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农村传统建筑保护活化的价值及实践探讨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uida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水平差距显著。加快农村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新农村建设涉及方面众多,文章以传统民居建筑为切入点,参考全国各地多个乡村建设案例,分析岭南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建筑保护活化的价值重要性及实践可行性。
  关键词:岭南农村;传统建筑;保护活化
  地处岭南的广东珠三角地区已经发展为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发达经济群落,但是全省山地与丘陵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33.7%和24.9%,其间自然村众多,且交通不便,经济发展长期滞后,技术实力薄弱,人力资源外流,内需不足。在新形势下,岭南地区新农村建设不能单纯依靠外来经验或引进企业走工业化的老路,需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天然资源优势发展本土产业,同时加强乡村改造建设,增强本土文化宗族纽带认同感,积极整合多方资源,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自身的资源,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提升乡村内在经济推动力。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不高、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农村经济建设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然,岭南新农村建设是极其复杂的,所涉及的课题众多,笔者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仅以传统民居建筑为切入点,参考全国各地多个乡村建设案例,分析岭南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建筑保护活化的价值重要性及实践可行性。
  一、河南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
  郝堂村的民居多为砖混结构外贴白瓷砖的自建房,其地域属性、文化属性消失殆尽,而郝堂村引入生态环保机构(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立足自身文化,对本村进行改造,体现在村庄规划、建筑改造、城乡依存、有机农业、垃圾回收、村民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建筑改造方面,其始终践行“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设计乡村自建房时大量融入信阳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特色,采用传统手工艺帮助村民建造符合本土传统文化风格的民居,便于与当地自然环境充分融合。外墙贴瓷砖不但影响房屋透气也使房屋容易受潮,给居住者带来不适,而传统的砖材具有隔热透气的效果,冬暖夏凉。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村落可以吸引城市人前来旅游消费从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也给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提供了条件。
  在传统建筑修复方面,让村民感受到传统民居的魅力。同时邀请本地建筑队参与施工,对其进行传统建筑施工工艺培训,这样不但继承了传统建筑工艺技能,而且为大面积修复老建筑积累了技术支持,豫南地区乡村的老房子也因此得到了新生。
  当然在建筑规划修复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诸如村民觉得傳统建筑外观“丑”,会在砖墙外贴瓷砖等,在此过程中要耐心指导,循循善诱。另外,采用传统工艺建造房屋因投入高、工时长,不易被人接受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山西晋中市和顺县许村
  许村是太行山脉一个不起眼的普通村庄,但是村中建筑包含了明清、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现代等各时期的建筑,其建筑历史脉络清晰。由于乡村规划研究项目小组的入驻,许村的历史文脉得以梳理,增强了村民对家乡强烈的认同感,同时一系列的房屋改建工程把乡村建设落到了实处。
  首先,将废弃的建筑改造为艺术工作室,以“许村艺术公社”为名,并且将其周围建筑改建为酒吧、图书馆等附属建筑,收购大量乡村老式家具并组织村民一起布置,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重新发现传统民居之美。其次,把国际艺术节引入乡村,在2011年促成了第一届中国和顺乡村国际艺术节。对外交流带来了环保等先进理念意识,其间,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或担任志愿者,或经营民宿。利用闲置粮仓改建的美术馆也将永久展示参展艺术家的作品。
  在实践的一系列活动中,老建筑修葺与改建的费用、乡村规划研究小组多年来的无偿奉献、村民对提高经济收入的诉求、“许村艺术公社”未来如何发展、如何以艺术拉动经济发展等现实问题无法回避,只有当地政府、乡村规划研究小组、艺术家及村民多方联合交流,互助共赢,才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
  三、福建漳州市南靖县田中村
  田中村的传统民居“庆兴楼”沿袭了客家圆形土楼的建造方式,与其他村相似的是村中青年多外出务工或进城定居,“庆兴楼”只剩下十几位老人留守,老房子逐渐衰败。为了土楼的保护与发展,一个有建筑师背景的家庭与土楼居民签约达成协议,以承租的方式取得了30年的建筑维护和使用权利,并且成立了“土楼之友”等非营利机构,同时也发起了“土楼参观开放日”,在传统乡村建筑保护的基础上,以“庆兴楼”为基地探索未来项目创意合作的可能性。
  在可持续性规划的前提下探索一种传统建筑的活化新方式,既保护建筑本身又不失建筑原始居住功能的活力,在常规修葺的基础上安装了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的水电设施、环保化粪池、厕所等。在土楼的保护过程中,原居民一直居住于此,根据居住者的意愿逐步向外界开放考察参观土楼的权限,而这一逐步推进的过程也为“庆兴楼”的复兴提供了积淀。
