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现在的课堂,课件似乎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课堂中的课件发挥着主要作用。不可否认,课件有它的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互动性,但同时也让我们身边的生活素材逐渐流失,学生越来越感受不到数学的生活化。因此,我觉得教师应该善于利用素材,引导学生学身边的数学。
一、善于观察,寻找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
教师选择的生活素材和课本使用的教材难免会因成人眼光而带有某种片面性,成人以为的“生活实际”,也许并不为学生所认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教师不妨蹲下来,试着倾听学生的声音,将课堂向课外开放,向学生开放,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素材学习。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编题,把学生当中切合实际,符合本节课学习的鲜活题材用到本节课的学习上来,这样不但可充实教材的学习内容,而且这些学习素材来自学生,来源于生活,学生解答的兴趣会非常高。
【案例1】三年级上册“用两步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
师:为了美化我们的校园,你发现校园里有哪些变化吗?
生1:古诗70首上墙了。
师:每块古诗墙板长和宽的和是155厘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能提出用两步计算的问题吗?学校还根据校园本身的特点,设计了空中花圃,我数了数,共有28个花圃,每个花圃里大约有20盆花,每盆花大约2元,能算算学校大约投资了多少钱吗?你也可以像老师一样寻找身边的素材,编一些用两步连乘计算的问题吗?
生2:门外的课程表的长是50厘米,宽是40厘米,30个教室的课程表的面积一共是多大?
生3:一只手有5根手指,班里的30人共有多少根手指?
生4:每天早上喝一碗豆浆2元钱,吃一个包子1元钱,一周下来,我吃早饭一共用了多少钱?
二、善于提炼,选择有利于构建数学模型的生活素材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借助现实的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更高层次的整合,即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促进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最终目的超出生活,并上升到“数学模型”。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原形的,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生活材料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选择的材料便于让学生从中去提炼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
【案例2】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为了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更换了书中的情景图,采用学生的“一双手”来探究5的乘法口诀。
(1)组内5个人每人出一只手,分别算一算1个5是多少?2个5?3个5?……
(2)借助学生手的表象,填写表格。
(3)自主编写5的乘法口诀。
(4)记忆5的乘法口诀。
因为手是每个人都有的,便于操作,比书中的图更容易让学生感兴趣,而且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不仅自主探究出了五句乘法口诀,更有的学生提出了:六个五是多少?七个五是多少……教学目标只要求掌握五句口诀,但学生却可以根据素材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这难道不是新课标所期待的教学成果吗?这不是比他们空洞地看图编口诀更有意义吗?
所以教师要善于选取素材,不能盲目地更换素材,只有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素材的目的性,才能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三、善于变通,活用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数学活动经验也各异,所以,教科书的定位应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线索”,但它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教学学习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精心开发设计,加工处理,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促进有效学习。
【案例3】苏教版第四册中的“认识方向”一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怎样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非常重要。在选取教学素材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的平面图进行了修改:以我们淮安小学为中心的一张不完整的平面设计图引入教学,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课前调查学校的东、西、南、北各方向分别有哪些建筑物,再与平面图相结合,猜测出各建筑物在平面图中的位置。这样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有用。在新课授完后,我又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但同样是紧扣学生身边的素材:教室的各个方位、学生的课桌都成了最简便的活动素材,最重要的是这些素材都是身边比较容易寻找的。
新课程中明确指出:数学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我想教师要不仅仅关注素材的现实性与趣味性,还要关注素材的目的性、实效性和客观性,避免使数学素材的选用走入“滥用”和“误用”的误区。只有善于使用素材,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才能达到更完善的教学效果!
(责编 金 铃)
一、善于观察,寻找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
教师选择的生活素材和课本使用的教材难免会因成人眼光而带有某种片面性,成人以为的“生活实际”,也许并不为学生所认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教师不妨蹲下来,试着倾听学生的声音,将课堂向课外开放,向学生开放,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素材学习。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编题,把学生当中切合实际,符合本节课学习的鲜活题材用到本节课的学习上来,这样不但可充实教材的学习内容,而且这些学习素材来自学生,来源于生活,学生解答的兴趣会非常高。
【案例1】三年级上册“用两步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
师:为了美化我们的校园,你发现校园里有哪些变化吗?
生1:古诗70首上墙了。
师:每块古诗墙板长和宽的和是155厘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能提出用两步计算的问题吗?学校还根据校园本身的特点,设计了空中花圃,我数了数,共有28个花圃,每个花圃里大约有20盆花,每盆花大约2元,能算算学校大约投资了多少钱吗?你也可以像老师一样寻找身边的素材,编一些用两步连乘计算的问题吗?
生2:门外的课程表的长是50厘米,宽是40厘米,30个教室的课程表的面积一共是多大?
生3:一只手有5根手指,班里的30人共有多少根手指?
生4:每天早上喝一碗豆浆2元钱,吃一个包子1元钱,一周下来,我吃早饭一共用了多少钱?
二、善于提炼,选择有利于构建数学模型的生活素材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借助现实的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更高层次的整合,即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促进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最终目的超出生活,并上升到“数学模型”。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原形的,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生活材料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选择的材料便于让学生从中去提炼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
【案例2】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为了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更换了书中的情景图,采用学生的“一双手”来探究5的乘法口诀。
(1)组内5个人每人出一只手,分别算一算1个5是多少?2个5?3个5?……
(2)借助学生手的表象,填写表格。
(3)自主编写5的乘法口诀。
(4)记忆5的乘法口诀。
因为手是每个人都有的,便于操作,比书中的图更容易让学生感兴趣,而且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不仅自主探究出了五句乘法口诀,更有的学生提出了:六个五是多少?七个五是多少……教学目标只要求掌握五句口诀,但学生却可以根据素材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这难道不是新课标所期待的教学成果吗?这不是比他们空洞地看图编口诀更有意义吗?
所以教师要善于选取素材,不能盲目地更换素材,只有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素材的目的性,才能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三、善于变通,活用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数学活动经验也各异,所以,教科书的定位应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线索”,但它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教学学习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精心开发设计,加工处理,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促进有效学习。
【案例3】苏教版第四册中的“认识方向”一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怎样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非常重要。在选取教学素材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的平面图进行了修改:以我们淮安小学为中心的一张不完整的平面设计图引入教学,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课前调查学校的东、西、南、北各方向分别有哪些建筑物,再与平面图相结合,猜测出各建筑物在平面图中的位置。这样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有用。在新课授完后,我又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但同样是紧扣学生身边的素材:教室的各个方位、学生的课桌都成了最简便的活动素材,最重要的是这些素材都是身边比较容易寻找的。
新课程中明确指出:数学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我想教师要不仅仅关注素材的现实性与趣味性,还要关注素材的目的性、实效性和客观性,避免使数学素材的选用走入“滥用”和“误用”的误区。只有善于使用素材,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才能达到更完善的教学效果!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