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塑化剂究竟是什么?它有何危害?台湾大学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孙璐西告诉《北京科技报》,塑化剂是一种可以软化塑胶材料的物质,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添加在塑胶中可增加弹性,广泛用在工业上,比如塑料袋、玩具、橡胶管,手套、输液管、输血袋,以及汽车的塑料椅垫等等。但是,塑化剂不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即塑化剂不能用在食品里。
很不幸的是,30年前,日本香料一家公司,将其用于香料物质的乳化液中,因为塑化剂能起到比较好的乳化效果。但没过多久,这家公司就停止了使用。原因是他们发现,塑化剂是一种环境荷尔蒙,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1999年,台湾宣布将塑化剂列为第四级毒性物质,确认它有毒性,为不安全物质。然而,这次台湾出事的一些公司里,很可能有一些人是当时曾在日本香料公司工作过的人。他们看到了这一商机,才开始恶意添加。
塑化剂比三聚氰胺毒一百多倍
孙璐西说,塑化剂的毒性比“知名”的三聚氰胺大的多。从这两者的人群每天耐受摄入量(简称:TDI)就可以看出,三聚氰胺的TDI为2.5毫克/公斤,而塑化剂TDI仅为0.02~0.14毫克/公斤,是三聚氰胺的100多倍。
塑化剂作为一种环境荷尔蒙,它可以模拟体内的天然荷尔蒙,干扰荷尔蒙作用,进而影响身体内的最基本的生理调节机能。体内长期累积高剂量,可能会造成小孩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特征不明显。另外,环境荷尔蒙化学污染物还可以经由母乳传给下一代,这也就是说,塑化剂可能会影响生物体的生殖机能与发育等。
目前,台湾卫生部的数据分析,只要喝一瓶500CC受污染的瓶装饮料,就可能超过60公斤成人每日容许的摄取量,甚至超量1倍。动物实验发现,摄取大量DEHP会导致肝癌,国际国家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公告其为二B致癌物。
而对于影响男性的生殖能力,根据国外研究推论,成人每天喝浓度15ppm的问题饮料,即一天喝10公升(约29瓶)就会出现睪丸萎缩等症状。
1982年权威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塑化剂的致癌性进行了生物鉴定,其结论是:塑化剂是大鼠和小鼠的致癌物,能使啮齿类动物的肝脏致癌。尽管是否会使人致癌的说法到目前仍争论不休,但由于其存在潜在的致癌嫌疑,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美国环境保护总局根据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结果,已停止了6种新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工业的生产,塑化剂只限于在高水含量的食品包装中使用,肉类包装必须使用其他无毒增塑剂产品来替代;瑞士政府已决定在儿童玩具中禁止使用塑化剂:德国在与人体卫生、食品相关的所有塑料制品中禁止加入塑化剂;日本在医疗器械相关产品中禁止加入塑化剂,仅限于在工业塑料制品中应用。
孙璐西表示,不过,人们也不必非常恐慌。塑化剂12~24小时有一半及其代谢物会随尿液排出体外,而大部分的塑化剂及其代谢物在24~48小时内由尿液或粪便排出。如果不是持续大量食用,发现后,尽快中断,风险就会小很多。并且一般民众也不用担心或者特别去做检验。若是担心,可以让小孩多吃富含维他命的蔬果,白开水及汤汁等,都可以加速塑化剂的排出,其后,体内的荷尔蒙即可恢复正常,机体也可以恢复。
港民99%的血液样本中检验出塑化剂
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副教授黄港住曾在2010年8月至9月期间对300名香港市民的血液样本进行化验,并抽取了200名市民的血液样本,结果发现99%的血液样本中均检验出塑化剂。黄港住说,血液化验虽无法追查污染源头,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这类化学物料有可能一直存在于食物中”,而且它也易被人类接触及吸收。此外,由于塑化剂未纳入香港恒常食物监察计划内,市民通常是在不知情的条件下进食,直到台湾爆发风波以后,才让香港人恍然大悟。
随后,黄港住用白鼠作了进一步研究,发现曾经服用塑化剂的老鼠,所产下的后代主要以雌性为主,影响了其正常的排卵;即使产下了雄性老鼠,其生殖器也比正常的小2/3,精子数量也大大缩减,这表明“塑化剂”毒性属抗雄激素活性,能造成内分泌失调。
在黄港住看来,塑化剂风波就好像翻版的“三聚氰胺”,以往只会在幼童的玩具、指甲油或医疗仪器中发现含有微量塑化剂,“无人估到有人故意添加于食物中”。他呼吁市民小心选择食物,建议港府更新检测范围。
