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研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rs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已在我国高校中广泛实施,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应用型双创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及典型案例研究,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过程中,存在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缺少有效指导等现实问题,并从突破学科本位、整合多元化资源和组建项目团队三个角度给予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2.028
  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大学生凭借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等优势成为双创人才的优质力量。创新创业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新方向,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机会、提升创业实践能力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新的工作重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其“教育教学—训练实践—项目孵化—初步创业”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学以致用的双创人才提供了探索的契机。
  目前,多数高校的“大创计划”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模式和框架,存在着与传统学科专业教育脱节、项目缺少有效指导打磨、学生团队组建不合理等问题,导致高校“大创计划”难以持续孵化出高质量项目,并影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面对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这一现实问题,占中国高校大比例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应当如何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以“大创计划”为抓手培养高层次的双创人才,成了该类学校新的研究课题。
  2 “大创计划”的必要性
  2.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以行业、职业需求为导向,强调通识知识与专业知识并重;在能力结构方面,注重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创计划”作为探索实践的重要方式,鼓励高校基于专业教育课程,面向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按照学以致用、以用为本的思路,进一步对能力突出、态度积极的学生进行长期培养,从而提高双创人才质量。
  2.2 双创人才培养机制的需要
  在应用型本科以产业和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与企业、社会机构的合作必不可少,創业项目立足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区别于以往的高校、企业牵头项目,“大创计划”在此基础上做出模式创新,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寻找切入点并开展项目,为项目开展提供专业指导和资金支持。
  3 “大创计划”训练项目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训练计划与专业教育缺乏有机联系
  当前,教育部门及各高校正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与学科体系、知识结构的深度融合,是“大创计划”项目研究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大创计划”更多地被划分为第二课堂学生素质拓展的实践方式,孤立于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纵向延伸。这一定位的局限性,微观上导致学生在自身学科专业上缺少实践探索机会,难以将“大创计划”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实现对自身学科专业的新知探索及创造;宏观上导致项目方向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通识教育、创新发明方向,而创业实践、校企合作等方向鲜有涉及。究其根本,是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上未形成科学、清晰的框架,从而实现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方针的有效指导。
  3.2 与训练计划匹配的高质量资源不足
  作为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大创计划”为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实施提供了实践机会,但外部资源支持缺失、外部资源与项目本身不匹配等问题长期存在。不少学生以“大创计划”为契机,提出了可进一步挖掘的初步项目构思,但外部引导的缺失造成其构思仅停留在想法层面,未能最终形成系统的、完备的项目方案;而相对成熟完备的项目方案,多数也因创业导师指导、项目资金等创业必要资源的缺失,而无法真正得到孵化并落地。这一现象背后的直接原因,是“大创计划”管理机制设计得不合理及扶持条件的缺席,高校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项目检查及考评上,而对于提高项目的可实现性、引入高质量的匹配资源等工作的投入明显不足,导致项目最终流于形式。
  3.3 学生团队人员构成上存在学科壁垒
  现阶段的多数“大创计划”训练项目,是以社会或行业发展前沿、热点或痛点为主题的创新训练项目,无疑这对团队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与兴起的背景下,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团队成了项目高效开展的基本要求。但就已有的训练项目来看,项目团队的组建往往基于成员自身的交际关系,多数项目的成员大多来自同一院系,同一团队的成员均来自同一专业的现象更是不在少数。这一方式难以将高素质的学生选拔出来组建优质团队,也不符合“依据项目需求及分工选拔成员”的原则。团队成员学科背景的相似,造成项目思路难以发散并形成系统框架,缺少多元化知识和理念的融合,从而难以高效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应用型本科“大创计划”探索建议
  4.1 优化双创顶层设计,突破传统学科本位
  “大创计划”是以学科专业教育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途径,需要高校完善相关机制,以此为契机探索两种教育方向实现有机融合的路径。高校在项目立项时应当为师生进行针对“大创计划”的全面、专业解读,并指导院系以“大创计划”训练项目为推手,通过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等顶层设计,探索以学科专业教育为基础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培养体系。学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有机融合,其关键不仅在于传统学科本位的突破,还在于注重应用型本科人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将“大创计划”训练项目作为第一课堂课程的纵向延伸,观念上要摒弃“专业教育既知识灌输”的想法,学生需要在掌握既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并探索问题,甚至专精于某一细分领域,弥补学科专业教育面对产业发展的滞后。   4.2 整合校内外资源,寻求多元化支持
  行业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动态、市场需求呼声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催化剂”。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开展的“大创计划”,更多地倾向于市场需求而非学术价值,有效整合并引入校内外资源,自然成为了加强项目可实现性的重要一环。在校企合作中,单一的授课、实习成了主要合作内容,而以孵化创业项目为主体的合作却鲜有涉及,“大创计划”可在此基础上探索新模式、新方向,将学生的创新性与企业的专业性结合起来,在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的指导下打磨项目,从而使创新性想法真正落地。实现“大创计划”的多元化支持,需要高校、企业、政府开展“三位一体”的合作,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突出专业特色,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和规模优势。
  4.3 以项目开展为导向,跨学科组建团队
  “大创计划”从创意性想法到高质量项目的孵化,离不开高素质的项目团队,团队成员的素养及执行力是影响项目质量的重要因素。相比于“组建团队后提出创意”,“依据创意组建团队”的模式更具指向性,明确项目的基本框架及执行思路后,依據项目需要完成的工作寻找相应的团队成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项目提质增效。“大创计划”训练项目涉及理工科、管理学、营销学等多个学科,许多问题涉及多学科领域。面对跨学科交叉能力的高要求,跨院系、专业组建的项目团队无疑更具优势,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使各种想法向各方发散,多元知识架构生成综合性思维逻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够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5 结语
  “大创计划”作为应用型本科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模式探索,是一个帮助学生成长、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的有效开展,需要优化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在传统学科专业教育之上更进一步,各方通过整合、共享资源实现共赢,真正打造高素养团队及高质量项目。“大创计划”训练项目的进一步优化,离不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具备探索精神勇于创新的应用型双创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新跃,董世洪,周金其,等.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122-124.
