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目标确定、文本解读的深浅把握、学生学习方法的确定、课外拓展的延续等等,都是语文老师备课时需要考虑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握课程的理念,用教学理念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吃透教材,把握重点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备好课的第一步是确定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看看我们老师的教案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通常有两种形式:三维目标式、工具人文并列式。三维目标式用意是好的,三个维度是建构课堂目标的整体框架,但是,你若认真研读一下语文课程标准,就会发现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并未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建构目标体系,而是主要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拟定目标,其他目标,如知识、方法、情感等目标,则有机渗透其中,并未成为独立的目标条目。工具人文并列式是很多教师的习惯,把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分开来拟定,形成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目标结构。这是不妥当的,一篇课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两朵花,而是一朵花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犹如花的形状与颜色。
那么,如何确定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呢?一目标,一基点,一整合。在教学设计中,要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合为一体,设计出一个目标,形成贯穿全课的主目标,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个基点来展开。要整合语文能力目标,一节课语文能力培养的方面很多,不可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主目标提纲挈领,牵一发带出其他次干目标。总之,设计一课时的主要目标,犹如构思一篇文章的中心,无中心不成文,无重点不成课。
二、难易取舍,深浅相宜
国画,寥寥数笔,便形神兼备;京剧,一把椅子,演来却妙趣横生。为什么?删繁就简是一种大智慧。“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简洁比起繁杂更有力量、更有效率,选择教学内容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可以从“什么可以教”的角度来思考,也可以从“什么不需要教”的角度来考虑。
对一篇文章的解读似乎永远无法穷尽其意,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教育视角全部指向儿童,“对尚不健全的生命给予渐进的成全”就足矣。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同时又提出了两个防止:“防止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三、因势利导,顺学而教
阅读教学以教会阅读、学会阅读为主要目的,它虽然也要捕捉信息、体会情感,但基本的目的是掌握“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一定要重得“言”、重得“法”、重得“能”,因此,把握课程理念,就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坚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变“三多三少”为“三少三多”,即变“教师讲得多、问得多、表演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积累少”为“教师少讲、少问、少表演,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
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每堂课一般由三到五个学习板块构成。每个学习板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程,学习板块彼此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链。它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是教师的教),从学的角度展开学习过程。每个学习板块一般由以下三步组成:问题情境——自主读练——反馈交流。“问题情境”主要由教师创设,学生参与,提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的具体要求;“自主读练”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是形成个体阅读经验的基础,是学习板块的核心环节;“反馈交流”是学生自主读练后的延伸、检验和小结,由师生共同参与。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文本中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暗示、启发,引导学生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意境之中,思绪与文本蕴涵交错碰撞,迸发思想火花,产生心灵共鸣,进而孕育并萌发出新的思维、新的观点。教学起于迷茫,而终至于更高层次的迷茫。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
四、授人以渔,学会学习
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有一种非此即彼的有害意识。学习有两种基本的方式:接受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否定接受性学习方式,正如我们倡导喝牛奶却并非否定喝开水一样,两种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都不可或缺。传统教学中,接受性学习方式占主导,学生被动学习多;现在,我们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
五、课堂内外相结合
学语文的主要途径不是课内,而是课外,课内与课外的功效相比,大致是三七开,因此,高明的语文教师一定会在抓好课内的同时舍得下工夫抓课外。“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经历就是一笔财富”。如何沟通课堂内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专题学习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研究性专题学习、综合性专题学习、积累性专题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合理的策划。
把握理念,确定教学目标;取舍有度,选择教学内容;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外拓展,重视积累。我想,从这些方面入手,就能基本把握语文课程的理念。
一、吃透教材,把握重点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备好课的第一步是确定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看看我们老师的教案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通常有两种形式:三维目标式、工具人文并列式。三维目标式用意是好的,三个维度是建构课堂目标的整体框架,但是,你若认真研读一下语文课程标准,就会发现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并未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建构目标体系,而是主要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拟定目标,其他目标,如知识、方法、情感等目标,则有机渗透其中,并未成为独立的目标条目。工具人文并列式是很多教师的习惯,把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分开来拟定,形成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目标结构。这是不妥当的,一篇课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两朵花,而是一朵花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犹如花的形状与颜色。
那么,如何确定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呢?一目标,一基点,一整合。在教学设计中,要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合为一体,设计出一个目标,形成贯穿全课的主目标,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个基点来展开。要整合语文能力目标,一节课语文能力培养的方面很多,不可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主目标提纲挈领,牵一发带出其他次干目标。总之,设计一课时的主要目标,犹如构思一篇文章的中心,无中心不成文,无重点不成课。
二、难易取舍,深浅相宜
国画,寥寥数笔,便形神兼备;京剧,一把椅子,演来却妙趣横生。为什么?删繁就简是一种大智慧。“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简洁比起繁杂更有力量、更有效率,选择教学内容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可以从“什么可以教”的角度来思考,也可以从“什么不需要教”的角度来考虑。
对一篇文章的解读似乎永远无法穷尽其意,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教育视角全部指向儿童,“对尚不健全的生命给予渐进的成全”就足矣。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同时又提出了两个防止:“防止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三、因势利导,顺学而教
阅读教学以教会阅读、学会阅读为主要目的,它虽然也要捕捉信息、体会情感,但基本的目的是掌握“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一定要重得“言”、重得“法”、重得“能”,因此,把握课程理念,就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坚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变“三多三少”为“三少三多”,即变“教师讲得多、问得多、表演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积累少”为“教师少讲、少问、少表演,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
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每堂课一般由三到五个学习板块构成。每个学习板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程,学习板块彼此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链。它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是教师的教),从学的角度展开学习过程。每个学习板块一般由以下三步组成:问题情境——自主读练——反馈交流。“问题情境”主要由教师创设,学生参与,提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的具体要求;“自主读练”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是形成个体阅读经验的基础,是学习板块的核心环节;“反馈交流”是学生自主读练后的延伸、检验和小结,由师生共同参与。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文本中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暗示、启发,引导学生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意境之中,思绪与文本蕴涵交错碰撞,迸发思想火花,产生心灵共鸣,进而孕育并萌发出新的思维、新的观点。教学起于迷茫,而终至于更高层次的迷茫。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
四、授人以渔,学会学习
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有一种非此即彼的有害意识。学习有两种基本的方式:接受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否定接受性学习方式,正如我们倡导喝牛奶却并非否定喝开水一样,两种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都不可或缺。传统教学中,接受性学习方式占主导,学生被动学习多;现在,我们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
五、课堂内外相结合
学语文的主要途径不是课内,而是课外,课内与课外的功效相比,大致是三七开,因此,高明的语文教师一定会在抓好课内的同时舍得下工夫抓课外。“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经历就是一笔财富”。如何沟通课堂内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专题学习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研究性专题学习、综合性专题学习、积累性专题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合理的策划。
把握理念,确定教学目标;取舍有度,选择教学内容;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外拓展,重视积累。我想,从这些方面入手,就能基本把握语文课程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