方便面、食用油、保鲜膜等成“重灾区”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告诉记者,在日常生活中,塑料凉鞋、塑料桌布、塑料玩具等物品,以及女性喜爱的香水、指甲油中都会含有塑化剂。只是这些物质不与食品接触。“与食品接触较多的PPC保鲜膜,是目前增塑剂用量比较大的产品。在透明度很高的保鲜膜中,塑化剂的含量高得吓人,可以达到45%左右。”它之所以有黏度,就“归功”于塑化剂。不仅如此,使用了塑化剂之后,保鲜膜中的材质分布也会更加均匀、使它变得更透明。
“对消费者来说,大家真正关心的是,迁移到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到底有多少,而不是包装物中含有多少。但这样的测试现在还做不了。”董金狮说。
董金狮告诉记者,迁移的量与包装的食品种类有关。装油性、酸性、碱性、含乙醇等不同的食品时,迁移出来的塑化剂的量也不同。一般来说,装油性食品时,迁移的量会比较大。因为油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它会把塑料中的一些小分子物质溶解出来。
此外,塑化剂的迁移量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迁移的量就越多。所以,董金狮建议,尽量不要在高温下使用保鲜膜。即使是可以在微波炉中使用的产品,也尽量不要长时间在微波炉的高温下加热。因为长时间加热会使一些小分子物质分解、释放出来,从而迁移到食品中。
“迁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往往有一些标准,但没有测试方法。现在,我们的标准跟不上、检测技术也跟不上,没有设备,测不了。”董金狮说。
事实上,保鲜膜中的塑化剂,仅仅只是“邻苯二甲酸酯”这一大类中的一种。
“塑化剂是一大类的物质,数量众多。在同一个商品中,也可能会有很多种塑化剂混合使用的情况。”董金狮说,这时,要对其中的塑化剂进行评估,就会变得复杂。一个产品中塑化剂的多少,是它所含的所有塑化剂的总和。不仅要测总量,还要检测每一种个体的含量。
2005年,董金狮就曾呼吁禁止使用保鲜膜中的一类塑化剂,引发了保鲜膜风波。当时,保鲜膜中使用的是己二酸二异辛酯(DEHA),随后,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关于“禁止生产或进口含有DEHA(己二酸二异辛酯)塑化剂的PVC食品保鲜膜”的公告。
之前,由于国内没有禁止,很多企业大量使用。当时,日本、韩国都不用这种物质了,但因为已经有了生产工艺,就挪在中国生产。
在这次台湾塑剂化风波之后,6月1日晚,卫生部在网站上发布公告,公布了第六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这17种物质都属于邻苯二甲酸酯类。
“内地不光要查台湾生产的饮品,也要查大陆生产的果汁饮料、运动饮料、冰淇淋、酸奶,特别是奶茶、珍珠奶茶是增塑剂使用的重灾区。”董金狮指出,“我知道,一些企业已经在‘偷偷摸摸’的自查了。他们把自己的产品送检,之后开始自己下架、召回。企业先自查,过一段时间政府再查的时候,问题就会少很多,如果现在马上查大陆产品,就会有问题。”
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历曙光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就分别采集了市场上不同品牌和不同出厂日期的塑料桶装大豆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以及市场上销售的散装豆油、某快餐店煎炸食物的固体起酥油、居民厨房抽油烟机收集的冷凝油等检测样品。
他们对这些样品进行测定后发现,几乎所有品牌的塑料桶装食用油中,都含有“邻苯二甲酸二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这两种塑化剂是塑料工业中经常使用的酞酸酯类塑化剂,而未使用塑料容器盛装的散装豆油和固体起酥油中,几乎不含塑化剂。由此推定,食用油中检出的塑化剂,主要来源于其塑料容器。
目前,我国千千万万家庭一日三餐吃的油,大部分是从市场上购买的塑料桶装食用油。然而目前国家标准中并没有将塑化剂列入食用油检验的理化指标中,而且也没有对塑化剂的含量作出规定和要求。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柳春红也曾发表名为《方便面和方便米线中酞酸酯的污染现状研究》的论文,就方便面和方便米粉中的DEHP含量严重超标进行过调查。
柳春红告诉记者,她多年来一直在关注富脂类食品的安全风险评估研究。2010年10月,她及其同事从广州市各大型超市随机采购不同品牌和口味的56份方便面和25份方便米粉食品作为样品。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检出率均超过一半。
柳春红解释说,这是方便面类食品塑料包装中最常用的两种塑化剂,添加了这两种塑化剂的塑料,一般不能用来包装富脂类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容易从塑料中溶出,污染食品。