  此项目以土楼主人与建筑师背景的家庭为合作双方,绕开旅游保护性开发、将建筑打造成博物馆、标本式的普通模式,探索出一条集原始居住功能、项目研究、国内外考察团接待于一身的独特道路,避免了旅游保护性开发的种种弊端,让受保护的土楼重新焕发出原始的生命力。
  当然,此模式对合作双方,尤其是保护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保护方既需要专业背景支持,又需要不求回报的资金支持与热情,在大规模推广中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其对传统建筑的活化而非博物馆、标本式的建筑保护发展模式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将大有裨益,值得推广。
  四、广东广州市从化区仙娘溪村
  仙娘溪村水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经济相对落后,外出务工人员多,村内主要以留守妇女、老人、儿童为主。
  2009年社工机构入驻该村(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旨在实现城乡合作、公平贸易、共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生活。驻村社工运用研究与实践的方式,以参与式设计联合村民进行乡村改造,包括村落规划、老房子改造、民宿建设及乡村产业、社区卫生等方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村民自建房破坏了传统建筑生态,在传统建筑保护与改建方面,根据现状按照建筑类型、保存现状、价值,社工机构将其归纳为:第一,保护类建筑,保存较好、可展现村落传统的建筑,包括祠堂、围屋等,提供资金定期维修;第二,风貌控制建筑,建筑风貌较好、形态不完整的建筑,可进行建筑结构及内部空间改造,外观需保留传统风貌;第三,建筑结构自建房,体量较大、对传统风貌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的建筑,可进行适当的外观改造;第四,危房,建筑现状较差的被遗弃或用于饲养家畜的建筑,应拆除或改建,新改建建筑外观应与周围传统建筑协调。具体改造方案为:君安围改建为乡村旅社,杨氏宗祠和祖屋新龙围重新修复打造为社区公共空间,新龙围成为了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和农具博物馆。
  与此同时,乡村建设活动与高校建筑设计专业团队合作,改造乡村公共空间,实施方案由社工组、建筑设计团队、村民三方合作公开讨论,达成共识。施工过程由全村村民义务投工建造,施工材料必须是村民捐赠或收集的堆积在村内的建筑废料,最后计算捐赠或收集建筑材料的数量与投工天数,张贴功德榜。这种三方合作不仅节约了材料成本,又清理了公共环境,村民通过参与式设计也增强了自身的自主意识、主人翁精神与文化认同感,拉近了村民之间的距离,而记录捐赠材料与投工天数也是对个体劳动付出的极大尊重。
  仙娘溪村的改造在全国都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其建筑的改造与维护占了比较重要的角色。有了建筑,才有了文化的载体,通过保护改造传统建筑改变乡村风貌,带动旅游业发展,促进青年返乡创业,仙娘溪村实现了有力的“造血”功能,也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通过以上四个案例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每个乡村的共同点均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畅,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生产力落后,技术实力薄弱,外出务工人员多,村内人口主要是留守儿童、妇女及老人等,而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又为其发展带来可能性。郝堂村通过引进生态环保机构入驻,从民居改建入手恢复了完整的乡村风貌,传承了传统建筑工艺,为以后的推广积累了技术支持,同时发展乡村旅游,扩大本土就业机会形成了良性循环。许村引进艺术家建立艺术公社,举办国际艺术节,同村民一起改建传统建筑,在实践中收获文化自信,增强了家乡创业吸引力。而田中村通过签约方式将传统民居以托管的方式交由具有资质的家庭个人维护,从中探索出了一条非旅游保护性开发模式的传统建筑活化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仙娘溪村引進社工机构进村入驻,根据现状把建筑分类,实行参与式设计,组织村民参加实践,发展乡村民宿、生态种植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在全国具有示范带头作用。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所涉及的课题众多,全国各地乡村建设中对传统建筑保护与开发的模式不尽相同。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较大,由于人文地理环境不同,南北方乡村表现出了诸多的差异性,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乡村祠堂与宗族观念。北方地区宗族观念较为淡薄,宗祠数量少,南方地区尤其是岭南地区宗祠多且普遍十分华美,同时又结合绘画、木雕等多种艺术形式,大多成为地方建筑水平最高的建筑,所以在以血缘为纽带、宗族文化浓厚的乡间村落,祠堂等建筑是宗族凝聚力的标志,对族群凝聚力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建设具有积极推进作用。因而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开发不仅能够传承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也可形成地方特色带动旅游、民宿、生态种植等产业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岭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对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和活化应该立足于本土资源、传统风俗、祠堂文化等方面。本文通过以上四个案例的分析研究,希望对岭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带来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左靖.碧山02:去国还乡[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沙安文,乔宝云,沈春丽.新农村建设与地区和谐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其他文献