  [2]徐晓君,熊森.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20,(5):26-28.
  [3]冯鸿,于敏章,岳云华,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5):30-32.
  [4]闫晶,尹立新.基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0,(9):30-34.
  [5]巩丽霞.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43-47.
  [6]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7]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EB/OL].http://jyt.jiangsu.gov.cn/art/2020/5/13/art_58320_9114340.html,2018.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智能语音通话助手APP——智讯小犀”(202013984028Y);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2019JSJG219);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金课’建设模式研究”——以《跨境电商实务》课程建设为例(2020SJA2331)。
  作者简介:童川(2001-),男,江苏南京人,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互联网营销、创新创业;李悦(1981-),女,江苏苏州人,硕士,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教育学(通讯作者)。
其他文献
摘 要:实践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拉近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加快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解决该现状需要从建立认识机制、教师队伍机制、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着手。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
摘 要:大一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新生入学适应的程度对其整个大学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对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以期发现相应的适应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
摘 要:针对研发强度与连续创业绩效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讨论,提出了创业企业、连续创业者、政府视角下相关管理建议,强调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组织策略、重视团队培养、丰富知识储备、吸纳成员观点、匹配先前经验、创新中试平台、打好政策组合拳等,以期为指导连续创业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发强度;连续创业绩效;创业企业;连续创业者;政府政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
摘 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生活稳定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突发事件的随机性,发展不可控与无法预测性,导致决策者无法第一时间获取事件的全部信息。因此如何在不确定信息的环境下迅速做出有效的应急决策是当代社会应急管理的重要需求,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应急管理相关理论出发,对应急决策的特征进行分析,依据应急管理的目标与原则,辨别出不确定信息下应急决策所面临的
摘 要:为了防范“校园贷”问题,高校等相关部门需要了解大学生为什么会申请“校园贷”,大学生是否全面了解“校园贷”的具体条款和违约责任,大学生遇到“校园贷”问题如何处理等问题。高校建立健全“校园贷”风险化解机制,可以从事前防范、事中干预、事后解决“校园贷”问题三个方面来构建。  关键词:“校园贷”;问题防范;风险化解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
2018年11月9日,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消防救援队伍要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英勇奋斗,这也是对全国所有救援队伍的要求。  自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应急管理部后,对全国救援队伍提出了“全灾种、大应急”建设要求,各个救援
摘 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势在必行。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文从思政内容的设计、教学实践的路径两方面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育的初步構想,通过融入思政元素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内容;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考核三方面阐述了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
摘 要:中职院校基于现代学徒制培養学生工匠精神是中职生提升竞争力的需要,是市场及职业教育的需要,更是打造“制造强国”的需要。然而,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社会参与不足,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校园文化建设粗糙,工匠型教师不足,中职生职业素质薄弱等。基于此,现代学徒制视野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重点从政府、中职院校着手,将工匠人才的培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中职;工匠精
摘 要:随着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设,高职院校承担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新时代高职教育的作用日益重要,随着社会发展格局转变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高职学生管理中存在更多的管理变数,进一步分析研究高职学生危机应对现状,寻找妥善解决学生危机的对策,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水平。  关键词:双循环;高职学生危机;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
摘 要:客户关系管理的关键是客户分类,而烟草工业的优势在品牌。为了品牌发展和品牌培育,突出品牌特征,对客户细分,实现精准营销,提高工业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采用品牌占比和品牌订购数作为聚类因子,获得20个零售客户细分群组,并提出将客户价值作为每个群组的价值依据。结合海量数据获取优质客户群组及潜力客户群组信息,构成优质零售客户画像。最后针对符合优质客户画像的1281位零售客户,工商协同实现精准投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