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随后出台,全国各地掀起了技能大赛的热潮,各奖项的获得者受到热烈追捧。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这一切都表明,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已经形成,中国开始进入技能时代。
偶像的诞生
一支“蓝领专家”组成的大军,是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坚强基石
◎文·刘增辉
这是一个追星的时代,也是一个造星的时代。
当众多的粉丝们痴迷于心中的“超男”、“超女”,与之同喜同悲时,另一组明星正在冉冉升起,热捧他們的是千百万青年工人和职业院校的莘莘学子。
当中央和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地举办各种技能大赛,并对胜出者冠以“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国”字头称号时,这种大赛便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含义。因为,这些常常被称为“蓝领专家”的人才,代表着新时代中国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动力。
他们和五六十年代耳熟能详的杰出工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他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技能时代。
时代的呼唤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偶像,蓝领专家的出现是进入新时代后的必然现象。
用15年时间,把中国带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今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这一宏伟目标。在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又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都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目前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国务院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之后,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就高技能人才工作专门作出的重大部署。
《意见》提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是,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到“十一五”期末,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技能人才培养时曾说,要形成一种社会舆论氛围,要重视技能、重视技工,要使之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我们不仅要尊重那些有理论素养的教授、专家,也要尊重那些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专家。
为尽快造就这样一种社会氛围,《意见》提出了9大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目的是为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创造条件,并树立一批高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技能高考”搭起选才平台
技能大赛被青年工人和职校学生称为“技能高考”。现在,各类技能大赛已经在全国蓬蓬勃勃地展开。网上搜索“技能大赛”就可以得到108万多个搜索结果,其中有全国性的技能大赛,更有各部委、各行业协会、企业、职校自己组织的技能大赛。
我国对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分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国家级分为两类,跨行业(系统)、跨地区的为一类竞赛,单一行业、系统的为二类竞赛。在竞赛工种的选择上,一般选择技术复杂、通用性广、从业人员较多、影响较大的工种开展竞赛活动,优先选择国家实行就业准入制的职业、工种举办竞赛,还可以选择就业面较大、发展较迅速的新职业、新工种开展竞赛活动。
就国家级大赛而言,现在有四个著名大赛: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举办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由共青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由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主办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
各级工会是各种大赛的积极主办者和参与者。除中华全国总工会出面组织全国赛事外,各全国产业工会也积极行动,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行业性技能比赛,多达13项,涉及机械、冶金、化工、建筑、轻工、水利、民航等行业,涵盖工种32个,截至目前,有9项22个工种的比赛已经结束。
全国性的赛事规模宏大。以第二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为例,大赛设车工、钳工、铣工和焊工四个工种,决赛在不同的城市举行。全国有30个省(区、市)举行了初赛,近千万名职工参加了各个层次的比赛,仅参加省级比赛的职工就达2万多人。而且,各地在认真组织好车、钳、铣、焊四个工种比赛的同时,还借机开展了各行业的技能比赛,涉及工种达200多个。