摘 要:特色小镇有别于普通小城镇的最大特点在于,文化特色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湖北省十堰市麻家渡镇竹山县绿松石小镇而言,应将小镇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应用作为规划和建设的重中之重,融松石文化、女娲文化、庸国文化、非遗文化四位一体,将小镇打造成为一个具有资源性、本土性、创意性、体验性、娱乐性的多元文化空间,从而克服绿松石的不可再生性,促进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特色小镇;绿松石小镇;文化驱动
期刊
摘 要:受国家政策扶持,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优势日益凸显,面临机遇的同时,亦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文章通过对凤凰古城旅游形象的分析,总结出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当下IP时代的特征,深入挖掘古城IP文化内涵,以达到对凤凰古城旅游景区IP形象的创新升级以及价值变现,为我国传统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旅游文化IP;凤凰古城;景区形象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保护好
期刊
摘 要:消隐美学是建筑探索的一种新型表达方式,是一种非传统的建筑美学,颠覆秩序来捕捉信息时代的精神。文章通过对特雷索迪幽灵空间消隐手法的梳理,将抽象理论与具体案例相结合,并展开对其所包含的消隐手法的探索。  关键词:爱德华多·特雷索迪;幽灵空间;消隐手法;空间设计  爱德华多·特雷索迪(Edoardo Tresoldi),是一位意大利的当代雕塑家和建筑师,他喜爱以铁丝为材料元素,构建各种消隐效果的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体现,可以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引入公共艺术,从而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强化农民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意识。公共艺术的存在可使公共文化理念在广大农村积极有效地传播,提升农民的公共审美,强化信息沟通,增强文化自信。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需要
期刊
摘 要:牖在江南古典园林空间营造中不仅可以使空间与空间之间产生连续性的联系,还可以丰富园内景观层次,使有限的景观空间达到延展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以江南古典园林为例,文章从空间渗透、虚实设计、视界超越三个方面去分析研究牖在园林空间营造中的作用,深入了解其在江南古典园林空间营造中的意义,并举例说明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转换应用,为牖在现代化景观设计中应用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指导。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博物馆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文化传播是博物馆满足新时代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趋势。文章以福建博物院“五馆服务工程”为例,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如何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创新发展,最终吸引更多人关注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边界”传播与交流。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传播
期刊
摘 要:书店是商业建筑的一种,其销售的书籍是传递知识的重要载体,书店同时还是城市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高地,书店的经营状况、书店建筑空间的演变备受社会关注。文章梳理了我国書店的发展历程及其建筑空间发展的变化,以广州为例对现存有代表性的四十余处书店进行调查,总结了广州书店发展的四个阶段,并选取了新华书店永汉北路店、新华书店荔湾教育书店、广州购书中心与方所四家书店为代表案例,研究了小型书店、中型书店、大型书
期刊
摘 要:砖塔是重要的佛教建筑,楼阁式砖塔是中国各种寺塔中常见的样式,其历史的发展与演变,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中国古代高层建筑的技艺、艺术与精神象征的演变。文章分析了仿木楼阁式砖塔的含义,具体以溧水区永寿寺塔为例,对永寿寺塔的现状与保护进行总结。  关键词:仿木;楼阁式砖塔;永寿寺塔  一、仿木楼阁式砖塔  砖塔闻名于北魏时期,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楼阁式砖塔各层沿东
期刊
摘 要:对于传统民居建筑这一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必须跨越单纯的显性的建筑本体现象进行文化、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等方方面面的深层次探索。从地域文化视角探讨苏北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挖掘出蕴藏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富有历史特色和地域特征的建筑文化价值,为苏北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议,对苏北地区民族性、地域性新建筑创作具有指导意义,更有利于打造苏北地域旅游和文化品牌,促进苏北地域文化圈的
期刊
摘 要:蘇州双塔市集在菜场设计改造过程中,从提供便民服务与多元功能空间、表达艺术趣味与生活治愈、承载生活记忆与城市文化、促进邻里互动与文旅发展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人文情怀。该设计改造有助于改善传统菜场的问题,彰显生活美学与人文叙事,满足市民购物休闲、艺术审美与文化获得等需求,也有助于促进社区邻里互动与古城文旅发展,为未来菜场设计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塔市集;菜场;设计改造;人文情怀;市井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