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诱惑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c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文化“六书”工作者们的杰出贡献中,就有着以具象而又朦胧手段造出之左为口之形、右则未之音的形声字——“味”字。其左之为“口”者,表明着用它合齿且咀嚼,品尝又玩味的完整“食”过程;那么其右侧之“未”呢?一是于咀嚼过程中究竟需要“品”到怎样的程度?二是当“回味”之际,又究竟要“玩”到何等境界?其结果,却常又是无论您怎么讲,也总难述说得十分清楚的。即使已如此尴尬,从烹的人仍世代无已地探索并博取着,那实在是“味”的诱惑依旧;而“尝味”者的欲望与世俱来又何尝稍减?故,随着“辨味”要求愈加强烈,“和味”的工艺身价也就与日俱增。回眸民族饮食文化非凡经历,从烹人何尝停止为“求味”四处奔波的脚步?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自然而客观地反映着“风味”的精彩,造就成“调味”的“大业”辉煌。
  人世间人们常闻的“和味以调口”(《国语郑语》)的萌动,为“风味”在市场中的快速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但通常情况下“人食,多以五味集之,未有知正味者。”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赵宋时的倪思透过现象发现了本质:“若淡吃,食则本自甘美物,不假外味也”(《经锄堂杂志》)。倪思的直觉感受与深层思辨,对“味”的发展与研究具有不同寻常的价值。当仔细研究了倪思“正味”论的提出,我们便可发现,它绝非无本之木或空穴来风。不能不看到刘汉时代声誉非凡的哲翁王充就曾在他的《论衡·缱告》篇中早已记录过的“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之以水,淡则加以咸”的精彩。同时还特意明确了“和味,适口之食”为“众”的“民本”理念。俟晋的郭璞,情况即发生了变化。就像郭璞《鼎赞》由衷作:“和味养贤,以无化有”八字吟那样。哪里是笔落唇合的轻松与简单?说真的,无论是“和味以调口”的躁动,还是“和味以适口”的惬意,其目的已不再是为了“群众”,而是郭璞所吟“养圣贤”的庄肃。其与经典《周易》曾刊着的“大烹以养圣贤”的铭文相与而一。然其言外却明确着“民间厨人”与“大烹”服务对象的不同。中华饮食文化的“风味”由此又有着“家常”与“士大夫”的差异。也正是这一变化才恰恰反映出由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根系汲取着基层社会的营养,才积累并具备了足够“养圣贤”的“丰膳”实践与体验,也才有可能达到“化有为无”或者“以无化有”般工艺的美轮美奂与炉火纯青,视这般从烹者为荣誉至上的“天烹”又有何不可以!那么,究竟怎样的人才具资格称得起为“天烹”?我想,应该是准确认识“物性性味”并熟练把握“以无化有”或“化有为无”等“和味”技巧的从烹人?但得“风味”既出“正味”得,不是“天庖”亦“天庖”嘛!“天”者,岂是不可企及的距离?明明是“认识”与“操作”规律,就看你有没有勇气掌握与运用罢了。
  “中华饮食文化‘正味论’”,自刘汉王充明确指出“淡则加以咸”,至赵宋倪思强调“不假外味”以“求淡”,再至清人曹庭栋“加(咸)使(之)淡”为“真味”是“真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体系”已经形成并已臻于完美。对此社会现象却并未引起饮食文化界应有的认识。须知,正于斯,始令民族文化升华到了世人瞩目的高度,并使中华国粹具资格雄踞于世界饮食之林。誉陵谷代变烹未改,一心一意为“和味”的从烹人为“天庖”,何高?何妨静心三思:受“历史根系”及“文化影响”的作用,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正味”,是不是经历着“三食”(“食医”加“食养”而得“食益”)相“融”于“味”的考验?以及“三重”(“重食”、“重养”与“重味”)共“凝”于“味”的催熟,最终才于从烹人的“和味”实践中定格为无论是专业定式的“调制”与“调配”,还是非常发挥的“调整”及“调谐”的?且看其中,传承里交叉着渐离,渐离中又蕴含着创造,终于诞生出与某“风味”酷似且又微异的“流行味”。不是昔“正味”,胜似今“正味”。所以生活里的“风味”形态,既是客观的,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没有“微(量)变”,还会有“质”之“变”?问题也就在于:正是“味”的上述相关变化,才凝铸为“味”境界的无限魅力与“味”力度的不尽诱惑。否则,中国烹饪怎么能不胫而走遍天下!敢问:靠的是什么?答曰:是“以有化无”或是“化无为有”勾魂摄魄的“和味”手段、因地或因时制宜所“和”出的“正味”。正是这一自“和味”求“正味”的民族特属工艺,才积淀出“食是味载体,味为食灵魂”辨证关系,成为民族文化的精粹。
