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6月3日,农历四月十八日,是新疆锡伯族人民传统节日——西迁节。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上千名锡伯族官兵连同眷属四千多人,奉乾隆皇帝命令从东北盛京出发,到伊犁驻防戍边,行程一万多公里,历时一年零四个月。目前新疆生活着41000多名锡伯族人民,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成为新疆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来到新疆,他们也带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喜利妈妈”——古老民族的图腾
锡伯族是一个生活在东北,长期以渔猎生活为主的民族,在锡伯族人中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些原始信仰,对“喜利妈妈”的信仰就是原始宗教信仰在民间的留存之一。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准葛尔叛乱后,为抵御沙俄向东扩张,将生活在东北的一部分锡伯族人调往新疆,戍守边境。1764年农历4月18日这一天,在沈阳锡伯家庙举行完离别仪式后,4000余名锡伯族官兵和他们的家眷便踏上了西迁的征途,这部分锡伯族人也同时将家中的“喜利妈妈”带到了伊犁,如今,锡伯族的许多古老民俗在其发源地东北已经消失了,但在伊犁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仍然可以找到。
“喜利妈妈”(sirimama)是由“喜仁妈妈”(sirinmama)演变而来。在锡伯语中,“喜仁”(sirin)是“藤蔓系”的意思;“妈妈”则为奶奶、老妪。合起来意为“世系奶奶。”是保佑家宅平安和人丁兴旺的神灵。在一根长约10米的丝线上悬挂着小弓箭、箭袋、摇篮、铜钱、布条、嘎拉哈(猪羊的背式骨)、木锹、木叉等物,每件都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两个嘎拉哈之间代表了一辈人,小弓箭表示男儿,添一男孩,两个嘎拉哈之间就添一张小弓箭,象征孩子长大成为游猎的勇士、作战的骁将;箭袋表示男儿长大之后,成为骑射能手;布条表示女孩,象征她长大成为缝制衣物及操持家务的能手,这一辈有几个女孩,就有几块布条;摇篮、小靴鞋等表示子孙满堂;铜钱表示生活富裕;木锹、木叉等表示农业丰收。喜利妈妈供奉在西屋内西北墙角上。平时将其拢在一起,用纸包好挂在西屋西北墙角上,每年除夕将“喜利妈妈”请下,将丝绳拉开,从屋内西北角扯到东南角,把绳的两端挂在房椽上,摆上供品,烧香磕头。直到农历二月初二,再将“喜利妈妈”拢在一起,用纸包好,放回原处。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喜利妈妈”实际上成了锡伯族的家谱,是家族繁衍的标记。制作喜利妈妈所用的东西,要到本村人口多、辈数全的家户去找,并邀请家族中年纪最大、子孙满堂的人来制作。立“喜利妈妈”,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要杀猪宰羊,请全族人参加祭祀仪式并设酒席款待。
喜利妈妈的传说
关于喜利妈妈的传说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流传较广的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带着神话传说的烙印。传说在远古的时候,锡伯部落人出动围猎,留下老年人和18个孩子,族人把小孩装在皮口袋里,挂在树杈上,由一个名叫喜利的姑娘照看着。围猎族人一直不归,喜利姑娘战胜各种困难,消灭旱魔,并把孩子们抚养成人,都组成了家族,保护了锡伯部落人繁衍兴旺。玉帝认她为女儿并封为“喜利妈妈”,成为锡伯族人家世代供奉的女祖宗,喜利妈妈由此成为锡伯族的女祖先。
而另一个传说则带有一些历史背景。锡伯族发源于历史上的鲜卑人,南北朝时期,平定北方有功的平陵侯范朋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小家奴拓跋毛脚下生有5颗红痣,认为他必定是真龙天子,决定杀死拓跋毛以绝后患,却不料被家中的老家奴喜利妈妈获悉,同为鲜卑人的喜利妈妈将拓跋毛身世的真相告诉拓跋毛后,帮助他从范家逃走,进入东北的深山老林中,找到族人联合诸部,建立了北魏政权的基础。拓跋毛后来率精兵专程来搭救喜利妈妈时才得知,当年他逃走后,喜利妈妈因不堪严刑拷打已去世。悲痛的拓跋毛封喜利妈妈为女神,神位便设在了居室西屋西墙西北角,让族人永世供奉。
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民族的古老传说中都有一个被神话了的女人,同女娲造人的神话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古老民族希望本族繁衍旺盛,战胜严酷的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在不断演化和传说的演绎中,她们被部落民神化,渐渐成为一个民族祈求人丁兴旺的图腾标志之一,“喜利妈妈”也最终成为锡伯族的原始崇拜之一,民族兴旺图腾的标志。