全国性大赛都在加大奖励力度。以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为例,获各工种前五名的选手,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由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晋升为技师或高级技师,并在“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评选中享有优先权。获各工种第6-20名的选手,在原技术等级基础上晋升一级。
全国性大赛为优胜者开辟了参加“中华技能大奖”评选的通道。“中华技能大奖”是我国设立的优秀技术工人的最高政府奖项,我国现已评选出10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职工技能大赛规定,获得各工种决赛第一名的选手,将推荐为该奖项的人选;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条件更为丰厚:获各工种前五名的选手都可参加评选。
去年10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七部委,从历年评选表彰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再次选拔产生了“中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他们当中有被称为“神技天焊”的、制造火箭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有六破世界港口装卸纪录的码头工人许振超,有绝技在身的汽车工人李楷军,自学成才的数控专家李斌等。从今年开始,中国所有技工学校的教室里都挂起了十位技术工人的画像,他们的名字和他们传奇般的职业经历正被学生们熟悉,当选为十七大代表的许振超、李斌更成为学生们热捧的偶像。
知识工人有力量
林林总总的大赛都在凸显一个主题:知识工人有力量。
在大赛的优胜者身上人们好像又看到了老一代产业工人的身影,传统与现代在他们身上融汇。他们继承了老一代工人奋发向上、比学赶帮的品格,所不同的是,他们是新时代的知识型产业工人。
知识工人所拥有的最大资本就是知识和技能,藉此开展创造性劳动,在创造性劳动中让知识资本增值,为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效益。这正是知识工人与一般工人的区别所在。
大赛优胜者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新时代,工人必须努力成为知识型产业工人,有知识才更有力量。通过爱岗敬业和刻苦学习,一个工人可以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通过刻苦钻研和勇于创新,一个蓝领可以成为本行业的专家,成为掌握技能绝活儿的蓝领精英;蓝领工人不应停留于“素质不高”的起点上和“简单重复劳动”的刻板成见中,应该努力通过岗位上的专业钻研完成向高素质劳动者的转换,这样自己才会有力量,自己所属的群体才会有力量。
要让更多知识工人在岗位上成长,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营造鼓励职工学习技术的发展空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完善相关机制的建设,逐步破除制约职工岗位成才的体制性因素,切实解决技术工人培养、吸引、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让“尊重勞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真正蔚然成风,从而尽快造就出一大批紧跟时代步伐、立足本职工作、追求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新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职校也出“状元郎”
“金牌工人”的横空出世,再次向人们证明了那句老话——“行行出状元”
◎文·张韦韦
当老一代高技能工人逐渐退休,许多企业原本就奇缺的高技能人才出现了“断层”现象。在有人为这种青黄不接的现状而备感忧虑时,新一代年轻技工正在不断成长。
德才兼备才是真状元
“月薪8000元”,面对企业给出的丰厚条件,大连综合中专多媒体专业二年级学生徐春霆没有考虑便拒绝了。
有人不解,在这个大学生就业难充斥耳畔的时代,一个中专生何以得到如此礼遇,他又为何拒绝?
在大连市教育局召开的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大赛成果汇报会上,徐春霆同多个全国“状元”一起亮相。正是这个全国“状元”的身份让徐春霆在就业时拥有了更多选择。
在6月26日举办的“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上,徐春霆在计算机影视后期处理竞赛项目中,凭借自己的高超技能,获得了学生组个人成绩全国第一名,成为状元。赛后,当多家企业找到他,并许以高薪时,徐春霆婉言谢绝,因为他把目标定得更高,“虽然多个企业选择了我,但我的目标是继续上学深造。”
两年前,中考失利的徐春霆拒绝了父母为他所作的复读安排,坚持要上职业学校。而那时他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要摆脱“中考前黑暗的日子”,“即使不能上大学,学一门手艺也是好的。”父母拗不过他,最终同意了他的选择。
两年后的今天,父母为儿子的“出息”松了一口气。“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月薪可能还没有我高。”摆脱了两年前中考失利的阴影,徐春霆在职业学校发现并寻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徐春霆身上带有当代职校学生应有的自信,“一招鲜吃遍天”,身怀“绝技”才是立足之本。
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上如此出色的不止徐春霆一个。在计算机赛场,宁波代表队的选手们提前完成了项目,正当他们对结果满怀期待时,却听到了评委的质疑声。原来评委认为,网络及应用项目难度很高,不可能有人提前完成。“这些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早就接触过了。”参赛学生解释。
