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知识在高中地理必修2中的应用方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uangli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学与历史学存在普遍的联系,在解释地理特征时往往需要借助历史知识。在高中地理必修2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历史知识的渗透运用,本文就历史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基于“闯关东”这一历史事实的人口迁移的片段教学研究。
  关键词:学科交叉;人口迁移;闯关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望21世纪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学科,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趋势。
  地理学和历史学之间有一种普遍的联系,要解释当前的地理特征,需要一点有关这些特征的历史知识,也可以说在某种场合下历史学是达到某种地理目的的手段。高中地理学科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存在着广泛联系,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渗透性。因此历史知识对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课程改革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热点的大环境下,充分利用地理与多学科之间的联系成为地理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
  一、 历史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学科间联系不紧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教育现状,笔者在教学中常发现各学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然学科间关系匪浅已成定势,我们何不就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渗透这一课题做深入研究,接轨课程改革,使教育的发展适应学生需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知识渗透进地理教学,便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知地理知识,关注地理问题,培养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正确的家国观。
  二、 历史知识在高中地理必修2中应用的具体案例示范
  所谓“关东”泛指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构成的东北地区。“闯关东”通常指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人们从顺治年间到民国初年迁移到东北区谋求生存发展的过程。“闯关东”是近代时期发生在我国的具有典型代表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于必修2中国内人口迁移教学而言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笔者选取了以下的史料文字作为讲解国内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影响的依托,开展问题情境教学,进行片段教学研究。
  给定材料:
  材料一“闯关东”移民之所以千里迢迢远离家乡来到东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被生活所迫而不得已移住满洲,苟全生命。据统计,清代东北移民就达1000万人,1923~1931年,移居东北的关内移民达582万余人。
  材料二关内天灾人祸是“闯关东”重要动因之一。华北地区自古就是中国最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区域,尤以山东灾害为重。在清朝268年中,山东曾出现旱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
  清末,内忧外患接连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民国以来,军阀混战连年不断,土匪也十分猖獗。
  东北三省地广人稀土质肥沃,1931年东北三省已有耕地2亿亩人口万,人均耕地8.5亩,为当时山东同时期人均耕地的3倍。东北三省工商业比较发达也是吸引山东破产农民迁移的重要因素。东北三省有丰富的农产品、森林资源以及矿产资源。东北地区纵横交错的铁路运输网络,为移民创造了便利条件。东北的运输路线横跨东北北部、纵贯南北,除转运之外,铁路修筑本身也吸纳了大批劳动力,应募之时工人最多时达17万人。清政府对东北传统封禁政策的放弃、民国中央政府及东北地方政府实行的鼓励移民的政策、社会团体的帮助及车船费的减免等,为移民大批进入东北地区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材料三山东移民东北促进了全国人口的分布趋于合理,东北地广人稀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变。人口密度亦由1910年每平方公里23人增加到1949年每平方公里54人,这已经与当时全国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0.5人非常接近。
  现今东北社会是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一状况的形成与大量山东等关内移民迁入密切相关,也易于与外来文化交流与融合。山东等关内移民的迁入改变了过去旷土少人的局面,有效阻止了沙俄侵略的步伐,巩固了我国的东北边疆。近代东北地区耕地面积的增长与移民移入有重大关系,土地开发的速度与移民的数量及其分布是相一致的。除开发土地外,山东等移民还为东北带来了重要的农作物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山东移民东北后,所从事的职业各异,除农业外,有经营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各种实业者,还有人到工矿业做工等。
  片段教学研究:
  【新课导入】請同学们阅读材料一,从材料一中能发现“闯关东”这种现象,“闯关东”是晚清到民国时期人口迁移的典型代表,人口迁移于大家而言是个陌生的概念,何为人口迁移呢?让我们带着疑问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高考题考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普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通过材料导入方便练习学生分析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学习新课】
  一、 人口迁移的概念
  (1)概念: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一般具备三个条件:①居住地发生改变
  ②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常为1年以上)
  ③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过渡】也就是说人口迁移必须满足时间至少为1年、有距离和位移、跨越行政界线,请同学们判断以下活动是否为人口迁移
  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
  【教师活动】教师给出答案,并进行答疑。   【设计意图】即学即练,检测学生的听课效率
  (2)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
  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过渡】“闯关东”就属于国内人口迁移,关内的人们迁移到东北地区,说明东北地区对其是充满了吸引力,同样山东等地也是存在某些问题促使人们离开家乡远赴他地求生。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二分析归纳出山东等地的人闯关东的原因,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分析,再小组讨论,完成问题,进行答案展示。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時对课本提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做具体阐述,便于学生理解。
  【教师活动】展示正确答案,并进行答疑。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灾害②土壤肥沃③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森林资源)④战争⑤政策⑥东北地区相对经济发达⑦铁路的修建使得交通便利
  【过渡】我们将上述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进行归类,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自然因素→①自然灾害②土壤肥沃③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森林资源)