锡伯族的原始崇拜——鲜卑瑞兽
锡伯族原始宗教崇拜的内容很丰富,这些宗教崇拜的内容包括了部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动物崇拜,更有自然崇拜。
在动物崇拜中,鲜卑瑞兽是动物崇拜的核心,也是锡伯族的图腾崇拜。发源于古鲜卑族的锡伯族崇拜的鲜卑瑞兽是一种似狮非狮,似狗非狗的动物,奔腾的四蹄像飞奔的骏马,肋生双翼,鼻子前面还有一个像犀牛一样的弯角,昂首向天。锡伯族的男人佩带的腰带上的皮带钩上都铸有这种瑞兽的图案,每当上山打猎时,便将皮带系在身上,保佑男人们打猎时平安。在供桌和家具上也可以看到这种瑞兽的图案。
在锡伯族的民间传说中瑞兽是指引锡伯族先祖们走出原始森林的神兽,锡伯族的先民们在东北的大兴安岭中生活时,由于气候寒冷食物来源匮乏,部落头人决定举族南迁。他们在东北的大兴安岭里艰苦跋涉了很多天,仍然找不到走出大森林的路,只能在原地打转,食物越来越少,许多老人不堪饥寒去世了。就在大家愁眉苦脸几乎失去生存希望时,一个似狮非狮,似狗非狗的动物,突然出现在队伍前面,给大家引路,众人跟着这只怪兽终于安全的走出了森林,从此锡伯族人就将它作为族人的神兽供奉了起来。
鲜卑瑞兽的图案糅合了马和猎狗的形态,但更像是一匹肋生双翅的飞马。锡伯族的吉祥物是白马,锡伯语叫“芙兰莫林”,狗与马都是锡伯族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动物。同汉族的龙崇拜一样,锡伯族的图腾崇拜也脱胎于原始先民们的生产、生活。正是在这两种动物的基础上,锡伯族先人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出了鲜卑瑞兽。
锡伯族的祈年树
锡伯族自古有独木不伐的传统习俗,认为年代久远,叶茂枝壮的大树是保佑自然和人间的神灵,保护着田野、庄稼、新鲜的空气和人们生存的环境,因此在居住地附近选择一棵百年老树作为祈年树,进行供奉和祭祀,这棵古树在锡伯语中被称为“苍祖哈林”。
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爱新舍里镇有一棵百年老榆树,直径4米多,高约15米,树冠覆盖面积有几百平方米,树中间有一个被雷击烧成的空洞。当初与这棵古树相距百米处还有一棵古榆树。据当地人传说,这两棵横卧在伊犁河边的古榆树是当年成吉思汗大军西征渡河时在伊犁河两边打的两根拉木舟的树桩后来生根发芽长成了大树,历尽百年风雨后,其中的一棵在文革期间被砍伐了,只留下了这一棵。当年锡伯族从东北迁徙到察布查尔县时,这两棵老树已经在河边生长了几百年,被当成了圣树,每逢农历四月,锡伯族人都会来到树下进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喜利妈妈”——古老民族的图腾
锡伯族是一个生活在东北,长期以渔猎生活为主的民族,在锡伯族人中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些原始信仰,对“喜利妈妈”的信仰就是原始宗教信仰在民间的留存之一。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准葛尔叛乱后,为抵御沙俄向东扩张,将生活在东北的一部分锡伯族人调往新疆,戍守边境。1764年农历4月18日这一天,在沈阳锡伯家庙举行完离别仪式后,4000余名锡伯族官兵和他们的家眷便踏上了西迁的征途,这部分锡伯族人也同时将家中的“喜利妈妈”带到了伊犁,如今,锡伯族的许多古老民俗在其发源地东北已经消失了,但在伊犁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仍然可以找到。
“喜利妈妈”(sirimama)是由“喜仁妈妈”(sirinmama)演变而来。在锡伯语中,“喜仁”(sirin)是“藤蔓系”的意思;“妈妈”则为奶奶、老妪。合起来意为“世系奶奶。”是保佑家宅平安和人丁兴旺的神灵。在一根长约10米的丝线上悬挂着小弓箭、箭袋、摇篮、铜钱、布条、嘎拉哈(猪羊的背式骨)、木锹、木叉等物,每件都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两个嘎拉哈之间代表了一辈人,小弓箭表示男儿,添一男孩,两个嘎拉哈之间就添一张小弓箭,象征孩子长大成为游猎的勇士、作战的骁将;箭袋表示男儿长大之后,成为骑射能手;布条表示女孩,象征她长大成为缝制衣物及操持家务的能手,这一辈有几个女孩,就有几块布条;摇篮、小靴鞋等表示子孙满堂;铜钱表示生活富裕;木锹、木叉等表示农业丰收。喜利妈妈供奉在西屋内西北墙角上。平时将其拢在一起,用纸包好挂在西屋西北墙角上,每年除夕将“喜利妈妈”请下,将丝绳拉开,从屋内西北角扯到东南角,把绳的两端挂在房椽上,摆上供品,烧香磕头。直到农历二月初二,再将“喜利妈妈”拢在一起,用纸包好,放回原处。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喜利妈妈”实际上成了锡伯族的家谱,是家族繁衍的标记。制作喜利妈妈所用的东西,要到本村人口多、辈数全的家户去找,并邀请家族中年纪最大、子孙满堂的人来制作。立“喜利妈妈”,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要杀猪宰羊,请全族人参加祭祀仪式并设酒席款待。