第二天,当选手们在评委面前重新操作时,他们高超的技能征服了评委和专家,最终获得了团体一等奖。他们的良好表现也被到现场招聘人才的企业老总们尽收眼底。
成功绝非偶然,工作中多用心、苦练加巧练,便是百名状元夺冠的秘诀。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浙江代表队的钱伟杰、徐俊就是典型。从5月19日获得浙江省冠军到问鼎国家级奖项,这是一个艰苦训练中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来自嘉兴市交通学校的钱伟杰和徐俊在老师周锋和周春晖的带领下,先后前往长兴、杭州、金华等地的学校进行同车型针对性训练,他们每天从早上7点一直训练到晚上10点,不仅在速度上追求快捷,更在质量上追求完美。回校后,又在学校附近的汽修厂练习,接触各种比赛时有可能出现的工具和故障,提高场地适应能力。通过强化训练,钱伟杰、徐俊的心理素质和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
到达重庆后,钱伟杰、徐俊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比赛上,赛前最后一天,他们仍然争分夺秒地和老师从理论上研究比赛情况,深夜12点还在进行模拟训练。
赛场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64支参赛队伍,但是他们丝毫没有怯场。指导老师周春晖这样评价他们,“当时我们老师很紧张,因为毕竟没有全国大赛经验,设奖面又只有25%,而且我校没有完整的训练设备,有些环节都是模拟训练,但是钱伟杰、徐俊状态很好,他们觉得自己是最好的。”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杨少光表示,技能大赛强调的是整个岗位职业能力,不仅包括专业技术,还考验选手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
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现场,记者了解到,很多选手都是放弃实习,返校参加集训。“这体现了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技能高超,而且思想素质过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王明达这样谈到。
人才脱颖而出
“只要能完成机电一体化项目的全部工作任务,到我的公司月薪至少3000元,而且这样的学生有多少,我们要多少。”亚龙科技集团董事长陈继权当场摆下“擂台”。
在“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现场,同时举办了企业技能型人才招聘活动,相关行业的许多著名企业纷纷前往招贤,参赛选手特别是获奖选手更是成为企业的“捕猎”对象。部分获奖学生选手还在颁奖仪式后的企业见面会上,和一些知名企业当场签订意向性录用协议。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副理事长郝广发告诉《教育与职业》,根据评判标准,获得一等奖的选手相当于技师水平。“一般来说,中职毕业生要工作6年才有资格评技师,而通过举办各级技能大赛,不断强化训练,能够突破常规的人才成长周期,这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紧缺的一种方式。”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正是通过技能大赛脱颖而出的。
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所所长马树超认为,技能大赛也传递了教改理念,“对于各个参赛队来说,成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技能大赛这个‘中介’,把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转型的理念渗入其中,并且传递到全国各地。”单从各项大赛的命题不叫“试题”,而叫“任务书”、以及“技术员工作表”的名称变化来看,就体现出了从单纯教学到结合工作生产的教育理念创新。
对此,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秘书长张京伟表示认同。他认为这说明近几年来行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指导方案制订当中有一定效果,在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促进了学校按照行业标准培养人。
氛围渐浓
技能兴企,人才强国。党和国家给予了技能人才崇高的荣誉和地位,并赋予他们重大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经济社会的重大责任。全社会重视技能人才的氛围已日渐形成。而孔祥瑞、许振超等一大批“金牌工人”的横空出世,再次向人们证明了那句老话——“行行出状元”。
2005年底,山东省高技能人才占企业一线职工的比重已达13.1%。自1995年以来,该省有6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46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5年以来,每年选100名各行业的技能拔尖人物,授名为山东省首席技师,每人每月给予1000元政府津贴。从2004年开始,选5个城市进行金蓝领培训工程试点,直接为企业生产一线服务,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几年来,全省培养了“金蓝领”人才6000多人。
大连市开展技能大赛和技术状元、技术能手评比活动,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2005年,有57人晋升为高级技师,109人晋升为技师,227人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北京2006年评选表彰了30名高技能人才。中国石化集团聘用185名技术能手为公司技能专家,并提高了他们的待遇。