  经济因素→⑥东北地区相对经济发达⑦铁路的修建使得交通便利
  社会因素→④战争⑤政策
  【教师活动】这是我们从“闯关东”的材料中总结出来的山东等地人闯关东的原因,也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除此之外自然因素还有气候、地形、水源等因素,气候温暖适宜、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的地方更适宜人们居住,因此人口迁移也总是受以上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除了总结出来的战争、政策之外还有社会变革、宗教信仰的影响,如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制引起的为了躲避宗教歧视或迫害,当时南亚次大陆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人口迁移。就社会变革而言国家首都的变更会引起一次人口迁移,如巴西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到巴西利亚。经济因素除了上述总结的经济发展水平之外还有一个是通信的发展,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微信、QQ等使处在两地的人们沟通越来越方便,极大地减轻了人口迁移的障碍促进了人口迁移。
  【过渡】山东等地的人民处出于各种原因闯过山海关迁移东北,这种人口迁移活动会对东北地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三分析归纳出山东等地的人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影响,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分析,再小组讨论,完成问题,进行答案展示。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对人口迁移于迁入地的影响进行分析,既联系课本知识又着手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正确答案,并进行答疑。
  山东等地的人口迁移到东北地区对东北的影响有:
  ①使人口分布趋于合理;②加强与外界的联系;③巩固边疆;④促进东北地区工业与农业的发展;⑤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教师活动】针对材料我们分析得出了山东等地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东北的影响,基于这一现实情境我们分析得到的影响多为有利影响,但是以后在回答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影响这一问题时,要从有利影响、不利影响这两个大的方面去思考,辩证地分析问题。
  以上为本节课结合“闯关东”这一历史事实展开的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点教学,请同学们在课后再认真阅读课本第10页,结合课堂内容深度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这一内容。
  【板书设计】
  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的交叉渗透现象非常广泛,各学科的联系日益紧密。历史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频次颇广,所谓史地不分家,对历史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阐述了“闯关东”这一历史事实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历史渗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尚需广大的同仁发掘。
  参考文献:
  [1]袁长极等:《清代山东水旱自然灾害》,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史志资料》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150.
  [2]钟悌之.东北移民问题.日本研究社,1931:20-21.
  [3]崔征,牟文强.“闯关东”移民文化对东北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6):182-183.
  [4]路遇.民国时期山东人闯关东[J].春秋,2014(2):11-14.
  作者简介:
  张琦霞,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逐条讲解物理的理论知识,无法使得学生真正理解物理的一些概念和规律。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已经刻不容缓。高效课堂构建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优化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实践能力,进而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本文主要围绕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现状,重点提出了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的一些策略,以期为以后物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帮
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属于偏理性学科.高中地理采用问题法教学可以充分发挥问题教学的导向性,通过引导和逐步设问的方式引入地理课堂的内容,帮助学生对地理内容
加强学生对高三一轮地理复习内容的吸收和知识广度,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避免因复习内容的陈旧给学生带来疲惫感,打破复习课的传统模式,设计主题式课堂教学步骤为:确定主
几年前在国外“镀金”时,曾一边在空闲时看着报刊上关于“大媒体潮”的高论,一边在休息时上上当地的网吧,还幻想着那个所谓“新媒体”的长相。当时的Internet才刚开始商业化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型学科,在初中生涯最后阶段开展学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验和培养,它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打开化学的大门,从而科学地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进而改变生活.
高中地理学科对学生的要求从过去的表面记忆到深层理解,学会自主探究学习、解决问题,这符合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学科目标,但是,在笔者所支教的康巴藏区的康定中学教学方式单调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高中政治课的结合,可以缓解传统教学模式中高中政治教学困境,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激发学生潜力。本文从翻转课堂应用的意义、效果和策略三个部分出发对翻转课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高中政治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诞生的,它给高中政治教学带来了许多机遇。在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
目的: 1) 测定中国人咪达唑仑和丙泊酚单次静脉注射的睡眠ED和ED; 2) 研究咪达唑仑和丙泊酚按不同比例联合用药时睡眠效应的相互作用。 方法: 全麻病人120例,ASA Ⅰ~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是一组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持续性障碍综合征,它导致活动受限,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常伴有感觉、知觉、认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越来越高,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思想政治课越来越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初中政治课堂当中,小组合作的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种开放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更加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在当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当中,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指导之下构建现代化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