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aeeett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把数学看成是思维的体操。而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最佳时节”。当前,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新的课程改革,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与兴趣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而学习积极性又是学习动机伴随着学习兴趣形成的。因此,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景,即设立学习中的障碍、设置悬念、激起学习中的疑问等,有利于学生开展联想、猜想或作出一些假设等思维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平方时,我是以故事的形式引入的:从前,有一个国王为了奖励发明国际象棋游戏的人,承诺要满足这个人的一个要求。这个人提出,只要在这个棋盘里的64个格子中,依次放上2颗、4颗、8颗、16颗,……即后一个格子里的数量是前一格子数量的2倍的粮食就可以了。国王高兴的答应了,但随后国王后悔得不得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种从学生感兴趣的、好奇的问题去创设问题情景,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期待与渴望,使学生的思维由潜隐状态逐步转变为活跃状态,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当然,创设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特别对七年级的新生来说更应是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碰撞、产生同化和协作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用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去解释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此时,教师若把教学内容能动地进行加工提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创设学生“最近发展区”, 设置一些学生“跳一跳”就能解决的问题,就能起到诱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反之,则可能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还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
  另外,在创设问题情景时,老师提出问题后要适当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滞后于老师的思维活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必须有一个理解、领悟、思考的过程。虽然这段时间里,课堂往往会处于“冷场”,但学生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让学生自己把问题内化,驱使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参与,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积极参与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
  大家都知道;新课程要求学生不再是单一接受某一数学结论的容器,而是积极参与导出结论的参与者,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是由数学特点决定的。通过学生动脑、动手,把未知变为已知,并在这个转变中提高思维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它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别人是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点拨作用也同样重要。老师的点拨,揭示了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规律的总结过程;摆脱了教师讲一句学生想一句的被动状态,引导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轨道,保证思维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完整性。
  三、反思教学过程,升华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升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里,教师的反思不容置疑。教师独具个性的思考方式和切中要害的反思,应该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和各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对所教知识进行梳理、重构,并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思考问题的多元开放的思维习惯。只有教师的反思到位,才会引导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从较简单的数学思维结构逐步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体验思维迸发的火花所带来的愉悦情感,升华学生的数学思维。
  另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初中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也会不时出来“捣乱”,这同样需要学生反思和矫正。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同样需要教师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及思维品质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遇到问题勤动脑,善思考、会分析、多总结。 同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等,也是升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根据初中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师启发、引导、点拨、解疑的指导下,使学生变学为思,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的思维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其他文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落实新课标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对他们的现在和将来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一、“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所以,最主要的还是从思想上有多种解题方法的准备和思路。融洽的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创新能力。  第二、要培养学
期刊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传统的数学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淡薄了知识的来源与应用,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对数学不感兴趣,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以实现“人人学有价
期刊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热点,让多媒体的最佳效果完全深入课堂,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益,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是一门集数、形于一身的抽象的自然学科,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和使用数学课件可以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几何图形的变换过程直观地显示在学生眼前,为学生提供操作示范。在此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针,坚持教学的素质教育进入课堂,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考试讲评等环节上狠下工夫,才能使数学功底较差的学生好教学,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要明确认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种领导过程  领导是对组织内群体或个人施行影响的活动过程;领导人是群体活动和群体信念最有影响的人。教师都是由学校指派来管教学生的当然领导,每天面对他的被领导者——学生,要不断地
期刊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有严密系统性的科学。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统一”的教学进度和“同标准”的教学评价,无视学生个性差异,使得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随处可见。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次教学法,分层次教学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因材施教,即针对学生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来进行分层次辅导,以达到每个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有较大进步的目的。
期刊
根据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心理分析可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应包括以下内容:  (1)对问题进行分析、收集与组织解题信息的能力;  (2)排除问题的背景干扰,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3)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解题思想方法的能力;  (4)将数学运算、推理、作图等技巧运用于解题过程的能力;  (5)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6)强烈、执著的探索意识。  由此可见,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个综合能力,人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全面注重和发挥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有机协调,水乳交融,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从而使数学教学成为令学生真正向往的积极愉快的活动。现结合笔者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四条基本原则的应用。  1.激发性原则的应用  利用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作用于学生心境来唤起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相应情感。  ⑴创设问题情境
期刊
新一轮课改如一股无法阻挡的洪流,部分教师纷纷抛弃传统,积极向新课标迈进,于是乎教学方法大变身,作文教学更是花样翻新;但也有部分教师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徘徊,他们面对不爱写作的学生常因“无新子法”而苦恼。其实在作文教学中传统方法未必一无是处,如果和新法子结合使用,效果也不错。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作文中的几点体会。  一、作文训练:有时可让学生按要求作文,有时可让学生自由练笔  按要求作文这个传统做法是必需
期刊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依赖心理;急躁心理;定势心理;偏重结论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也有幸加入了这一批课改实验之路,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通过尝试,我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