黑龙江一重技师学院聘请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师为客座教授,请蓝领走上大学讲台。
许多职业学校更是不惜重金奖励获奖选手,在全校树立学习技术、刻苦钻研的榜样,大力营造人人刻苦学习、个个争当第一的良好氛围。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曾提出,全社会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要通过搭建技能大赛等各种平台,展示职业教育发展成果,发现、培养和选拔职业技能人才,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
“职业教育不是要培养钱学森,也培养不出钱学森,而是要培养被誉为‘金牌工人’许振超那样的高技能人才。”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认为,职业教育既承载着为社会培养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任,又承载着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的重任。“正像奥林匹克竞赛促进了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样,技能大赛提高了青少年的形象思维能力。”■
赛事10年
——对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竞赛处处长贾伟一
◎文·弈羽
身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竞赛处处长,贾伟一从事技能竞赛工作至今已有10年。10年来,他见证了中国技能竞赛的历史变迁——由起步时的冷冷清清到现在的如火如荼。
竞赛带来的轰动效应
《教育与职业》(以下简称《教》):历数以往的技能大赛,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贾伟一(以下简称贾):效果非常明显。第一,技能竞赛确实达到了促进技术工人提高技能、交流技能、学习技能的目的。全国一类比赛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社会学技能、重视技能人才风气的形成,行业竞赛也推动了本行业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我们的技能竞赛也越来越务实,从近年来技能大赛越来越热的形势看,技能竞赛已经成为各企业和职业院校非常重视的活动。第二,技能竞赛也达到了选拔人才的目的。每年都有一大批高技能人才通过技能竞赛脱颖而出,他们中有的非常年轻,通过技能竞赛,这些年轻的技能人才很快受到了重用,并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企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每次全国学生组比赛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早有猎头公司在外面等候,那些比赛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刚出赛场门就被猎头盯住了。
《教》:您认为技能竞赛的魅力何在,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人参赛?
贾:一方面,参加技能竞赛,尤其是国家级的大赛,能很好地展示技术工人的技能,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也能促进他们相互学习,进一步提高技能。另外,破格晋升职业资格也是吸引许多技术工人参赛的重要原因,因为按照普通的程序,一个人要从初级工晋升到高级技师需要20年的时间,而技能竞赛给技能人才提供了快速晋升的渠道,可以说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快车道。
《教》:国家级的技能竞赛每年都会举办吗?
贾:国家级的竞赛已经由原来几年一次、每年一次,发展到现在的一年几次。其中一些竞赛已经形成了品牌,如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等。但也有很多竞赛是配合当年国家发展形势、政策需要开展的,如今年举办的全国保安职业技能大赛,主要是为了配合明年的北京奥运会,以此推动保安员素质的提高,是作为一个政治任务来抓的。
《教》:对获奖选手会给予哪些奖励?
贾:从1995年开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会同46个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省、区、市开展了“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活动。每年(从1999年以后改为两年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十名“大奖”获得者和100名“能手”。除授予称号外,“大奖”和“能手”获得者还可以破格晋升国家职业资格,高级工可获得技师资格,技师则可获得高级技师资格。另外,其他各级技能竞赛的奖励也都同职业技能资格挂钩,只是比赛的层次不同,职业资格晋升的级别高低也不相同。全国比赛学生组的获奖者可获得奖牌、奖杯,并被破格提升职业资格,但最高不能超过技师。
透明机制已形成
《教》:技能比賽通常以何种形式进行?
贾:比赛采取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工种不同,一般理论笔试占总成绩的20%—40%。试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家命题,他们一方面以职业标准为基础,参照职业标准的难度来命题,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该工种或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将这些新动态和趋势糅合到考试题中去;另外一部分则从题库抽题,题库是专为职业技能鉴定准备的,题量非常大。
《教》:裁判员和出题专家是由哪些人组成?
贾:裁判员和出题专家主要由三部分人构成:一是企业的技术人员,二是职业院校的老师,三是企业一线从事实际操作的优秀技术工人。
《教》:如何保证比赛的公正性?