  由于“风味”的不同,无论“调味”人,或是“享味”者,自然对“和味以调口”各有各的需求。本来咸鲜的齐鲁饮食文化区,并非没受到以麻辣为特征的“川味菜”的干扰;而典型的岭南饮食文化区的“粤菜”,莫说在其他地方,即令于本土又有谁敢说“风味”依旧?为满足市场需求,聪明的从烹人往往在对服务对象进行了解并安排“菜谱”之际,就已经将外地人难以接受的诸多“风味”进行了心绎与微调。比如说曾经红极一时的“泉水鱼”吧,无论用油量的多寡,或是麻辣程度的控量,谁保证得了在重庆与在他方制作点都是一种规格?没有“技术”的微调,“风味”也就不会拥有“市场”。至此则应悟:倘与“正味”的理念相参照,则“风味”的属性,永远都只能是“区域(性)”的、“工艺(性)”的或兼着“习俗(性)”的。以至一些地区,有人直视“风味”为“正味”,除了“风味”无它“味”。于是对“正味”概念的认识,也就产生出外延及内涵两方面的不尽相同来。
  好在“物性”的“性味”具“真性”是“真味”的理念不变,而“物性”又无法因区域或工艺不同有所改变,是而“正味”之“正”必需“正”在原、辅料的地道,亦需“正”于所选“工艺”的确定。即或采用“藏而使之露”的“提味”、“无而令其有”的“赋味”以及“讹而致之顺”的“矫味”,也不当悖其“性味”随意而为之。尽管“和味以调口”的目的明确,也必需既“适口”又“悦心”更“利身”,即前所曾讲“食养”或“食益”也;否则,“正味”之“正”何以知?尤其“味”之“诱惑”又安在!
其他文献
鳝鱼,因其色泽不同,又分为黄鳝与青鳝。人们常食的以黄鳝为多,因为青鳝中含有微毒。黄鳝富含蛋白质、脂肪、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其中的黄鳝索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中医认为:鳝性味甘、热。补虚助力,可去风寒、湿痹,通血脉、利筋骨。治产后体虚、愈臁疮、痔瘘等症。  古人对长鱼的可食性、美味感早有认识。《梦梁录》中就载有“炒鳝,石首鳝生、银鱼炒鳝、虾玉鳝丝羹、南炒鳝”等精美莱式。至于清
锁骨骨折是人体最常见的损伤,约占全身骨折的1.6%,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内固定和外固定两类。随着对锁骨骨折的进一步认识,医疗技术的提高,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改进以及患者不同的需求等,手
葫芦鸡是西安传统名菜,以皮酥肉嫩,香味醇正著称,被誉为长安第一味。它始于唐玄宗礼部尚书韦陟的家厨,因为制作时要把鸡捆起来烹制,故又名“圆圈鸡”。  韦陟是位才华出众而屡遭奸佞迫害的名士。史书记载他任礼部侍郎时,知人善任。《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性好奢靡,厨中饮食,香味错杂,人入其中,多饱饫而归。时人语日:‘人欲不饭筋骨舒,夤缘入郇公厨’。”由此可见,韦陟是个美食家,“郇公厨”可算得上是高级厨师的同
<正> 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关于参与类风湿关节炎(RA)自身免疫异常机制的研究表明,微生物抗原通过与自身抗原的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激活自身隐蔽性抗原表位(cryptic
会议
骨髓检查是诊断许多疾病,特别是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通过骨髓象可以了解骨髓增生状态,以及血液各种细胞增生、成熟、释放和衰老等病理改变,各系统各阶段细胞比例关
海南农村普遍养鹅,并且喜欢养白鹅吃白鹅。海南各城镇有不少鹅肉店,烹制方法多是白斩、吊烧,但在海南民间有一种鲜为人知的烹制方法——焗,是一道传统特色风味菜,非常好吃,吃过的人都说好,赞不绝口。  焗鹅是将宰好的鹅密盖在铁锅里,生火加热,用鹅自身水分蒸汽焗熟,故叫焗鹅。焗鹅的做法是:先将鹅宰杀去毛,从屁股一侧开膛掏出内脏,摘除气管、食管,洗净鹅膛,挂在钩上滴水。接着制作配料,配料是根据各人胃口、条件,
尿路感染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绝大部分由细菌引起。随着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激素及介入诊断的广泛应用,细菌感染和耐药逐年上升,患者免疫功能下降,致真菌感染亦日益增多,因此合理
对于摩托罗拉紧密相联的高尔文家族来说,2003年9月19日是个特别感伤的日子。这天下午,摩托罗拉总裁克里斯托夫&#183;高尔文如常在董事会上致词,只不过原本就面容瘦削的他此时尤
目的:初步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1例前列腺癌患者,其中8例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前接受双侧睾丸去势术。采用美国VARIAN的6MV—X线直线加速
随着现代旅游业在传统乡镇中的快速升温,传统文化街区风貌保护和空间发展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以环巢湖周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三河古镇的三河镇中街道为例,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