喜利妈妈的传说
关于喜利妈妈的传说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流传较广的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带着神话传说的烙印。传说在远古的时候,锡伯部落人出动围猎,留下老年人和18个孩子,族人把小孩装在皮口袋里,挂在树杈上,由一个名叫喜利的姑娘照看着。围猎族人一直不归,喜利姑娘战胜各种困难,消灭旱魔,并把孩子们抚养成人,都组成了家族,保护了锡伯部落人繁衍兴旺。玉帝认她为女儿并封为“喜利妈妈”,成为锡伯族人家世代供奉的女祖宗,喜利妈妈由此成为锡伯族的女祖先。
而另一个传说则带有一些历史背景。锡伯族发源于历史上的鲜卑人,南北朝时期,平定北方有功的平陵侯范朋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小家奴拓跋毛脚下生有5颗红痣,认为他必定是真龙天子,决定杀死拓跋毛以绝后患,却不料被家中的老家奴喜利妈妈获悉,同为鲜卑人的喜利妈妈将拓跋毛身世的真相告诉拓跋毛后,帮助他从范家逃走,进入东北的深山老林中,找到族人联合诸部,建立了北魏政权的基础。拓跋毛后来率精兵专程来搭救喜利妈妈时才得知,当年他逃走后,喜利妈妈因不堪严刑拷打已去世。悲痛的拓跋毛封喜利妈妈为女神,神位便设在了居室西屋西墙西北角,让族人永世供奉。
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民族的古老传说中都有一个被神话了的女人,同女娲造人的神话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古老民族希望本族繁衍旺盛,战胜严酷的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在不断演化和传说的演绎中,她们被部落民神化,渐渐成为一个民族祈求人丁兴旺的图腾标志之一,“喜利妈妈”也最终成为锡伯族的原始崇拜之一,民族兴旺图腾的标志。
锡伯族的原始崇拜——鲜卑瑞兽
锡伯族原始宗教崇拜的内容很丰富,这些宗教崇拜的内容包括了部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动物崇拜,更有自然崇拜。
在动物崇拜中,鲜卑瑞兽是动物崇拜的核心,也是锡伯族的图腾崇拜。发源于古鲜卑族的锡伯族崇拜的鲜卑瑞兽是一种似狮非狮,似狗非狗的动物,奔腾的四蹄像飞奔的骏马,肋生双翼,鼻子前面还有一个像犀牛一样的弯角,昂首向天。锡伯族的男人佩带的腰带上的皮带钩上都铸有这种瑞兽的图案,每当上山打猎时,便将皮带系在身上,保佑男人们打猎时平安。在供桌和家具上也可以看到这种瑞兽的图案。
在锡伯族的民间传说中瑞兽是指引锡伯族先祖们走出原始森林的神兽,锡伯族的先民们在东北的大兴安岭中生活时,由于气候寒冷食物来源匮乏,部落头人决定举族南迁。他们在东北的大兴安岭里艰苦跋涉了很多天,仍然找不到走出大森林的路,只能在原地打转,食物越来越少,许多老人不堪饥寒去世了。就在大家愁眉苦脸几乎失去生存希望时,一个似狮非狮,似狗非狗的动物,突然出现在队伍前面,给大家引路,众人跟着这只怪兽终于安全的走出了森林,从此锡伯族人就将它作为族人的神兽供奉了起来。
鲜卑瑞兽的图案糅合了马和猎狗的形态,但更像是一匹肋生双翅的飞马。锡伯族的吉祥物是白马,锡伯语叫“芙兰莫林”,狗与马都是锡伯族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动物。同汉族的龙崇拜一样,锡伯族的图腾崇拜也脱胎于原始先民们的生产、生活。正是在这两种动物的基础上,锡伯族先人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出了鲜卑瑞兽。
锡伯族的祈年树
锡伯族自古有独木不伐的传统习俗,认为年代久远,叶茂枝壮的大树是保佑自然和人间的神灵,保护着田野、庄稼、新鲜的空气和人们生存的环境,因此在居住地附近选择一棵百年老树作为祈年树,进行供奉和祭祀,这棵古树在锡伯语中被称为“苍祖哈林”。
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爱新舍里镇有一棵百年老榆树,直径4米多,高约15米,树冠覆盖面积有几百平方米,树中间有一个被雷击烧成的空洞。当初与这棵古树相距百米处还有一棵古榆树。据当地人传说,这两棵横卧在伊犁河边的古榆树是当年成吉思汗大军西征渡河时在伊犁河两边打的两根拉木舟的树桩后来生根发芽长成了大树,历尽百年风雨后,其中的一棵在文革期间被砍伐了,只留下了这一棵。当年锡伯族从东北迁徙到察布查尔县时,这两棵老树已经在河边生长了几百年,被当成了圣树,每逢农历四月,锡伯族人都会来到树下进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