贾: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技能竞赛,尤其是全国性的大赛,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规范透明的操作机制,有力地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公开和公正。首先,裁判员和出题专家是完全分开的,出题的专家在考试开始之前是不允许接触外界的。另外,裁判员也有回避原则,不能给与自己有关的人打分。由于技能竞赛不同于高考,它是一种代表集体参加的比赛,所以各队之间也会互相监督。现在比赛的地点一般都选择在一些学校进行,比赛地点直到赛前2—3天才公布出来,并且允许选手进行现场练习。■
偶像的诞生
一支“蓝领专家”组成的大军,是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坚强基石
◎文·刘增辉
这是一个追星的时代,也是一个造星的时代。
当众多的粉丝们痴迷于心中的“超男”、“超女”,与之同喜同悲时,另一组明星正在冉冉升起,热捧他們的是千百万青年工人和职业院校的莘莘学子。
当中央和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地举办各种技能大赛,并对胜出者冠以“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国”字头称号时,这种大赛便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含义。因为,这些常常被称为“蓝领专家”的人才,代表着新时代中国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动力。
他们和五六十年代耳熟能详的杰出工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他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技能时代。
时代的呼唤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偶像,蓝领专家的出现是进入新时代后的必然现象。
用15年时间,把中国带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今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这一宏伟目标。在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又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都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目前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国务院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之后,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就高技能人才工作专门作出的重大部署。
《意见》提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是,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到“十一五”期末,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技能人才培养时曾说,要形成一种社会舆论氛围,要重视技能、重视技工,要使之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我们不仅要尊重那些有理论素养的教授、专家,也要尊重那些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专家。
为尽快造就这样一种社会氛围,《意见》提出了9大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目的是为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创造条件,并树立一批高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技能高考”搭起选才平台
技能大赛被青年工人和职校学生称为“技能高考”。现在,各类技能大赛已经在全国蓬蓬勃勃地展开。网上搜索“技能大赛”就可以得到108万多个搜索结果,其中有全国性的技能大赛,更有各部委、各行业协会、企业、职校自己组织的技能大赛。
我国对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分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国家级分为两类,跨行业(系统)、跨地区的为一类竞赛,单一行业、系统的为二类竞赛。在竞赛工种的选择上,一般选择技术复杂、通用性广、从业人员较多、影响较大的工种开展竞赛活动,优先选择国家实行就业准入制的职业、工种举办竞赛,还可以选择就业面较大、发展较迅速的新职业、新工种开展竞赛活动。
就国家级大赛而言,现在有四个著名大赛: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举办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由共青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由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主办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
各级工会是各种大赛的积极主办者和参与者。除中华全国总工会出面组织全国赛事外,各全国产业工会也积极行动,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行业性技能比赛,多达13项,涉及机械、冶金、化工、建筑、轻工、水利、民航等行业,涵盖工种32个,截至目前,有9项22个工种的比赛已经结束。
全国性的赛事规模宏大。以第二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为例,大赛设车工、钳工、铣工和焊工四个工种,决赛在不同的城市举行。全国有30个省(区、市)举行了初赛,近千万名职工参加了各个层次的比赛,仅参加省级比赛的职工就达2万多人。而且,各地在认真组织好车、钳、铣、焊四个工种比赛的同时,还借机开展了各行业的技能比赛,涉及工种达200多个。