关于方便类食品受塑化剂污染将带来多大的危害?柳春红在论文中援引英国农渔食品部规定的DBP、DEHP耐受量,如果一个体重6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食用两包方便面(每包含面饼90克和调味料酱包8克),DBP、DEHP暴露值就有可能超标。但是,记者在学术期刊网检索柳春红论文,发现该论文不知何故已经撤下。
很不幸的是,30年前,日本香料一家公司,将其用于香料物质的乳化液中,因为塑化剂能起到比较好的乳化效果。但没过多久,这家公司就停止了使用。原因是他们发现,塑化剂是一种环境荷尔蒙,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1999年,台湾宣布将塑化剂列为第四级毒性物质,确认它有毒性,为不安全物质。然而,这次台湾出事的一些公司里,很可能有一些人是当时曾在日本香料公司工作过的人。他们看到了这一商机,才开始恶意添加。
塑化剂比三聚氰胺毒一百多倍
孙璐西说,塑化剂的毒性比“知名”的三聚氰胺大的多。从这两者的人群每天耐受摄入量(简称:TDI)就可以看出,三聚氰胺的TDI为2.5毫克/公斤,而塑化剂TDI仅为0.02~0.14毫克/公斤,是三聚氰胺的100多倍。
塑化剂作为一种环境荷尔蒙,它可以模拟体内的天然荷尔蒙,干扰荷尔蒙作用,进而影响身体内的最基本的生理调节机能。体内长期累积高剂量,可能会造成小孩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特征不明显。另外,环境荷尔蒙化学污染物还可以经由母乳传给下一代,这也就是说,塑化剂可能会影响生物体的生殖机能与发育等。
目前,台湾卫生部的数据分析,只要喝一瓶500CC受污染的瓶装饮料,就可能超过60公斤成人每日容许的摄取量,甚至超量1倍。动物实验发现,摄取大量DEHP会导致肝癌,国际国家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公告其为二B致癌物。
而对于影响男性的生殖能力,根据国外研究推论,成人每天喝浓度15ppm的问题饮料,即一天喝10公升(约29瓶)就会出现睪丸萎缩等症状。
1982年权威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塑化剂的致癌性进行了生物鉴定,其结论是:塑化剂是大鼠和小鼠的致癌物,能使啮齿类动物的肝脏致癌。尽管是否会使人致癌的说法到目前仍争论不休,但由于其存在潜在的致癌嫌疑,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美国环境保护总局根据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结果,已停止了6种新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工业的生产,塑化剂只限于在高水含量的食品包装中使用,肉类包装必须使用其他无毒增塑剂产品来替代;瑞士政府已决定在儿童玩具中禁止使用塑化剂:德国在与人体卫生、食品相关的所有塑料制品中禁止加入塑化剂;日本在医疗器械相关产品中禁止加入塑化剂,仅限于在工业塑料制品中应用。
孙璐西表示,不过,人们也不必非常恐慌。塑化剂12~24小时有一半及其代谢物会随尿液排出体外,而大部分的塑化剂及其代谢物在24~48小时内由尿液或粪便排出。如果不是持续大量食用,发现后,尽快中断,风险就会小很多。并且一般民众也不用担心或者特别去做检验。若是担心,可以让小孩多吃富含维他命的蔬果,白开水及汤汁等,都可以加速塑化剂的排出,其后,体内的荷尔蒙即可恢复正常,机体也可以恢复。
港民99%的血液样本中检验出塑化剂
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副教授黄港住曾在2010年8月至9月期间对300名香港市民的血液样本进行化验,并抽取了200名市民的血液样本,结果发现99%的血液样本中均检验出塑化剂。黄港住说,血液化验虽无法追查污染源头,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这类化学物料有可能一直存在于食物中”,而且它也易被人类接触及吸收。此外,由于塑化剂未纳入香港恒常食物监察计划内,市民通常是在不知情的条件下进食,直到台湾爆发风波以后,才让香港人恍然大悟。
随后,黄港住用白鼠作了进一步研究,发现曾经服用塑化剂的老鼠,所产下的后代主要以雌性为主,影响了其正常的排卵;即使产下了雄性老鼠,其生殖器也比正常的小2/3,精子数量也大大缩减,这表明“塑化剂”毒性属抗雄激素活性,能造成内分泌失调。
在黄港住看来,塑化剂风波就好像翻版的“三聚氰胺”,以往只会在幼童的玩具、指甲油或医疗仪器中发现含有微量塑化剂,“无人估到有人故意添加于食物中”。他呼吁市民小心选择食物,建议港府更新检测范围。
方便面、食用油、保鲜膜等成“重灾区”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告诉记者,在日常生活中,塑料凉鞋、塑料桌布、塑料玩具等物品,以及女性喜爱的香水、指甲油中都会含有塑化剂。只是这些物质不与食品接触。“与食品接触较多的PPC保鲜膜,是目前增塑剂用量比较大的产品。在透明度很高的保鲜膜中,塑化剂的含量高得吓人,可以达到45%左右。”它之所以有黏度,就“归功”于塑化剂。不仅如此,使用了塑化剂之后,保鲜膜中的材质分布也会更加均匀、使它变得更透明。
