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的几点建议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是物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石,教师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分组实验,提高实验的可见度,促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展物理思维,提升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提高演示实验的成功率、信度和可见度
  演示实验有着操作方便、现象直观等特点,课堂占时少,但是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等特点,不过演示实验之所以不分组让学生自己操作有一部分是操作简单,没有必要让学生动手,还有一部分则是由于实验不容易成功学生要经历较长的摸索时间等原因.那么,对于演示实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哪几点呢?
  1.1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物理用语是学习物理的语言工具,必须学好,我们教师在使用和描述时务必准确、科学.物理用语中专用词、专用符号需要准确表达,不可随意更改.尤其是实验仪器的介绍,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描述上,必须准确,且具有指引性,通过准确的语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概念.
  例如,电学实验中没有“电阻器”,有的是电阻、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变阻箱,而且都对应着有其特定的符号.
  1.2认真准备,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认真准备才能确保实验的成功,实践经验表明,演示实验的成败都会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成功的演示给学生以令人信服的深刻印象,同时还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演示实验要确保成功,不管你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课前都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往往弄得教师在课堂上手忙脚乱,不仅耽搁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甚至还会造成学生怀疑老师的物理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因此演示实验前,教师不但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对于实验操作更需要在课前进行反复操作,对于这个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什么结果,会有哪些故障,如何排除故障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确保演示时间可以控制,实验现象清晰而不存在歧义.
  1.3提高实验的可视度
  演示实验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看到实验现象,借此激发学生的思维,联系物理知识和思想方法.为此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视度显得尤为重要,眼见为实,能够进一步提升实验现象的可信度,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研究的兴趣.
  1.3.1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看见
  比如演示“二力平衡的条件”时,若放在讲台桌上做,只能使前面的小部分同学看到,为了提高可视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或摄像头将实验过程呈现在大屏幕上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到.当然,如果是传统教学,为了提高实验的可视度,我们可以将实验台面垫高,如将方凳子侧放在讲台桌上,再把两边带滑轮的长木板和物理小车放在板凳上,这样就使得全部同学都能看到实验现象,也就很好地提高了实验现象的可信度.
  1.3.2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来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上来演示,在实验操作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汇报给下面的学生听,引发学生对问题深度的思考,也可以是让几个同学上来配合代替老师完成实验,摆脱了传统演示实验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的做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实验操作有了学生的参与,哪怕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生完成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也显得更为真实、可信.
  1.4注重对比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有很多物理概念是相对抽象的,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也是不好理解的.如果在物理教学中安排和设计一些对比性实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实验现象来帮助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抽象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继而使他们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高度.
  例如,对于大多数初中学生来说,“大气压强”的概念是很难理解的,因为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在物理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一个对比性实验,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继而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强化物理概念.在课堂上,我可以做一个硬纸板能托着装满杯的水,而且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实验,当学生看到硬纸片不会从杯子里掉下来时,都觉得非常的新奇有趣.在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后提出问题:“在这个实验中硬纸片不会掉下来,是因为受力平衡吗?如果没有硬纸片杯子里的水是要洒出去的,那为什么现在杯子里的水会受力平衡了呢?”这个时候,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水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硬纸片也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这个作用力是谁提供的呢?显然他们就会想到了大气.是大气对硬纸片产生了压强,而硬纸片对水提供了向上的作用力.这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如果杯子里只装少量的水,或者不装水,硬纸片会掉下来吗?如果在刚才实验的过程中在杯子上打个小孔,硬纸片会发生什么现象吗?”然后再继续实验,对照课本概念进行讲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大气压强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关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促进知识体系的有序构建
  学生分组实验是我们初中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教材中安排的学生实验我们应该尽量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外,我们应该从学校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出发,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进实验室自主探索规律.
  2.1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猜想并验证
  例如,“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概念教学,笔者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去尝试.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笔者设置了一个问题:“当一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变化时,它的功率是否改变?”让学生猜想.
  学生的猜想也是有根有据的,生活中有“调光台灯”,联系调光台灯的亮暗程度调节可以猜想到:“当一个用电器电压变化时,它的实际功率发生改变.”
  猜想后如何验证呢?由此有了设计实验方案对猜想结论进行验证的需要,接着再经历探究实验,测出数据,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个用电器的电压改变,电功率发生改变”的结论,而且从实验过程中可以自主发现“电压越大,功率越大,灯越亮,甚至会烧坏;电压过低,功率小,灯暗,即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从而引入了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即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概念.