全国性大赛都在加大奖励力度。以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为例,获各工种前五名的选手,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由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晋升为技师或高级技师,并在“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评选中享有优先权。获各工种第6-20名的选手,在原技术等级基础上晋升一级。
全国性大赛为优胜者开辟了参加“中华技能大奖”评选的通道。“中华技能大奖”是我国设立的优秀技术工人的最高政府奖项,我国现已评选出10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职工技能大赛规定,获得各工种决赛第一名的选手,将推荐为该奖项的人选;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条件更为丰厚:获各工种前五名的选手都可参加评选。
去年10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七部委,从历年评选表彰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再次选拔产生了“中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他们当中有被称为“神技天焊”的、制造火箭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有六破世界港口装卸纪录的码头工人许振超,有绝技在身的汽车工人李楷军,自学成才的数控专家李斌等。从今年开始,中国所有技工学校的教室里都挂起了十位技术工人的画像,他们的名字和他们传奇般的职业经历正被学生们熟悉,当选为十七大代表的许振超、李斌更成为学生们热捧的偶像。
知识工人有力量
林林总总的大赛都在凸显一个主题:知识工人有力量。
在大赛的优胜者身上人们好像又看到了老一代产业工人的身影,传统与现代在他们身上融汇。他们继承了老一代工人奋发向上、比学赶帮的品格,所不同的是,他们是新时代的知识型产业工人。
知识工人所拥有的最大资本就是知识和技能,藉此开展创造性劳动,在创造性劳动中让知识资本增值,为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效益。这正是知识工人与一般工人的区别所在。
大赛优胜者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新时代,工人必须努力成为知识型产业工人,有知识才更有力量。通过爱岗敬业和刻苦学习,一个工人可以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通过刻苦钻研和勇于创新,一个蓝领可以成为本行业的专家,成为掌握技能绝活儿的蓝领精英;蓝领工人不应停留于“素质不高”的起点上和“简单重复劳动”的刻板成见中,应该努力通过岗位上的专业钻研完成向高素质劳动者的转换,这样自己才会有力量,自己所属的群体才会有力量。
要让更多知识工人在岗位上成长,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营造鼓励职工学习技术的发展空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完善相关机制的建设,逐步破除制约职工岗位成才的体制性因素,切实解决技术工人培养、吸引、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让“尊重勞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真正蔚然成风,从而尽快造就出一大批紧跟时代步伐、立足本职工作、追求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新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职校也出“状元郎”
“金牌工人”的横空出世,再次向人们证明了那句老话——“行行出状元”
◎文·张韦韦
当老一代高技能工人逐渐退休,许多企业原本就奇缺的高技能人才出现了“断层”现象。在有人为这种青黄不接的现状而备感忧虑时,新一代年轻技工正在不断成长。
德才兼备才是真状元
“月薪8000元”,面对企业给出的丰厚条件,大连综合中专多媒体专业二年级学生徐春霆没有考虑便拒绝了。
有人不解,在这个大学生就业难充斥耳畔的时代,一个中专生何以得到如此礼遇,他又为何拒绝?
在大连市教育局召开的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大赛成果汇报会上,徐春霆同多个全国“状元”一起亮相。正是这个全国“状元”的身份让徐春霆在就业时拥有了更多选择。
在6月26日举办的“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上,徐春霆在计算机影视后期处理竞赛项目中,凭借自己的高超技能,获得了学生组个人成绩全国第一名,成为状元。赛后,当多家企业找到他,并许以高薪时,徐春霆婉言谢绝,因为他把目标定得更高,“虽然多个企业选择了我,但我的目标是继续上学深造。”
两年前,中考失利的徐春霆拒绝了父母为他所作的复读安排,坚持要上职业学校。而那时他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要摆脱“中考前黑暗的日子”,“即使不能上大学,学一门手艺也是好的。”父母拗不过他,最终同意了他的选择。
两年后的今天,父母为儿子的“出息”松了一口气。“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月薪可能还没有我高。”摆脱了两年前中考失利的阴影,徐春霆在职业学校发现并寻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徐春霆身上带有当代职校学生应有的自信,“一招鲜吃遍天”,身怀“绝技”才是立足之本。
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上如此出色的不止徐春霆一个。在计算机赛场,宁波代表队的选手们提前完成了项目,正当他们对结果满怀期待时,却听到了评委的质疑声。原来评委认为,网络及应用项目难度很高,不可能有人提前完成。“这些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早就接触过了。”参赛学生解释。
第二天,当选手们在评委面前重新操作时,他们高超的技能征服了评委和专家,最终获得了团体一等奖。他们的良好表现也被到现场招聘人才的企业老总们尽收眼底。
