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术专著出版优势学科的构建与发展

来源 :科技与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2005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出版应以促进我国学科发展为第一要务,紧密围绕和服务好“双一流”建设要求,并借助一流学科发展的契机,构建出版社自身的优势学科体系和强势学科品牌.在出版优势学科构建与促进发展的过程中,应利用好本版专著、翻译著作的双重资源,以本版专著为基石,以国外译著为重要补充,一方面通过本版专著的发展情况决定翻译著作的选择方向,另一方面通过译著的出版为本版专著提供更多资源和机遇.同时还可借助于出版社教材、科普类图书等其他图书品种的发展出版契机促进优势学科的多维度协同发展,彼此优势互补,借力发展,最终实现学术出版优势学科的构建与打造.
其他文献
2020年是中国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走好精准脱贫、衔接乡村振兴之路上,出版业不负使命,勇作为、敢担当,以行业优势助力脱贫攻坚战.文章从精准扶贫的逻辑思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持续扶”的角度出发,重点考察出版人、公益性出版单位、经营性出版企业在扶贫实践中的作为与担当,总结并梳理出版业赋能精准扶贫的实践路径,提出在“如何持续扶”中仍需再度接力乡村文化振兴,引导出版转型成果下沉,坚守并践行出版服务公益精神,继续书写出版扶贫的光辉伟业.
数字阅读的兴起带来媒介偏向的新动向,具象性与临场感的感知偏向、场景化与碎片化的空间偏向、大众化的内容偏向共同构筑起数字阅读的现实图景.感知偏向下出版模式的去中心化、空间偏向下的三阶秩序重构以及内容偏向对出版功能的社会化延伸,给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出版业在关注新技术的同时,应善于通过技术和内容的整合来最大化地满足读者差异化的阅读需求,持续推进出版流程优化,实现出版业的转型升级.
著作权合同作为网络文学作品版权交易环节的重要内容,关乎网络文学全版权运营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以某集团合同纠纷事件为切入点,分析著作权合同主体利益失衡、撤销与解除条款的适用偏差以及网络文学作品的改编争议问题,并从著作权合同公示制度、版权终止与撤回制度和作品改编规制三方面,提出网络文学作品全版权运营中的著作权合同优化思路.
学术出版已初步实现“走出去”,要真正地“走进去”,学术出版既要注重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和品牌塑造,同时也要突破学术评价机制、学术文化选择、学术共享理念等外在约束.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探讨图书直播营销的功能和困境,从平台、主播、产品、观众这四个影响图书直播营销的关键要素切入,提出图书直播营销中出版企业提升销量的策略.
文章根据宜春学院图书馆2016-2020年文学类图书入藏与借阅数据,分析文学类图书的馆藏地位及借阅情况,对面向高校图书馆市场的文学出版提出建议,以实现出版机构与高校图书馆的合作共赢,满足高校师生不断增长的文学阅读需求.
新媒体营销逐渐成为当前市场营销的主要手段之一,出版行业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也逐步加大新媒体营销力度.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国防工业出版社学术图书的新媒体营销手段,探索学术图书进行直播带货营销推广的可能性.
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和大数据可视化方法对所选代表期刊在发文量、发文领域、发文主题和机构等方面的客观表现进行分析,对国内外生命科学尤其是细胞生物学顶尖期刊进行大数据比对,研究二者发展状况,为中国科技期刊建设提供参考.文章发现,全球生命科学领域论文数量增长迅速,中国作者的贡献比例逐年加大.但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总体竞争力较弱,在发文数量、发文质量、选题及国际化方面都与国际顶尖期刊存在较大差距.文章提出,我国科技期刊需要逐步增加发文数量或培育梯队期刊,以扩大期刊规模,逐步实现集群化、集团化发展.编辑团队需要提升选稿和
本文以人民卫生出版社防疫科普图书出版为例,分析健康科普图书的特点、选题方向,针对疫情下健康科普出版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康科普出版创新发展策略.
版权保护问题是电子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文章介绍了美国电子书产业由政府、产业、社会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版权保护体系,其中,版权立法和行政监管是基础,产业链各级自我保护是主体,集体管理和行业自律是补充;分析了美国电子书版权保护方面的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法律法规覆盖面不足、企业对新技术的开发不够积极,提出对我国电子书版权保护方面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