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三种译文的对比分析

来源 :新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12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描述《祝福》原文概况的基础上,文章从用词及句型句式两个翻译层面将莱尔、杨宪益及赵景深的译文进行了对比。通过分析对比,展现了不同译者在处理相同文本时不同的处理方式,也体现了他们严谨认真的翻译态度。就文化的传播、最大限度传递原文信息、实现最大等值的标准来看,莱尔先生的译文是等值量最大的,使用的表达也最为地道,最大限度地转换了原文信息。
  关键词:原文;译文;翻译;文化传播;最大等值
  《祝福》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猝死的悲剧。该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文章中,鲁迅用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全文的基调是沉重的,即便是在写鲁镇祝福时的乐景,也是为了衬托哀情。正是基于以上的特点,不少的翻译家及翻译爱好者都对此文做了翻译,笔者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莱尔、杨宪益、及赵景深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试探索等值量最大的译文。
  一、字词层面
  鲁迅作为现代文学泰斗、语言大师,在小说《祝福》中充分发挥了“炼字”的功力:文中语言凝练含蓄,言简意丰。“本家、亏、老了”等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及内涵的字词也是鲁迅文章的一个特点,这些词不仅对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社会背景等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于是此类字词的翻译便显得尤为重要。英汉翻译中大量的工作是,要找出原作和译作之间词汇的等值关系,或者说词汇的等值转换。但这种等值转换必须在服从整个篇章、超句体、句子和词组的等值转换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对比两种对译语言中词汇的词义的异同是进行词的等值转换的理论基础。英汉笔者选择了以下五个比较有特点的例子进行分析说明。
  例1:
  原文: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赵景深:I stay with Lo Shih Lao-yeu,a relative one generation older than myself,a fellow who ought to be called “Fourth Uncle.”He is a Chicn-sheng,and talks all the time about the old virtues and the old ethics.
  莱尔:since he is my clansman and a generation above me,I really ought to call him“Fourth Uncle.”An old Imperial Collegian and follower of Neo-confucianism.
  杨宪益:whom I am obliged to address as Fourth Uncle since he belongs to the generation before mine in our clan.
  “本家”一词,在中文中意为同一宗族,而同一宗族意味着他们拥有共同的姓氏,血脉相同,有亲缘关系。在赵景深的译本中,他将“本家”译为relative,指明为亲戚的意思,但不能准确表现出同一姓氏同一血缘的含义;在莱尔的译本中,他的翻译为clansman,指明为同一宗族的人。在杨宪益的译文中,他将其译为了clan,该词指一大群属于同一个宗族的人。通过对原文及背景知识的了解可以知道鲁四老爷和“我”的关系译为clansman或clan者更为恰当。“老监生”一词,是中国教育制度中产生的一个词,意为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期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文中指最高学府,而在此学习的主要是旧文化中的知识。在赵景深的译本中,他直接翻译为chien-sheng,并将前面的定语“讲理学的”翻译为the old virtues and the old ethics;在莱尔的译本中,他直接将“讲理学的老监生”翻译为an old imperial collegian and follower of Neo-Confucianism.在这两个译本中,莱尔的译本显得更为清楚明了一些,他指明了“理学”一词到底为何意,old imperial collegian也表明了“老监生”一词的含义,杨宪益则对“老监生”一词没有太多关注,并未译出该词的意思,选择了省译。
  例2:
  原文: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
  赵景深:After the “How are you? ”he tells me I have grown fat.
  莱尔:He recited the usual social commonplaces;commonplaces concluded,he observed that I had put on weight.
  杨宪益:Having exchanged some polite remarks upon meeting he observed that I was fatter.
  “寒暄”一词的意思是问候与应酬,此处的问候并非发自内心的关心,而是一种正式谈话之前的开场白,常以问候天气冷暖、是否吃饭等应酬话作为谈话内容,寒暄在中国是一种很传统的社交习惯。在《祝福》一文中,“我”在离家多年后回故乡,只是暂住在鲁四老爷家,原文中用了“寒暄”一词可见两人关系不是十分亲密。在赵景深的译本中,他将“寒暄”翻译为“how are you”,是英语中最常用的问候语,常见的打招呼方式,用于熟悉或不熟悉的人之间都可以,基本能传达出寒暄之意。在莱尔的译本中,他将“寒暄”翻译为“the usual social commonplaces”,既能表达出见面时的相互问候之意,又能从“usual”一词中体现出应酬之意。莱尔是一名出色的外国翻译家,将汉语文学作品译为英语时 ,考虑到其读者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则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英语中不具备的概念加以阐释,使读者真正理解“寒暄”的意义,莱尔的译法正是对寒暄一詞的解释说明,能表现出原文中暗含的关系疏远不够亲近之意。杨宪益的译法,也是对“寒暄”一词的解释说明,但将其译为“polite remarks upon meeting”能传达出小辈对长辈的尊重,但给人以正式之感,似乎是正式场合下的见面礼仪,不太能体现出寒暄一词所要传达的应酬、随意之感。   例3
  原文:“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地问。
  “老了。”
  “死了?”