  2.2注重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引导和师生交流
  如在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时,老师可先展示物理情境,营造“融洽点”.将标有100 W和25 W的两只灯泡串联后,让两名学生将其接入电路,电灯发光,学生看此情景后,非常兴奋、惊奇.
  接着,老师把握教学的“引入点”提问:你对刚才展示的情景感到最惊讶的是什么?你最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启发学生提问.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灯泡通电后为什么会发光呢?”
  问题2:“两灯为什么一个亮一个暗呢?”
  问题3:“灯亮的电流是否比暗的电流大呢?”
  对于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给予肯定、赞扬,不要急着对正确性进行评判,而是让学生去猜想,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说出猜想依据.有的学生说:由前面学习电流的概念可知,一只灯泡越亮,电流越大.因此,串联两灯泡,亮的电流大.有的说:两灯电流一样大.猜想的依据是电流相当于水流,电路相当于水路,由于水管中无分支,水管中的水流大小不变.串联电路中,电流无分支,电流大小不变.并指出本节应探究的问题,即串联电路中两灯电流大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不对呢?学生有了探究的需要.老师对学生善于动脑、大胆猜想给予肯定后,让他们自己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实施探究,并对其猜想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同样,在研究并联电路中电流时,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的结论远多于书上的内容,如干路中的电流大于任一支路上电流;两用电器规格相同时,各支路电流相等,且干路电流是其中一个的两倍……
其他文献
按照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积极主动思考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自身的能力.但是,由于中考的压力,尤其是在一些生源较差的学校或班级的教学中,教师因为担心学生基础差,思维跟不上,几乎很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即使偶尔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还未等学生反应过来,教师就自问自答地讲出答案或者打断学生的回答由自己代答.教师这样做
期刊
以往的教学中重视的是“提问”,常常研究“提问”的方式,技巧.因为恰当的课堂提问,既能起到传授和巩固知识,及时反馈课堂教学信息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和促进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课程标准解读中叙述到:“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
期刊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趣味性.物理学科更是如此,物理所研究的对象与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非常密切,这就是物理学科的兴趣源所在.若在探究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将蕴藏在知识中的兴趣源给挖掘出来,学生能深刻体会到物理学科自身的魅力,并被这种魅力所吸引,则学习物理的动力将持续不竭.  1物理实验,萌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物理实验可以观察物理现象,验证物理规律,探究物理奥
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科学概念的教学是科学知识教学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课前让学生进行预习要学的科学概念,而在课堂中则把概念直接对学生进行讲解,然后进行举例或应用.这种科学概念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对事物本身探索的好奇心,也不知从何而来,概念显得更为抽象,并且时间久了也很容易出现遗忘,更谈不上让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学习以及科学态度和能力的培
期刊
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课程内容,还是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深刻的变革,这与我市推行的“活动单导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不谋而合.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发挥新教材的资源优势,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强调探究式教学,教师要注重正确引导,要善于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自主参与的机会;要善于引导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学生各抒己见,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取长补短,还可以增强合作意识.为贯彻新课
自然界的神奇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妙趣横生.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那么,我们的物理教学必须发生与之同步的转变.传统的物理教学,教师机械的灌输,枯燥的概念、公式和定理,直接影响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必然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初中物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认识
期刊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主动地建构而获得的”.创设问题情境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必要途径.而如何有效挖掘情境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则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教学情境进行“二次开发与挖掘”,以此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以“传送带问题”为例谈一下教学情境的有效挖掘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在自然科学学习领域中明确提出,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通过“探究认识自然现象——形成科学概念和规律——运用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的过程应注重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分析证据、形成结论等环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真正理解科学知识.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
期刊
如今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高铁时代”,一批批农民离开农村冲进城市,捞得一桶桶“金”,于是农村一幢幢别墅拔地而起,一辆辆豪车进入家庭.农村家庭人口分布剧烈的变化着,留守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  留守孩的出现,给教育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他们的的读书压力普遍减小,有的甚至对分数无所谓,爱玩厌学的情绪空前绝后的高涨.在这样恶劣的农村教育环境下,我把学生爱玩的天性与物理课外实验“好玩”特点进行完美的无缝
期刊
虽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是要提高教学的效果离不开教师教学主导性作用的发挥,为此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不过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我们高中物理教师的反思能力不是很强,为什么会这样呢?本文首先就影响高中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接着就如何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谈几点笔者的建议,望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什么因素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升  1.1主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