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灾害极大地超出个人及团体的应付能力,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难以入睡、正常的食欲和消化变弱、冷漠、感觉迟钝、头痛背痛、胸口痛等,有些则产生敌对、酗酒、吸烟、药物依赖等不良行为。有研究表明,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一般性心理应激障碍更为普遍。如果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人能得到有效帮助,就能增强应付危机的能力,使心理平衡恢复到甚至超过危机前的功能水平。因此,灾后的恢复建设中,心灵的重建同样重要,尤其需要关注的是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
震后需要留意孩子的
哪些异常反应
地震中,儿童比成人更为脆弱,更容易造成心理创伤。因此,需要关注儿童的反应,及时地保护儿童。
(1)情绪反应:感到恐惧、害怕,有的会哭泣,有紧张、担忧、迷茫、无助的表情;有的逃生出来的孩子会因为同学老师的伤亡产生自责;警觉性增高,如难以入睡、浅睡多梦易惊醒;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哮喘、荨麻疹等,这可能是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2)行为反应:发脾气、攻击行为;过于害怕离开父母或亲人,怕独处;有些长大的孩子又变小了,出现遗尿、吮手指、要求喂饭和帮助穿衣等幼稚行为;有些儿童会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与其他人发生矛盾等。
灾民学会让自己的心灵放松
运用言语和想像放松
通过想像,训练思维“游逛”,如“蓝天白云下,我坐在平坦绿茵的草地上”,“听着优美的轻音乐”,在短时间内放松、休息,恢复精力,让自己得到精神小憩,你会觉得安详、宁静与平和。
支解法
请你把心中的痛苦罗列出来,一、二、三、四……,你一旦写出来以后,就会惊人地发现,只要你“各个击破”,这些所谓的压力,便可以逐渐化解。
想哭就哭
医学心理学家认为,哭能缓解压力。让人类情感抒发出来要比深深埋在心里有益得多。
一读解千愁
在书的世界遨游时,一切忧愁悲伤便付诸脑后,烟消云散。
拥抱大树
据称:拥抱大树可以释放体内的快乐激素,令人精神爽朗。而与之对立的肾上腺素,即压抑激素则消失。
鼓励遇难者家属
反复地表达内心痛苦
据心理专家介绍,人在痛失亲人后,最初要经历“休克期”,此时人多处于麻木状态,往往存在否认的倾向。要鼓励受灾人员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允许并鼓励受灾人员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以减轻内心的巨大悲痛。
动员亲友们提供具体的帮助,可暂时接替遇难者家属的日常事务,如代为照看孩子、料理家务。必要时还需提醒遇难者家属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帮助他们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等,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强制休息、鼓励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可有效地转移注意力。
与孩子们在一起时的
六要八不要
台湾心理专家金韵蓉在赴绵竹灾区,与灾区孩子做过心理互动后指出,“现阶段让孩子们尽快恢复心理创伤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早点摆脱非正常的生活环境,早点回到学校回到同学中间。”同时,金韵蓉指出:“但这些孩子的心理完全康复的时间可能需要7年或更长时间,这需要我们做出长期救助计划来帮助他们。”
金韵蓉提出了面对受灾的孩子时的建议:
◆不要做:
1、不要欺骗(如孩子父母已经双亡,还在骗他);2、不要承诺做不到的事(我一定帮你找到你的父母);3、不要强迫他回忆或说话(不要说“没有关系,你说啊”);4、不要表现出他很可怜,需要被同情的样子;5、不要试图取代他的父母,不说“没关系,我们都爱你”,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背叛了自己父母;6、不要过度的给予,有可能造成依赖、迁怒或感觉被施舍,会把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7、不要以为自己是救世主,不要以为只有自己能帮助他,应让他先找到康复的方法,启动每个人自我疗伤的能力;8、不要对他所经历过事情充满好奇,即使我们很爱这个孩子,还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这是二度伤害。
◆要做什么:
1、如果需要和可能的话,大量躯体接触。
对孩子,此阶段,应毫不犹豫地躯体接触。如:走过去,握着对方的手,看着对方的眼睛,无言地陪伴。但如果孩子有拒绝,不要勉强。
2、先用日常生活的招呼语言,建立信任的关系,开启谈论的可能性。
简单、通俗的、甚至可以重复的非常正常的方式,“你冷不冷啊,你中午吃什么了”。
3、礼物:巧克力,画笔和纸;补充营养的;建立信任,才能给出关怀。
4、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特殊渠道的沟通,绘画、以讲童话故事的方式。
