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细胞或细菌刺激鼠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iori1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几株肿瘤细胞传代细胞系和临床上常见的细菌刺激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结果发现悬浮培养的传代细胞系能刺激巨噬细胞产生较高水平的TNF,而正常的鼠脾细胞,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及贴壁的传代细胞系均不具此能力;多数细菌都能刺激巨噬细胞产生较高水平的TNF,但各菌刺激的能力差别很大,且此能力与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特性无关。细胞诱生TNF的能力与刺激细胞的死活有关。灭活细胞的诱生能力较活细胞明显减低。比较LPS,福氏痢疾杆菌的P815细胞诱生TNF的动力学,可见痢疾杆菌诱生的TNF产量最高,维持时间最长,峰值在24~48小时;P815细胞和LPS诱生的TNF产量相似,但P815诱生TNF的峰值在4~6小时而LPS诱生的峰值在12~24小时。用抗TNFa单抗能中和大部分所诱生的TNF活生,提示所产生的TNF主要为TNFα。本研究对进一步阐明机体的免疫及病理损伤机制有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我们用Western Blot Analysis和Northern Blot Analysis定量观察了提纯的C1q、新鲜小鼠血清及灭活小鼠血清等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1q分泌和细胞内C1q 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同源的小鼠C1q对小鼠巨噬细胞C1q的合成与分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异源的人C1q对小鼠巨噬细胞C1q的合成与分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从实验结果推测血清中游离C1q很可能是C1q合成与
期刊
人低分子量B细胞生长因子(LMW—BCGF)和B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结合而诱导活化B细胞增殖。本文报道使用125Ⅰ标记的LMW—BCGF(125Ⅰ—BCGF)初步研究了对LMW—BCGF特异反应的人活化B细胞株3D5细胞上相应的受体。125Ⅰ—BCGF特异地和3D5细胞结合,结合的125 I—BCGF在30分钟内达到饱和。Scatchard分析显示3D5细胞上有高亲和力(Kd=2.77×10-12mo
本文探讨了鼠μ链转基因小鼠H4的B细胞中抗体基因的表达。用特异转入的免疫球蛋白μ链V区和内源C区的PCR引物扩增经LPS+IL—4刺激的H4小鼠B细胞的mRNA,可得到一DNA片断;经克隆和序列分析证明该片断为J—C拼接正确的免疫球蛋白基因片断。其V区来自转基因,而C区为内源性γ1、γ2b、或γ3。讨论了这种嵌合抗体mRNA产生的机理。
选用了9种不同作用机理的理化和生物因子加入到HBV DNA短期和稳定转染的细胞培养液中,发现2%DM-SO、5—氮胞苷、维生素甲酸和钙离子载体等促进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生长的因子均使产生病毒感染细胞分泌病毒抗原(HBcAg/HBeAg)和复制(染色体外HBV DNA)的量增加。相反,抗病毒药物——Acyclovir抑制病毒复制。不同浓度的内毒素对病毒复制和分泌抗原的作用不同,表明内毒素对细胞具有双向
期刊
比较实验证明乙脑减毒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的免疫机制有所不同。在疫苗免疫后的1,3,6个月的不同时间内,小鼠血清中和抗体皆在∠1:5之间,但对攻击的保护力明显不同。活苗组存活率为87.5%~100%,灭活苗组为33%~60%;被动转输免疫脾细胞和免疫血清,活苗组小鼠的保护力为50%、80%;灭活苗为10%~33%。小鼠经环磷酰胺处理后进行免疫,攻击后存活率也明显不同,活苗组为56%~80%,灭活苗组为1
本文报道用PCR技术从我国地方株性病沙眼衣原体F型中大量扩增其主要外膜蛋白基因,并将其克隆进入载体pUC18中,经巢式PCR(Nested PCR)予以证实。为制备探针及敏感简易诊断制剂创造了必要条件。
本文报道以保护性McAbs为探针,应用全菌ELISA方法,FCM方法和免疫印迹技术,分析了本室构建的宋内—福氏2a双价痢疾工程菌苗株FSM—2117和FS—18双价保护性抗原的表达,表明FSM—2117和FS—18的F2a菌保护性O抗原均高效表达,而在宋内氏菌的保护性O抗原的表达上FSM—2117明显好于FS—18。从免疫印迹能看出双价痢疾工程菌苗株表达宋内氏O抗原有所差异,提示McAb有可能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