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培训机构办学条件不适应新形势需要、培训内容和过程不能对接成人学习的现状以及农民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等问题,阐述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依托学校专业资源,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和取得的成果,为农类中等职业学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 培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07-02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作为固定职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一代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民职业身份的现代化演进,它适应了农业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的新需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201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年 8 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两个文件有效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仍在推进之中,它既需要克服问题,又需要进行机制体制的积极创新。
一、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办学条件不适应新形势需要
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缺乏长远规划,把培训工作当作临时任务来完成,没有对培训设施、师资、教材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培训条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培训规模的需求。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领办人或管理者已不局限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还对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企业策划等多方面涉及自身发展能力的知识和理念产生了需求。这对培训师资、培训管理与运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培训内容和过程不能对接成人学习的特点
一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培训对象的多样性和需要的多样性进行调研和构建。受训对象需求不一样,从事的产业不同,培训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但很多培训机构往往忽略了培训对象的需求,没有进行分类培训或因人而训,导致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削弱了培训效益。二是培训形式单一,培训主要以集中理论教学为主,实际操作、演示和观摩少,田间地头种养场现场指导的培训更少。三是培训的模式单一,多数是集中培训,甚至有些到宾馆饭店培训,培训不接地气,点面不分。
(三)农民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学习成就的责任主体是学习者。因为部分培训是政府组织的培训项目,其中有部分参培农民存在着比较被动的“要我学”的状态。这导致他们的培训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成效较低的问题。因此,农民的“我要学”的参培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部分农民在生产中严重依賴传统经验,缺乏接受现代农业新理念、新技术的主动性,导致参培积极性不高。这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总体效益,也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是国家示范学校、国家重点中专学校、自治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立足农业,依托较为雄厚的办学力量,提升学历教育办学资源效益,形成了学历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举的办学格局,成为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基地之一。为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在若干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夯实内涵基础建设
学校的基础能力,如培训场所设施、住房、师资等,对保障培训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校加大投入,建设了 4 间多媒体培训教室及 2 个多功能培训报告厅,建成 3 栋生活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培训公寓和现代化的学员餐厅,为学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其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除校内第一、第二教学实习牧场以及动物医院和宠物诊疗美容中心等畜牧兽医类实训基地外,还与学校周边知名种养企业合作,建成一批稳定的水果、蔬菜、茶叶、糖蔗、桑蚕、养殖六大类现场教学实训基地。最后,建立培训师资库,聘请农业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态度好、教学热情高的专家担任培训教师。现有专兼职培训教师 50人,且均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 80%。
(二)优化培训教材与教学
一是加强教材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培训教材是体现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重要载体。学校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组织农业部门、农业企业专家编写《种桑养蚕》等 9 本“科学实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和《养猪技术》等 10 本养殖类技术培训特色教材并公开出版。教材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广大学员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二是优化教学过程。首先,根据成人学习特点,利用教学模型、挂图、标本和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实训教学等形象直观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其次,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和当地标准化种养企业开展现场实训教学,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最后,培训结束后,安排相关专家开展后续跟踪回访指导服务,巩固培训成效。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学员在培训效果测评中,评价优良率达 95% 以上,培训口碑良好。江苏农牧职业技术学院等 10 多所区内外职业院校来学校学习取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等 15 家报刊先后对学校职业培训事迹进行报导。
(三)增强培训模式的灵活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须结合农业生产特点,适应农时,以点带面,灵活办班,才能让学员做到参加培训学习和从事农业生产两不误。为此,学校根据农业生产和学员实际需求,因地制宜采用“校外与校内”“集中与分散”结合分段、分点培训模式,灵活采用“固定课堂”“网络课堂”“田间课堂”“空中课堂”等授课形式。既有组织学员到校开展“固定课堂”学习,又有送教上门到学员所在村屯开展“田间课堂”“空中课堂”授课,以及利用现代传媒技术面向学员开展“网络课堂”授课,从而兼顾了学员参加培训学习和从事农业生产需求,做到参加培训学习和从事农业生产两不误、双促进。 (四)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
学校管理要增强有效性,精益化管理是有效管理的一个方面。经过多年探索,学校制定了独具特色的“三三举措”和“四制措施”学员管理办法,成效显著。“三三举措”,即“三见面”(管理服务人员每天和学员早、中、晚见面一次以上)、“三关心”(每天都关心关注学员思想动态、学习和生活方面情况)、“三问候”(每天都坚持问候学员学习、生活和健康等方面情况)。通过“三三举措”,从而使管理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学员管理工作中,和学员打成一片,做学员的良师益友。“四制措施”:一为班会制,即班主任每周组织学员召开一次班会,强调组织纪律和安全等问题;二为考勤制,班主任每天考勤两次,督促学员按时到教室上课;三为保险制,为参加培训学员购买意外保险,降低培训风险;四为共管制,要求选送学员参加培训的相关部门选派干部全程跟班,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员管理。