  赵景深:“What has happened to her?”I demand in an anxious voice.
  “Aged.”
  “Dead?”
  莱尔:“What about sister Xianglin?”I asked apprehensively.
  “She’s aged away.”
  “Aged away?”
  杨宪益: “Why?” I pressed
  “She's gone.”
  “Dead?”
  我们先来分析“老了”一词。是在“我”与短工之间的对话中出现的,中国一些地方有忌讳,在节日或者是总是规定一些字不能直接说出来,常以其它隐晦的词来表示,这里的“老了”用以隐晦地表达一个人去世的意思。“我”是明知“老了”是什么意思的,但“我”仍然继续追问到“死了?”将隐晦的表达变为直截了当的提问,这体现了“我”当时内心的不安及诧异,以致于不管不顾忌讳直接追问是不是死了。赵景深的译本中翻译为aged,且下一句回答翻译为“died?”与原文的中文表达意思是一致的,但仅仅按照字面翻译出了意思,读者在读“aged”时只会想到老了这个意思,不能及时感受到下文所要传达的死了的意思。在莱尔的译本中,他的翻译为aged away,away一词含有“远去、离去”的意思,能隐晦地表达出去世的意思。杨宪益译为了“she is gone”,意思为死了,但在英语为母语的读者看来,能看懂死的意思,却不能明白这是一种隐晦的表达方式。再看“赶紧”一词,意为快速、迅速的意思,在文中同样能表现出“我”的着急与不安,因为总觉得这件事兒和自己有关,所以急着弄清楚发生了什么,口语化但对于人物心理表现起着重大作用。赵景深将“赶紧”一词译为了“anxious”,意思为“焦急的,忧虑,担心”,译出了紧张不安的心理,但不表现出迅速去问的意思,毕竟急不一定有实际行动。莱尔用了“apprehensively”,意为“担心地,战战兢兢地”,副词的使用使得句子更为简洁,同时将“我担”的紧张与不安,生怕祥林嫂的死与自己有什么关系这样的心理给表现出来了。再看杨宪益的“pressed”,该词本意为“按、压,逼迫”,在此处可表示紧问道,从中可见急,却少了几分担心。
  二、句型句式方面
  《祝福》原文中的句式多样,皆能适应题旨、语境的需要,来表达不同的语调或意义。鲁迅作品中有些句子形式上具有汉语口语简约松散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重视语义连接,即注重语句内部各要素之间意义的融会贯通,依靠时间及事理顺序形成联系,通过逻辑纽带或语序间接地表现出来内在的关系。汉语本身注重意合的特点,不像英语句子形合手段多样且语法关系外显。鲁迅所用的句式主要仍靠语义连接、注重意合。句子是表现完整意思的最小语言单位,是微观语言系统和宏观语言系统的交集。句级等值转换既要在微观领域的基础上进行,同时更要在宏观领域的制约下进行。这就是翻译要以句为轴心的客观基础和逻辑基础,翻译过程要以句为轴心,大量体现为句级等值转换过程。句子的等值转换是十五个语言平面等值转换的轴心,它是在词和词组级等值转换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在超句体篇章等值转换的制约下进行的。在翻译时,是否要遵循原文句式及主语、句型句式的选择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有极大的关联。赵景深、莱尔及杨宪益的译文便有极大的不同。
  例1:
  原文: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赵景深:It is a great thing in Lo Ching: every one exerts himself to show reverence,exhausts himself in performing rites,and falls down before the god of benediction to ask favours for the year ahead.
  莱尔:In Lu Town this was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the ceremonies conducted at the end of the year.With great reverence and punctilious observance of ritual detail,people would prepare to receive and welcome the gods of good fortune,and to ask them for prosperity during the coming year.
  杨宪益:This is the great end-of-year ceremony in Luchen, when people reverently welcome the God of Fortune and solicit good fortune for the coming year.