5、多做解释: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同时要给予希望,向儿童承诺,地震会过去,政府会安排大人来帮助我们,帮我们重建家园。
6、告别时要说:如果你以后需要我的帮助,还是可以来找我,难过的时候我都在。可以提供一个统一的电话或者地址。(避免来来往往的探望者,造成孩子不停地被抛弃、分离的创伤。)
(据《光明日报》、《青年报》、《新快报》等)
编辑/吴雨
震后需要留意孩子的
哪些异常反应
地震中,儿童比成人更为脆弱,更容易造成心理创伤。因此,需要关注儿童的反应,及时地保护儿童。
(1)情绪反应:感到恐惧、害怕,有的会哭泣,有紧张、担忧、迷茫、无助的表情;有的逃生出来的孩子会因为同学老师的伤亡产生自责;警觉性增高,如难以入睡、浅睡多梦易惊醒;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哮喘、荨麻疹等,这可能是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2)行为反应:发脾气、攻击行为;过于害怕离开父母或亲人,怕独处;有些长大的孩子又变小了,出现遗尿、吮手指、要求喂饭和帮助穿衣等幼稚行为;有些儿童会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与其他人发生矛盾等。
灾民学会让自己的心灵放松
运用言语和想像放松
通过想像,训练思维“游逛”,如“蓝天白云下,我坐在平坦绿茵的草地上”,“听着优美的轻音乐”,在短时间内放松、休息,恢复精力,让自己得到精神小憩,你会觉得安详、宁静与平和。
支解法
请你把心中的痛苦罗列出来,一、二、三、四……,你一旦写出来以后,就会惊人地发现,只要你“各个击破”,这些所谓的压力,便可以逐渐化解。
想哭就哭
医学心理学家认为,哭能缓解压力。让人类情感抒发出来要比深深埋在心里有益得多。
一读解千愁
在书的世界遨游时,一切忧愁悲伤便付诸脑后,烟消云散。
拥抱大树
据称:拥抱大树可以释放体内的快乐激素,令人精神爽朗。而与之对立的肾上腺素,即压抑激素则消失。
鼓励遇难者家属
反复地表达内心痛苦
据心理专家介绍,人在痛失亲人后,最初要经历“休克期”,此时人多处于麻木状态,往往存在否认的倾向。要鼓励受灾人员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允许并鼓励受灾人员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以减轻内心的巨大悲痛。
动员亲友们提供具体的帮助,可暂时接替遇难者家属的日常事务,如代为照看孩子、料理家务。必要时还需提醒遇难者家属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帮助他们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等,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强制休息、鼓励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可有效地转移注意力。
与孩子们在一起时的
六要八不要
台湾心理专家金韵蓉在赴绵竹灾区,与灾区孩子做过心理互动后指出,“现阶段让孩子们尽快恢复心理创伤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早点摆脱非正常的生活环境,早点回到学校回到同学中间。”同时,金韵蓉指出:“但这些孩子的心理完全康复的时间可能需要7年或更长时间,这需要我们做出长期救助计划来帮助他们。”
金韵蓉提出了面对受灾的孩子时的建议:
◆不要做:
1、不要欺骗(如孩子父母已经双亡,还在骗他);2、不要承诺做不到的事(我一定帮你找到你的父母);3、不要强迫他回忆或说话(不要说“没有关系,你说啊”);4、不要表现出他很可怜,需要被同情的样子;5、不要试图取代他的父母,不说“没关系,我们都爱你”,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背叛了自己父母;6、不要过度的给予,有可能造成依赖、迁怒或感觉被施舍,会把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7、不要以为自己是救世主,不要以为只有自己能帮助他,应让他先找到康复的方法,启动每个人自我疗伤的能力;8、不要对他所经历过事情充满好奇,即使我们很爱这个孩子,还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这是二度伤害。
◆要做什么:
1、如果需要和可能的话,大量躯体接触。
对孩子,此阶段,应毫不犹豫地躯体接触。如:走过去,握着对方的手,看着对方的眼睛,无言地陪伴。但如果孩子有拒绝,不要勉强。
2、先用日常生活的招呼语言,建立信任的关系,开启谈论的可能性。
简单、通俗的、甚至可以重复的非常正常的方式,“你冷不冷啊,你中午吃什么了”。
3、礼物:巧克力,画笔和纸;补充营养的;建立信任,才能给出关怀。
4、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特殊渠道的沟通,绘画、以讲童话故事的方式。
5、多做解释: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同时要给予希望,向儿童承诺,地震会过去,政府会安排大人来帮助我们,帮我们重建家园。
6、告别时要说:如果你以后需要我的帮助,还是可以来找我,难过的时候我都在。可以提供一个统一的电话或者地址。(避免来来往往的探望者,造成孩子不停地被抛弃、分离的创伤。)
(据《光明日报》、《青年报》、《新快报》等)
编辑/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