成功绝非偶然,工作中多用心、苦练加巧练,便是百名状元夺冠的秘诀。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浙江代表队的钱伟杰、徐俊就是典型。从5月19日获得浙江省冠军到问鼎国家级奖项,这是一个艰苦训练中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来自嘉兴市交通学校的钱伟杰和徐俊在老师周锋和周春晖的带领下,先后前往长兴、杭州、金华等地的学校进行同车型针对性训练,他们每天从早上7点一直训练到晚上10点,不仅在速度上追求快捷,更在质量上追求完美。回校后,又在学校附近的汽修厂练习,接触各种比赛时有可能出现的工具和故障,提高场地适应能力。通过强化训练,钱伟杰、徐俊的心理素质和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
到达重庆后,钱伟杰、徐俊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比赛上,赛前最后一天,他们仍然争分夺秒地和老师从理论上研究比赛情况,深夜12点还在进行模拟训练。
赛场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64支参赛队伍,但是他们丝毫没有怯场。指导老师周春晖这样评价他们,“当时我们老师很紧张,因为毕竟没有全国大赛经验,设奖面又只有25%,而且我校没有完整的训练设备,有些环节都是模拟训练,但是钱伟杰、徐俊状态很好,他们觉得自己是最好的。”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杨少光表示,技能大赛强调的是整个岗位职业能力,不仅包括专业技术,还考验选手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
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现场,记者了解到,很多选手都是放弃实习,返校参加集训。“这体现了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技能高超,而且思想素质过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王明达这样谈到。
人才脱颖而出
“只要能完成机电一体化项目的全部工作任务,到我的公司月薪至少3000元,而且这样的学生有多少,我们要多少。”亚龙科技集团董事长陈继权当场摆下“擂台”。
在“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现场,同时举办了企业技能型人才招聘活动,相关行业的许多著名企业纷纷前往招贤,参赛选手特别是获奖选手更是成为企业的“捕猎”对象。部分获奖学生选手还在颁奖仪式后的企业见面会上,和一些知名企业当场签订意向性录用协议。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副理事长郝广发告诉《教育与职业》,根据评判标准,获得一等奖的选手相当于技师水平。“一般来说,中职毕业生要工作6年才有资格评技师,而通过举办各级技能大赛,不断强化训练,能够突破常规的人才成长周期,这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紧缺的一种方式。”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正是通过技能大赛脱颖而出的。
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所所长马树超认为,技能大赛也传递了教改理念,“对于各个参赛队来说,成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技能大赛这个‘中介’,把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转型的理念渗入其中,并且传递到全国各地。”单从各项大赛的命题不叫“试题”,而叫“任务书”、以及“技术员工作表”的名称变化来看,就体现出了从单纯教学到结合工作生产的教育理念创新。
对此,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秘书长张京伟表示认同。他认为这说明近几年来行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指导方案制订当中有一定效果,在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促进了学校按照行业标准培养人。
氛围渐浓
技能兴企,人才强国。党和国家给予了技能人才崇高的荣誉和地位,并赋予他们重大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经济社会的重大责任。全社会重视技能人才的氛围已日渐形成。而孔祥瑞、许振超等一大批“金牌工人”的横空出世,再次向人们证明了那句老话——“行行出状元”。
2005年底,山东省高技能人才占企业一线职工的比重已达13.1%。自1995年以来,该省有6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46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5年以来,每年选100名各行业的技能拔尖人物,授名为山东省首席技师,每人每月给予1000元政府津贴。从2004年开始,选5个城市进行金蓝领培训工程试点,直接为企业生产一线服务,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几年来,全省培养了“金蓝领”人才6000多人。
大连市开展技能大赛和技术状元、技术能手评比活动,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2005年,有57人晋升为高级技师,109人晋升为技师,227人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北京2006年评选表彰了30名高技能人才。中国石化集团聘用185名技术能手为公司技能专家,并提高了他们的待遇。
黑龙江一重技师学院聘请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师为客座教授,请蓝领走上大学讲台。
许多职业学校更是不惜重金奖励获奖选手,在全校树立学习技术、刻苦钻研的榜样,大力营造人人刻苦学习、个个争当第一的良好氛围。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曾提出,全社会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要通过搭建技能大赛等各种平台,展示职业教育发展成果,发现、培养和选拔职业技能人才,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