  这个句子,是一个陈述句,主体为“鲁镇的大典”,其余部分均是在解释何为大典、大典的意义何在。赵景深显然也捕捉到了这一句子的主干,选择了冒号来解释何为大典,此处的冒号作用简单明确,意为解释说明。但在英语里这样的表达方式并不多见,解释说明某事某物时多用并列句或从句来达到该目的。这样的译法虽然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主体也突出,但不符合英语为母语的读者的阅读习惯。莱尔用了一个简单句和一个复杂句来进行翻译,“the most important”,意为最重要的,相当于原文中的“大”,莱尔在翻译该句时真正理解了大的含义,并没有将其直译为“big”,同时忠于原文对大典作了详尽的解释,考虑到对外交流、文化传播,莱尔的译法不仅忠实于原文,而且最大程度地做到了等译。再看杨宪益的译文,基本是按照原文的句式结构翻译的,但对大典概念的解释不够明确,“致敬尽礼”没有翻译出来。   例2:
  原文:“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赵景深:“Understand deeply the reason of things, be moderate,and be gentle in heart and manner.”
  莱尔:“Having completely penetrated the principle of things,the mind becomes serene.”
  杨宪益: "By understanding reason we achieve tranquility of mind."
  原文是鲁四老爷家里对联的一部分。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又称对偶、门对、楹联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这样的句子翻译起来难度很大,既要形合也要意合。该对联的逻辑关系为先心平气和,而后方能事理通达。赵译本是运用祈使句表达了叮嘱的意义,且用and连接,并未深究其中的逻辑关系,按照原文进行了直译。莱尔译本是运用分词having作状语,强调了事情的先后。杨译本运用介词引导的方式状语,强调了方式,但此处逻辑有误,是通过心平气和,才能够事理通达。
  例3:
  原文: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赵景深:The sky is dark and gloomy, and in the afternoon snow falls - flakes like plum blossoms darting and dancing across a screen of smoke and bustle,and making everything more confused.
  莱尔:The sky grew ever darker.By afternoon it had actually begun to snow.From horizon to horizon,blending together with the soft mists and general atmosphere of urgent activity,snowflakes as large as plum blossoms danced through the air,catching Lu Town off balance and throwing it into a state of hopeless disarray.
  楊宪益:The day grew overcast. In the afternoon it actually started to snow, the biggest snow-flakes as large as plum blossom petals fluttered about the sky; and this, combined with the smoke and air of activity, made Luchen appear in a ferment.
  该处的描写有烘托和渲染的作用。作者用“阴暗”“竟”“乱成”等词语,很好地营造了一种悲凄的氛围,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祥林嫂正是在这样众人繁忙的日子里死去的,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的典型性。赵景深的翻译是按照原文的顺序来的,用了四个and来连接句子,不够简洁也不够地道,同时也存在漏译的现象,比如“愈”便没有译出来。莱尔的译文使用了三个句子,多使用介词,状语从句,场景描写更加细腻,使人身临其境,同时莱尔还译出了原文中的深层意——“hopeless dissary”,受封建礼制压迫的鲁镇及迂腐麻木的鲁镇居民当然是没有希望的,暗合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之必然性。杨宪益的译文用了两个句子,但同样不够精确,“the day grew overcast”意为天色变暗了,没有译出“愈”的含义。其特点在于运用名词性从句和定语从句减少主语的重复。
  三、结论
  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追求最大等值,原文和译作的等值表现在读者读了译作后其感受是一致的。而读者感受的一致基于“原作与译作是否有相同的信息,相同的思想,相同的形象,相同的意境,相同的情调,而且要求有相同的言语节奏,相同的言语风格,相同的言语韵味,相同的言语美学价值。”既要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韵味,明白原文的意思,也要符合读者本身对其母语的使用习惯。不地道的表达即使传达出了原文的主要内涵,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甚至对原文的质量产生质疑。
  赵景深先生是中国比较早的将中英文学作品进行互译的学者,很多的翻译都是按照原文的句式翻译的,若不换句型句式便不能很好地传达原文的韵味。采取直译往往只能传达句子的基本意思,修辞层及深层内涵便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杨宪益先生的译文是目前国内认可度最高的,他的译文在语言表达层面,即从选词、构句、谋篇上都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特色。同时也不拘泥于原文的句式,尽可能使用地道的英语,杨译注意了原文的句式特点,从形式上看,译文也尽量复现原文长短错落,句式多样的特点。同时,译文也考虑英汉语的差异进行了句式结构的调整。但他的译文只能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原文,在某些细节上地处理便不够尽善尽美。莱尔是美国本土学者,虽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保持美国人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他的版本更具逻辑性、明确性以及可接受性,同时,在翻译一些中国特色的词时,莱尔对这些文化负载词做了详尽的说明,对于外国读者理解中国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就文化的传播及最地道的表达来看,莱尔的译文是等值量最大的译文。
  三个版本的不同,体现了翻译家敬业、严谨的态度,也反映了翻译家的翻译思想与方法上的变化。这提示我们,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除了追求信,达,雅,还应尽可能地使用地道的表达,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平.文学翻译批评学[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
  [2]王平.文学翻译理论体系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3]Martin,JR.Beyondexchange:APPRAISAL in English[A].In S. Hunston&G.Thompson(eds.).Evaluation in Text: Aut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C].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42~175.
