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突出了课程的价值,对教师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必须具备的教学观念,使教师通过理解“每一个学生”“积极探究”“平等的学习机会”“科学素养”“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受化学”“做科学”“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等具体词语内在的深刻涵义。本文将探讨新课改下高中化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化学 有效教学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不少教师企图通过赶进度,多做题,做难题来提高教学质量。尽管他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并不懂得教学中的辩证法。近年来,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尝试采用轻松教学法,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下面谈谈实施这一教法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以抛砖引玉。
一、课程教学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高中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从中逐步认识和感受高中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保持和增进对生活和自然界中高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在设立的学习主题中,“身边的化学物质”为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高中化学与社会发展”以能源、资源、材料、化学反应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高中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高中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课程努力从高中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能源、资源、材料、化学现象与高中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判断决策的能力。
二、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力求改革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能从日常现象和高中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或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养成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以实现“力求创设生动、真实、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例如,化学中判别微粒形态的离子检出法、分离物质的提纯方法、探究元素组成与结构关系的物质结构测定法等。在科学实验中这些方法对于分析、鉴别事物的组成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及定性与定量的关系起着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对培养学生运用实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化学实验过程经常要运用到的科学方法有:(1)收集、选择、整理信息资料;(2)分析、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操作;(3)观察、测量、记录、处理实验数据;(4)分析、表达实验结果。理解科学实验的作用、学习实验的方法和技能、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逐步提高运用实验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这些都是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观念的革新的重要出发点,也是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三、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方面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必然要求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反映和指导课程的实施。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既要评价学生高中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积极倡导多元化的评价,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在书面测验中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倡创设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件的高中化学问题情景,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发挥的余地。
四、重点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针对多年来形成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标准》不仅将“科学探究”专设为学习主题,从方法论层次对科学探究的学习目标做了规定,而且阐述了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保证,说明了义务教育高中化学课程中探究学习的具体形式,列出了探究活动的典型案例供教师参考[4]。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经过物质在水溶液中存在形式讨论的学生在以后与教师讨论问题时能主动地使用离子反应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而没有经过这一讨论的学生在认识一些问题时还时常会被物质的完整形态所困扰。
为突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明确列出了活动的具体形式,如观察、调查、参观、资料收集、阅读、讨论、交流辩论、实验等。
总之,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有关探究能力、方法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目标,课程标准建议通过活动表现对学生做出评价,即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化学 有效教学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不少教师企图通过赶进度,多做题,做难题来提高教学质量。尽管他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并不懂得教学中的辩证法。近年来,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尝试采用轻松教学法,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下面谈谈实施这一教法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以抛砖引玉。
一、课程教学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高中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从中逐步认识和感受高中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保持和增进对生活和自然界中高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在设立的学习主题中,“身边的化学物质”为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高中化学与社会发展”以能源、资源、材料、化学反应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高中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高中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课程努力从高中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能源、资源、材料、化学现象与高中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判断决策的能力。
二、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力求改革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能从日常现象和高中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或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养成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以实现“力求创设生动、真实、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例如,化学中判别微粒形态的离子检出法、分离物质的提纯方法、探究元素组成与结构关系的物质结构测定法等。在科学实验中这些方法对于分析、鉴别事物的组成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及定性与定量的关系起着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对培养学生运用实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化学实验过程经常要运用到的科学方法有:(1)收集、选择、整理信息资料;(2)分析、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操作;(3)观察、测量、记录、处理实验数据;(4)分析、表达实验结果。理解科学实验的作用、学习实验的方法和技能、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逐步提高运用实验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这些都是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观念的革新的重要出发点,也是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三、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方面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必然要求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反映和指导课程的实施。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既要评价学生高中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积极倡导多元化的评价,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在书面测验中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倡创设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件的高中化学问题情景,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发挥的余地。
四、重点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针对多年来形成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标准》不仅将“科学探究”专设为学习主题,从方法论层次对科学探究的学习目标做了规定,而且阐述了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保证,说明了义务教育高中化学课程中探究学习的具体形式,列出了探究活动的典型案例供教师参考[4]。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经过物质在水溶液中存在形式讨论的学生在以后与教师讨论问题时能主动地使用离子反应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而没有经过这一讨论的学生在认识一些问题时还时常会被物质的完整形态所困扰。
为突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明确列出了活动的具体形式,如观察、调查、参观、资料收集、阅读、讨论、交流辩论、实验等。
总之,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有关探究能力、方法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目标,课程标准建议通过活动表现对学生做出评价,即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