(五)加强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一是培训责任部门明晰,机构配备齐全。学校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交由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负责和主抓,并配备足够的办公场地和专职管理人员。二是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章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收支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完善培训机制、学员管理、教学组织、后勤服务、财务管理等方面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规范。
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效分析
(一)提升了地方养殖业的现代化水平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效推广先进养殖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我区养殖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促进我区养殖业向技术集约型、高效优质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二)促成畜牧产业经济圈形成
学校在技术上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区内外众多养殖企业纷纷到学校周边选址落户。目前,在学校周边乡镇以及柳江、柳城、鹿寨、融安、融水等县依托学校技术服务创办的标准化养殖场达600 余家,形成了以学校为中心的畜牧产业经济圈。
(二)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2—2015 年,学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1981 人。其中,695 人培训后开展种养创业,加快了当地经济发展,如,三江侗族自治区县富禄苗族乡某村贫困户45 人参加养殖培训后,30 多人发展特色黑猪养殖,养殖数量达 300 多头。特色黑猪出栏卖价高,毛猪每斤卖价 12 元以上,每头纯收入达 400 多元。单此一项,人均收入可提高 4000 元。
(三)促成农业产业化发展
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涉及畜禽养殖、糖蔗、水果、蔬菜、茶叶、桑蚕等 6 个农业生产领域,涵盖了广西农业生产大部分产业。许多学员目前已成为当地种养大户和农业生产主力军,为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结语
2004—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 年聚焦“三农”,这为新型職业农民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中职学校应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走学历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举之路,为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涉及学校教学、管理、后勤等诸多部门,学校要统一布置协调,各部门要充分合作,要增强管理机制的灵活性,举全校之力,确保培训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正常运行,不断提高培训的满意度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魏学文,刘文烈.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与培育机制[J].农业经济,2013(7)
【基金项目】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改重点课题《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桂教职成[2012]35号)
【作者简介】王纯国(1964— ),男,广西全州人,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广西桂中职业农民学院高级讲师,广西农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水产畜牧业协会副会长,柳州市职业教育教学专家,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责编 卢建龙)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 培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07-02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作为固定职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一代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民职业身份的现代化演进,它适应了农业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的新需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201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年 8 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两个文件有效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仍在推进之中,它既需要克服问题,又需要进行机制体制的积极创新。
一、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办学条件不适应新形势需要
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缺乏长远规划,把培训工作当作临时任务来完成,没有对培训设施、师资、教材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培训条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培训规模的需求。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领办人或管理者已不局限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还对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企业策划等多方面涉及自身发展能力的知识和理念产生了需求。这对培训师资、培训管理与运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培训内容和过程不能对接成人学习的特点
一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培训对象的多样性和需要的多样性进行调研和构建。受训对象需求不一样,从事的产业不同,培训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但很多培训机构往往忽略了培训对象的需求,没有进行分类培训或因人而训,导致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削弱了培训效益。二是培训形式单一,培训主要以集中理论教学为主,实际操作、演示和观摩少,田间地头种养场现场指导的培训更少。三是培训的模式单一,多数是集中培训,甚至有些到宾馆饭店培训,培训不接地气,点面不分。
(三)农民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学习成就的责任主体是学习者。因为部分培训是政府组织的培训项目,其中有部分参培农民存在着比较被动的“要我学”的状态。这导致他们的培训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成效较低的问题。因此,农民的“我要学”的参培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部分农民在生产中严重依賴传统经验,缺乏接受现代农业新理念、新技术的主动性,导致参培积极性不高。这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总体效益,也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是国家示范学校、国家重点中专学校、自治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立足农业,依托较为雄厚的办学力量,提升学历教育办学资源效益,形成了学历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举的办学格局,成为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基地之一。为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在若干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夯实内涵基础建设