其他文献
摘要:晚明总体来说是一个“尚奇”的时期,在各个方面都力求创新。书法,绘画皆是。而作为其中的一位身体力行者——傅山,他所提出的“四宁四毋”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书法作品《啬庐妙翰》则是傅山的一件代表作。本片文章将从“思宁四毋”思想入手,来谈《啬庐妙翰》的艺术特色以及傅山的艺术思想。  关键词:傅山;四寧四毋;啬庐妙翰  对于整个明代来说儒家经典是处于一种逐渐衰落的状态的。在王铎的作品当中我们会
期刊
摘要:摄影和绘画都来自于观看,是观看行为的记录方式。摄影和绘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视觉艺术门类,其观看方式存在着许多联系与不同,并且不断地相互交融与渗透,共同发展。  关键词:摄影;绘画;观看方式  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史前人类将各种动物形象绘制于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墙壁之上,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记录视觉观看的行为。  观看先于语言。我们生下来便开始观看,然后才会说话。观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
期刊
又是一年芳草绿。暖风吹进打开的窗子,轻翻着我书桌上的信纸,发出“沙沙”的声响。抬眼望向窗外的花圃,嫩绿的三叶草间零星地点缀着些雏菊,它们平凡、娇小,静静地舒展着身姿,不为谁开,只为自己而绽放,一如那个给我写信的她。  她叫春丽,在她升入四年级时,我成为了她的老师。我发现她在班里似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上课几乎不抬头,课下也很少说话,学习成绩不理想,也没有什么朋友,每天都是一副怯生生的样子,她孤独
期刊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重要形式。通过课堂提问,教师能够感知学生在课堂中的知识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学情、帮助学生针对性的指导问题、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通过提问,学生也能够及时与教师互动,构建更加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反馈的形式参与课堂学习。课堂提问时,教师要避免低效提问,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和艺术性,才能让教学提问发挥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性  一、课堂提问要
期刊
案例观察:  今天开展室内自主游戏,其他孩子们已经跑进喜爱的区域玩开了,只有浩浩挑了个最近的美工区,面对琳琅满目的美工区材料,浩浩只选择了一张白纸和一支蓝色的油画棒。不一会儿,就看到大家都围着浩浩,“老师,你快看,浩浩画的画这么难看的。”乐乐第一个跑到我面前,随后可可也跑过来边说边比划:“浩浩的画都是蓝色的,都没有其他颜色。”听了他们的描述,我随后进了美工区里,这时甜甜指着画面问:“浩浩,你画的是
期刊
一、引言  在各种歌曲与音乐类型中,中国艺术歌曲是众多歌曲类型中具有比较强的表现力与张力的一种,以其特有的风格、高雅的品味、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在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嘉陵江上》这首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于战火不断、民族危机之时,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民来说,这首歌有着非常大的激励作用,也表现了当时人们想要保家卫国的决心。《  二、中国艺术歌曲《嘉陵江上》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  艺术歌曲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优
期刊
摘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文学作品《人间天堂》翻译进行分析,总结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采取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达到最佳关联。本文用案例,分析译者是如何在翻译中实现最佳关联。  关键词:关联理论;最佳关联;直接翻译;间接翻译  一、关联翻译理论简介  关联翻译理论是古特在斯伯伯和威尔逊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双重明
期刊
摘要:无处不生活,无处不设计,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设计已经基本满足了它的实用性,对设计进行再认识,不忘初心,回归设计的本心和自然,注重无既是有的再设计理念,不断做减法,才能体会设计的精髓,设计出更优秀的服务于社会的作品。  关键词:源于本心;不忘初心;再设计;再认识  1.引言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无论是书中简单的排版,还是图文的设计,都让人读起来有种设计的
期刊
摘要:几乎所有弹钢琴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学钢琴是用时间堆出的”。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比较片面。设想,在没有目的,没有正确方法的指导下去用时间堆,不仅没有多大的进步,反而会养成一些阻碍进步的坏习惯。我们不妨给这句话加上一个前提:“学琴是在充分利用好脑,眼,手,耳各器官的基础上,用时间堆出来的。”的确如此,弹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脑、眼、手,耳积极合理配合的运动过程。  一、脑在练琴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摘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均衡发展,是学校体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和大学生体育活动开展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分别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情况、大学生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两者存在相关性。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活动;高水平运动队;相关性  前言: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和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开展十分广泛,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参与时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