“对消费者来说,大家真正关心的是,迁移到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到底有多少,而不是包装物中含有多少。但这样的测试现在还做不了。”董金狮说。
董金狮告诉记者,迁移的量与包装的食品种类有关。装油性、酸性、碱性、含乙醇等不同的食品时,迁移出来的塑化剂的量也不同。一般来说,装油性食品时,迁移的量会比较大。因为油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它会把塑料中的一些小分子物质溶解出来。
此外,塑化剂的迁移量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迁移的量就越多。所以,董金狮建议,尽量不要在高温下使用保鲜膜。即使是可以在微波炉中使用的产品,也尽量不要长时间在微波炉的高温下加热。因为长时间加热会使一些小分子物质分解、释放出来,从而迁移到食品中。
“迁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往往有一些标准,但没有测试方法。现在,我们的标准跟不上、检测技术也跟不上,没有设备,测不了。”董金狮说。
事实上,保鲜膜中的塑化剂,仅仅只是“邻苯二甲酸酯”这一大类中的一种。
“塑化剂是一大类的物质,数量众多。在同一个商品中,也可能会有很多种塑化剂混合使用的情况。”董金狮说,这时,要对其中的塑化剂进行评估,就会变得复杂。一个产品中塑化剂的多少,是它所含的所有塑化剂的总和。不仅要测总量,还要检测每一种个体的含量。
2005年,董金狮就曾呼吁禁止使用保鲜膜中的一类塑化剂,引发了保鲜膜风波。当时,保鲜膜中使用的是己二酸二异辛酯(DEHA),随后,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关于“禁止生产或进口含有DEHA(己二酸二异辛酯)塑化剂的PVC食品保鲜膜”的公告。
之前,由于国内没有禁止,很多企业大量使用。当时,日本、韩国都不用这种物质了,但因为已经有了生产工艺,就挪在中国生产。
在这次台湾塑剂化风波之后,6月1日晚,卫生部在网站上发布公告,公布了第六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这17种物质都属于邻苯二甲酸酯类。
“内地不光要查台湾生产的饮品,也要查大陆生产的果汁饮料、运动饮料、冰淇淋、酸奶,特别是奶茶、珍珠奶茶是增塑剂使用的重灾区。”董金狮指出,“我知道,一些企业已经在‘偷偷摸摸’的自查了。他们把自己的产品送检,之后开始自己下架、召回。企业先自查,过一段时间政府再查的时候,问题就会少很多,如果现在马上查大陆产品,就会有问题。”
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历曙光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就分别采集了市场上不同品牌和不同出厂日期的塑料桶装大豆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以及市场上销售的散装豆油、某快餐店煎炸食物的固体起酥油、居民厨房抽油烟机收集的冷凝油等检测样品。
他们对这些样品进行测定后发现,几乎所有品牌的塑料桶装食用油中,都含有“邻苯二甲酸二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这两种塑化剂是塑料工业中经常使用的酞酸酯类塑化剂,而未使用塑料容器盛装的散装豆油和固体起酥油中,几乎不含塑化剂。由此推定,食用油中检出的塑化剂,主要来源于其塑料容器。
目前,我国千千万万家庭一日三餐吃的油,大部分是从市场上购买的塑料桶装食用油。然而目前国家标准中并没有将塑化剂列入食用油检验的理化指标中,而且也没有对塑化剂的含量作出规定和要求。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柳春红也曾发表名为《方便面和方便米线中酞酸酯的污染现状研究》的论文,就方便面和方便米粉中的DEHP含量严重超标进行过调查。
柳春红告诉记者,她多年来一直在关注富脂类食品的安全风险评估研究。2010年10月,她及其同事从广州市各大型超市随机采购不同品牌和口味的56份方便面和25份方便米粉食品作为样品。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检出率均超过一半。
柳春红解释说,这是方便面类食品塑料包装中最常用的两种塑化剂,添加了这两种塑化剂的塑料,一般不能用来包装富脂类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容易从塑料中溶出,污染食品。
关于方便类食品受塑化剂污染将带来多大的危害?柳春红在论文中援引英国农渔食品部规定的DBP、DEHP耐受量,如果一个体重6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食用两包方便面(每包含面饼90克和调味料酱包8克),DBP、DEHP暴露值就有可能超标。但是,记者在学术期刊网检索柳春红论文,发现该论文不知何故已经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