学校的基础能力,如培训场所设施、住房、师资等,对保障培训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校加大投入,建设了 4 间多媒体培训教室及 2 个多功能培训报告厅,建成 3 栋生活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培训公寓和现代化的学员餐厅,为学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其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除校内第一、第二教学实习牧场以及动物医院和宠物诊疗美容中心等畜牧兽医类实训基地外,还与学校周边知名种养企业合作,建成一批稳定的水果、蔬菜、茶叶、糖蔗、桑蚕、养殖六大类现场教学实训基地。最后,建立培训师资库,聘请农业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态度好、教学热情高的专家担任培训教师。现有专兼职培训教师 50人,且均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 80%。
(二)优化培训教材与教学
一是加强教材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培训教材是体现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重要载体。学校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组织农业部门、农业企业专家编写《种桑养蚕》等 9 本“科学实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和《养猪技术》等 10 本养殖类技术培训特色教材并公开出版。教材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广大学员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二是优化教学过程。首先,根据成人学习特点,利用教学模型、挂图、标本和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实训教学等形象直观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其次,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和当地标准化种养企业开展现场实训教学,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最后,培训结束后,安排相关专家开展后续跟踪回访指导服务,巩固培训成效。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学员在培训效果测评中,评价优良率达 95% 以上,培训口碑良好。江苏农牧职业技术学院等 10 多所区内外职业院校来学校学习取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等 15 家报刊先后对学校职业培训事迹进行报导。
(三)增强培训模式的灵活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须结合农业生产特点,适应农时,以点带面,灵活办班,才能让学员做到参加培训学习和从事农业生产两不误。为此,学校根据农业生产和学员实际需求,因地制宜采用“校外与校内”“集中与分散”结合分段、分点培训模式,灵活采用“固定课堂”“网络课堂”“田间课堂”“空中课堂”等授课形式。既有组织学员到校开展“固定课堂”学习,又有送教上门到学员所在村屯开展“田间课堂”“空中课堂”授课,以及利用现代传媒技术面向学员开展“网络课堂”授课,从而兼顾了学员参加培训学习和从事农业生产需求,做到参加培训学习和从事农业生产两不误、双促进。 (四)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
学校管理要增强有效性,精益化管理是有效管理的一个方面。经过多年探索,学校制定了独具特色的“三三举措”和“四制措施”学员管理办法,成效显著。“三三举措”,即“三见面”(管理服务人员每天和学员早、中、晚见面一次以上)、“三关心”(每天都关心关注学员思想动态、学习和生活方面情况)、“三问候”(每天都坚持问候学员学习、生活和健康等方面情况)。通过“三三举措”,从而使管理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学员管理工作中,和学员打成一片,做学员的良师益友。“四制措施”:一为班会制,即班主任每周组织学员召开一次班会,强调组织纪律和安全等问题;二为考勤制,班主任每天考勤两次,督促学员按时到教室上课;三为保险制,为参加培训学员购买意外保险,降低培训风险;四为共管制,要求选送学员参加培训的相关部门选派干部全程跟班,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员管理。
(五)加强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一是培训责任部门明晰,机构配备齐全。学校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交由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负责和主抓,并配备足够的办公场地和专职管理人员。二是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章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收支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完善培训机制、学员管理、教学组织、后勤服务、财务管理等方面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规范。
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效分析
(一)提升了地方养殖业的现代化水平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效推广先进养殖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我区养殖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促进我区养殖业向技术集约型、高效优质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二)促成畜牧产业经济圈形成
学校在技术上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区内外众多养殖企业纷纷到学校周边选址落户。目前,在学校周边乡镇以及柳江、柳城、鹿寨、融安、融水等县依托学校技术服务创办的标准化养殖场达600 余家,形成了以学校为中心的畜牧产业经济圈。
(二)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2—2015 年,学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1981 人。其中,695 人培训后开展种养创业,加快了当地经济发展,如,三江侗族自治区县富禄苗族乡某村贫困户45 人参加养殖培训后,30 多人发展特色黑猪养殖,养殖数量达 300 多头。特色黑猪出栏卖价高,毛猪每斤卖价 12 元以上,每头纯收入达 400 多元。单此一项,人均收入可提高 4000 元。
(三)促成农业产业化发展
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涉及畜禽养殖、糖蔗、水果、蔬菜、茶叶、桑蚕等 6 个农业生产领域,涵盖了广西农业生产大部分产业。许多学员目前已成为当地种养大户和农业生产主力军,为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结语
2004—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 年聚焦“三农”,这为新型職业农民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中职学校应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走学历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举之路,为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涉及学校教学、管理、后勤等诸多部门,学校要统一布置协调,各部门要充分合作,要增强管理机制的灵活性,举全校之力,确保培训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正常运行,不断提高培训的满意度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魏学文,刘文烈.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与培育机制[J].农业经济,2013(7)
【基金项目】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改重点课题《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桂教职成[2012]35号)
【作者简介】王纯国(1964— ),男,广西全州人,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广西桂中职业农民学院高级讲师,广西农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水产畜牧业协会副会长,柳州市职业教育教学专家,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