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取向为当代大学生所认同。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教学中应指导其在“知”上强化心理认同,在“行”上强化实际践行,在“知行合一”上强化素质提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成为一个人格完善、品德高尚的人。
[关键词] 教学;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0-0108-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 习近平总书记在来陕视察讲话中强调,抓教育发展,有一条必须始终把握好,就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地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在大学教学中应坚持教书育人,通过各种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和传递给大学生,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
一 在“知”上强化大学生的心理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认识、理解,尤其是被认同,才能成为青年大学生思想上的自觉、行动中的追求。
首先,要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联系实际,立足国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体系作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容和精神动力;以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最终建立社会主义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题;同时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正是基于这种清醒的认识和行动自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其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正确论断。
其次,要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中国前进和发展的方向。任何一个民族必须要有魂,一个民族需要魂,这个魂就是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而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际上明确了中国将走什么样的路、向何处发展及奋斗目标是什么;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指明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坚持什么样的理念;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应当具有怎样的理想追求、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准则。因此“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兴国之魂、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有机统一,是面向世界、引导未来、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导向。
再次,要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杂多样,主流与非主流同时并存,先进与落后相互交织,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是容易在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思想上引起混乱。这就迫切需要弘扬主旋律,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在多元多样中树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求共识,在变化变动中一以贯之;有利于形成既有国家统一意志又有个人思想、既包容多样又能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既坚守基本的社会思想道德又朝着更高目标前进的生动局面;有利于大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形成健康、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
二 在“行”上强化大学生的实际践行
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知”仅仅解决认识问题,“行”才是根本所在。这里的“行”,是指只有在发自内心认同的基础上,才能自觉自愿践行。“‘行’是‘知’的实践转化。注重实践养成,规范行为举止,引导大学生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把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4]因此,在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追求的同时,亦应切实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方式之中。为此,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和所有教师,都应切实肩负起育人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坚持师德为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以人格力量感召、带动青年大学生群体,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共同力量。要把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贯穿到大学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实践中,教育大学生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学会感知,在实际行动中学会领悟,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激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约束,努力形成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荣、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耻的正能量,使“三个倡导”能够真正深入人心,其影响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产生经常性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 在“知行合一”上强化大学生的素质提升
“个人的修养、社会的运行都包含情感精神和行为举止,内和外两个方面;内在的情感通过外在的行为举止而落实和体现。”[5]这便告诉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最为关键的是要切实落实到行动上,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因为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实践是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也是衡量核心价值观是否确立的重要标准。“广大青少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识、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6]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应切实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用高尚的人格、严谨的作风、科学的态度和创新能力去影响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各种教学之中,渗透在大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素质提升、形成自觉等,培养品学兼优、富有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行动自觉,最终成为大学生一生的实践航标。同时,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和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文化传承等各方面工作结合起来。另外,要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统一,善于培养和发现学生中的先进典型,重视典型引导,发挥示范作用,形成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当前,也要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地方、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深入社会、了解生活,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只有同各种实践活动融为一体,才能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得到提升、心灵得到净化、修养得到提高,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38.
[2]李明国,彭安玉.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
[3]李荣胜.知行合一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5,55(21).
[3]黄荣杰.坚持立德树人 切实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5,31(17).
[4]钱逊.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J].党委中心组学习,2016,155(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2-54.
[关键词] 教学;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0-0108-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 习近平总书记在来陕视察讲话中强调,抓教育发展,有一条必须始终把握好,就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地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在大学教学中应坚持教书育人,通过各种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和传递给大学生,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
一 在“知”上强化大学生的心理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认识、理解,尤其是被认同,才能成为青年大学生思想上的自觉、行动中的追求。
首先,要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联系实际,立足国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体系作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容和精神动力;以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最终建立社会主义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题;同时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正是基于这种清醒的认识和行动自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其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正确论断。
其次,要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中国前进和发展的方向。任何一个民族必须要有魂,一个民族需要魂,这个魂就是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而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际上明确了中国将走什么样的路、向何处发展及奋斗目标是什么;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指明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坚持什么样的理念;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应当具有怎样的理想追求、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准则。因此“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兴国之魂、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有机统一,是面向世界、引导未来、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导向。
再次,要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杂多样,主流与非主流同时并存,先进与落后相互交织,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是容易在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思想上引起混乱。这就迫切需要弘扬主旋律,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在多元多样中树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求共识,在变化变动中一以贯之;有利于形成既有国家统一意志又有个人思想、既包容多样又能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既坚守基本的社会思想道德又朝着更高目标前进的生动局面;有利于大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形成健康、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
二 在“行”上强化大学生的实际践行
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知”仅仅解决认识问题,“行”才是根本所在。这里的“行”,是指只有在发自内心认同的基础上,才能自觉自愿践行。“‘行’是‘知’的实践转化。注重实践养成,规范行为举止,引导大学生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把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4]因此,在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追求的同时,亦应切实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方式之中。为此,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和所有教师,都应切实肩负起育人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坚持师德为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以人格力量感召、带动青年大学生群体,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共同力量。要把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贯穿到大学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实践中,教育大学生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学会感知,在实际行动中学会领悟,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激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约束,努力形成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荣、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耻的正能量,使“三个倡导”能够真正深入人心,其影响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产生经常性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 在“知行合一”上强化大学生的素质提升
“个人的修养、社会的运行都包含情感精神和行为举止,内和外两个方面;内在的情感通过外在的行为举止而落实和体现。”[5]这便告诉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最为关键的是要切实落实到行动上,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因为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实践是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也是衡量核心价值观是否确立的重要标准。“广大青少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识、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6]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应切实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用高尚的人格、严谨的作风、科学的态度和创新能力去影响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各种教学之中,渗透在大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素质提升、形成自觉等,培养品学兼优、富有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行动自觉,最终成为大学生一生的实践航标。同时,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和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文化传承等各方面工作结合起来。另外,要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统一,善于培养和发现学生中的先进典型,重视典型引导,发挥示范作用,形成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当前,也要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地方、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深入社会、了解生活,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只有同各种实践活动融为一体,才能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得到提升、心灵得到净化、修养得到提高,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38.
[2]李明国,彭安玉.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
[3]李荣胜.知行合一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5,55(21).
[3]黄荣杰.坚持立德树人 切实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5,31(17).
[4]钱逊.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J].党委中心组学习,2016,155(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