“职业教育不是要培养钱学森,也培养不出钱学森,而是要培养被誉为‘金牌工人’许振超那样的高技能人才。”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认为,职业教育既承载着为社会培养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任,又承载着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的重任。“正像奥林匹克竞赛促进了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样,技能大赛提高了青少年的形象思维能力。”■
赛事10年
——对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竞赛处处长贾伟一
◎文·弈羽
身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竞赛处处长,贾伟一从事技能竞赛工作至今已有10年。10年来,他见证了中国技能竞赛的历史变迁——由起步时的冷冷清清到现在的如火如荼。
竞赛带来的轰动效应
《教育与职业》(以下简称《教》):历数以往的技能大赛,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贾伟一(以下简称贾):效果非常明显。第一,技能竞赛确实达到了促进技术工人提高技能、交流技能、学习技能的目的。全国一类比赛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社会学技能、重视技能人才风气的形成,行业竞赛也推动了本行业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我们的技能竞赛也越来越务实,从近年来技能大赛越来越热的形势看,技能竞赛已经成为各企业和职业院校非常重视的活动。第二,技能竞赛也达到了选拔人才的目的。每年都有一大批高技能人才通过技能竞赛脱颖而出,他们中有的非常年轻,通过技能竞赛,这些年轻的技能人才很快受到了重用,并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企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每次全国学生组比赛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早有猎头公司在外面等候,那些比赛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刚出赛场门就被猎头盯住了。
《教》:您认为技能竞赛的魅力何在,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人参赛?
贾:一方面,参加技能竞赛,尤其是国家级的大赛,能很好地展示技术工人的技能,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也能促进他们相互学习,进一步提高技能。另外,破格晋升职业资格也是吸引许多技术工人参赛的重要原因,因为按照普通的程序,一个人要从初级工晋升到高级技师需要20年的时间,而技能竞赛给技能人才提供了快速晋升的渠道,可以说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快车道。
《教》:国家级的技能竞赛每年都会举办吗?
贾:国家级的竞赛已经由原来几年一次、每年一次,发展到现在的一年几次。其中一些竞赛已经形成了品牌,如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等。但也有很多竞赛是配合当年国家发展形势、政策需要开展的,如今年举办的全国保安职业技能大赛,主要是为了配合明年的北京奥运会,以此推动保安员素质的提高,是作为一个政治任务来抓的。
《教》:对获奖选手会给予哪些奖励?
贾:从1995年开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会同46个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省、区、市开展了“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活动。每年(从1999年以后改为两年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十名“大奖”获得者和100名“能手”。除授予称号外,“大奖”和“能手”获得者还可以破格晋升国家职业资格,高级工可获得技师资格,技师则可获得高级技师资格。另外,其他各级技能竞赛的奖励也都同职业技能资格挂钩,只是比赛的层次不同,职业资格晋升的级别高低也不相同。全国比赛学生组的获奖者可获得奖牌、奖杯,并被破格提升职业资格,但最高不能超过技师。
透明机制已形成
《教》:技能比賽通常以何种形式进行?
贾:比赛采取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工种不同,一般理论笔试占总成绩的20%—40%。试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家命题,他们一方面以职业标准为基础,参照职业标准的难度来命题,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该工种或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将这些新动态和趋势糅合到考试题中去;另外一部分则从题库抽题,题库是专为职业技能鉴定准备的,题量非常大。
《教》:裁判员和出题专家是由哪些人组成?
贾:裁判员和出题专家主要由三部分人构成:一是企业的技术人员,二是职业院校的老师,三是企业一线从事实际操作的优秀技术工人。
《教》:如何保证比赛的公正性?
贾: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技能竞赛,尤其是全国性的大赛,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规范透明的操作机制,有力地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公开和公正。首先,裁判员和出题专家是完全分开的,出题的专家在考试开始之前是不允许接触外界的。另外,裁判员也有回避原则,不能给与自己有关的人打分。由于技能竞赛不同于高考,它是一种代表集体参加的比赛,所以各队之间也会互相监督。现在比赛的地点一般都选择在一些学校进行,比赛地点直到赛前2—3天才公布出来,并且允许选手进行现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