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如何培养一个“才”,而将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核心任务,寄希望于“假、大、空”且不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德育中,德育除了我们平常的理想、前途、信仰教育以外,还要有与学习、与人生有关的品质教育。如:以爱为核心的善良教育,以体现和谐的包容教育,还有正直教育、自信教育、勇敢教育、诚信教育,等等,有了好的品质,才能助推学生在学习、成长中的持续进步、健康成长。学校的德育内容形式很多,作为一个品社教师还要注重利用各种节日开展“课外活动”,在分析教材和安排教学进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工作安排,结合民间传统节日、纪念日、主题班队会等,安排相关的主题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中秋节”“清明节”“春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学会尊老爱幼、学会感恩、學会做人、学会诚信,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四、品社课要与养成教育相结合,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品社课的课时不多,对每班学生而言,每周仅两三节课。如何通过仅有的教材内容在每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抓好养成教育?这对我们品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首先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从教学内容去思考其对学生行为养成的重难点和必要性。如,在教学《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时,我以如何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为重点,以如何能自觉坚持做到文明行为难点,挖掘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资源,先从不文明现象谈起,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应该如何去做,如何克服自己身上的不文明现象,并讨论如何形成监督机制,以便让大家坚持下来,形成自己的文明习惯,这节课由于学生的亲自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明显。除了课上要求外,课下还要结合学校养成教育的要求,对学生时时处处进行规范教育,以利于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要通过品社课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从学习中懂得生活,从生活中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丰富、提升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1]苏荣复.谈品社课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程教育研究,2012(14).
[2]王颖涛.为小学品社课教学“开方治病”.赤子,2015(7).
编辑 王亚青
一、品社课不能脱离学生生活,要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品社课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尽量减少纸上谈兵,要多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和反映学生需要的内容,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用”教材,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一些发生在班级、学校、社区的事件,是教学中最好的“活教材”,尤其是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进入课堂,也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的发展变化和需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学校向家庭、社区扩展。比如:我们让家长陪同学生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发现并上报班级、学校的好人好事和不文明现象;让学生在家为父母洗脚,做家务,家长再把学生情况反馈给学校等,都是把教育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
二、品社课不能仅限于教师的说教,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
品社课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知识教育,改造学生的世界观,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避免上成讲读课、看图说话课、历史课,避免纯粹的接受性学习。几年来我根据毕业班学生的特点,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选一些符合这个年龄孩子的话题进行讨论学习,使孩子们从中得到正确的导向和指引。比如:让学生说说如何与父母和谐相处,如何做一个诚信、友善的公民;如何学会拒绝,如何对待男女生同学之间的友谊,等等。通过开展体验、辩论、讲故事、游戏等形式来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心理。
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我们的教学也要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提倡让学生通过某些形式参与社会、体验生活,以达到思想和品德的内化,体现课程的实践性。通过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专题访问、当报社小记者等活动,培养学生关心热爱社会的情感,提高其主人翁意识,逐步提高学生对是非问题的判断能力。但是外出调查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我就让学生在校园内分组调查,采访老师、校长和同学们,针对学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我还组织学生一对一帮助班上生活、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助人为乐带给自己的心理愉悦;轮流让学生做老师的小助手,担任班级或学校纪律、卫生的值勤人员、升旗手,在家庭主持一日家务劳动等,多体验生活,促其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将社会体验转化为自觉意识,收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三、品社课要与学校德育相结合,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如何培养一个“才”,而将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核心任务,寄希望于“假、大、空”且不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德育中,德育除了我们平常的理想、前途、信仰教育以外,还要有与学习、与人生有关的品质教育。如:以爱为核心的善良教育,以体现和谐的包容教育,还有正直教育、自信教育、勇敢教育、诚信教育,等等,有了好的品质,才能助推学生在学习、成长中的持续进步、健康成长。学校的德育内容形式很多,作为一个品社教师还要注重利用各种节日开展“课外活动”,在分析教材和安排教学进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工作安排,结合民间传统节日、纪念日、主题班队会等,安排相关的主题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中秋节”“清明节”“春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学会尊老爱幼、学会感恩、學会做人、学会诚信,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四、品社课要与养成教育相结合,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品社课的课时不多,对每班学生而言,每周仅两三节课。如何通过仅有的教材内容在每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抓好养成教育?这对我们品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首先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从教学内容去思考其对学生行为养成的重难点和必要性。如,在教学《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时,我以如何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为重点,以如何能自觉坚持做到文明行为难点,挖掘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资源,先从不文明现象谈起,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应该如何去做,如何克服自己身上的不文明现象,并讨论如何形成监督机制,以便让大家坚持下来,形成自己的文明习惯,这节课由于学生的亲自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明显。除了课上要求外,课下还要结合学校养成教育的要求,对学生时时处处进行规范教育,以利于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要通过品社课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从学习中懂得生活,从生活中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丰富、提升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1]苏荣复.谈品社课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程教育研究,2012(14).
[2]王颖涛.为小学品社课教学“开方治病”.赤子,2015(7).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