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天莲叶无穷碧

来源 :课堂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g139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每一个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他自身的社会生活过程之中,必须让他们切实地经历过情感碰撞、心灵感化的过程,充分重视情感机制的作用,广泛、深入地挖掘具有现实性的、感人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辅佐料”,并以此导行,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加工、编排,精心调配“活力情感型品德教学餐”,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充实、学得愉快,最大能量地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深化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焕发良好的品德光彩。
  【关 键 词】 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辅佐料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育家孙双金说过:“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直张。这是课堂充满生命力的具体体现。”品德与社会课集品德培养和社会生活了解于一体,具有情感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每一个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他自身的社会生活过程之中,必须让他们切实地经历过情感碰撞、心灵感化的过程,充分重视情感机制的作用,广泛、深入地挖掘具有现实性的、感人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辅佐料”,并以此导行,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加工、编排,精心调配“活力情感型品德教学餐”, 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充实、学得愉快,最大能量地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深化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焕发良好的品德光彩。
  
   一、于拓展中感知灵性社会素材——“辅佐料”的广泛性
  实践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有时只是感知性的材料,很多教学环节如果依照教本照搬,是不可能实现的。学生也会学得空洞,毫无乐趣。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学文明理教学,应该建立在一定数量的具体形象的素材基础之上,经过分析而感知出来,找寻文本教材与之相关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这就是“辅佐料”的广度。儿童的生活虽然是多姿多彩的,但有时也会因年龄幼小而体现出一定的认知局限性,我们的品德教学不要局限于教材中遥远、孤立的人物、事件和现象,应该事先研究新课,充分准备好能对课堂教学起到实际功效的“辅佐料”,由身边到身外,引领学生来感知一些富有灵性的社会生活素材,并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明理”教育,让学生学得充实而富有意义,这样我们的社会认识和品德情感的教学才会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话说社区》时,很多老师都认为这个单元内容很空洞,许多教学环节难以操作,师生都觉得无味。我了解情况之后,也认真钻研了这一单元,觉得可以把呈现给我们的文本内容进行重组调整,添加一些离学生生活很近的社区实际情况的素材,让这些“辅佐料”来拓展、充实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加形象地了解社区的面貌,我在事先让居住在几个典型小区里的学生拍了些小区风貌的照片,在课堂中展现出来,让学生觉得社区是那么熟悉,风景是那么优美;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真正了解社区的作用,我也特意带领几个学生走访了社区的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了社区办公室、老年活动室、社区小医院、保安室等开展的情况,特别是一些社区里的公共设施的作用,让学生觉得很亲切,主动性和参与性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充分展现出了一个富有活力的品德课堂。又如在教学《我是中国人》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形象地感知中国的地域辽阔,我事先准备好中国地图,并准备了一些数据材料告知学生:我国的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上排第三位。我国的边境线长38000多公里,如果你步行每天走50里,要走上四年多才能绕我国边境线一周,就是坐火车,昼夜不停行驶,也要用将近一年的时间。不论从我国的东部到西部,还是从我国的南方到北方都相隔万里,当我国的北方还是冰雪寒冷的冬季时,我国的南方早已春暖花开。经过这样的解释,孩子们都恍然大悟,真正感知到我们中国的广大。在教学《56个民族是一家》一课时,我也搜集了一些各民族的文化和传说故事,孩子们十分喜欢,在见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同时,也感受了一些民风民情,有利于礼仪规范的内化。
  
   二、于现实中搜集直面人生素材——“辅佐料”的时代性
  在实际教学中,孩子们往往比较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尤其是一些真实感人的事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善用人本策略,及时捕捉影响面广、有教育价值的时代性素材,结合教材,切合学生实际,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故事情节来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让学生爱学、乐学,真正达到道德品质的内化,这就是“辅佐料”的时代性。教师在发掘这些具有时代性的故事素材时,要有一种机灵聪慧的教育机智,力求发掘那些对孩子认识社会、人生发展思考真正有用的材料,发掘能够有效帮助孩子们对生命价值的正确理解的材料,发掘那些能够让孩子感悟和体验富有意义的人生价值的材料,于现实生活中有机选取为教学所用的直面人生素材,令其成为一块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品德课堂上的有效“磁石”。
  如教学《可爱的社区人》一课,我事先让学生们去社区工作人员那里调查近年来帮助本社区内特困户的感人事迹,然后带到课堂上来交流。其中一位孤寡老人凄凉的晚年生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关注。他老伴十年前因车祸去世了,唯一的儿子也在二十多岁时因患疾病而永远地离开了他们。现在的他年岁已高,孤苦伶仃,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幸亏小区内的工作人员和邻居们心肠都很好,定期帮他打扫卫生,递送新鲜小菜,他才能健康地活着。通过这样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孩子们明白了帮助别人应该从自己做起,我们都应为创建一个和谐、温馨的社区环境出一份力。这样的教学极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体验,从小能够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又如教学《父母的疼爱》这一课时,我结合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大地震中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尤其是孩子在地震中遇难,父母亲苦苦寻找的悲惨情境,并配以忧伤的背景音乐,学生们听着听着,许多人都已是哽咽抽泣了。眼见教育时机已经成熟,我关掉音乐,将孩子们从忧伤中牵引出来,让他们回到现实中:谈谈他们的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怎么样的。学生有感而发,有的从生活琐事中来感受,有的从自己感冒生病中来体会,交流的事件情真意切。在品德课堂上合理利用好现实故事本身所引发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动,促进情感认识的内化。
  
   三、于情境中孕育丰富情感素材——“辅佐料”的情感性
  情境的创设在儿童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完成和持续发展的一个有利场所。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贴近生活,走近社会,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别人的生活中去体验和感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注意创设情境,利用文本教材和实际学习生活中蕴含的丰富题材,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使之进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走近社会,感受生活,陶冶情操,这就是“辅佐料“的情感性。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道德情感的激发,都离不开一个情境的创设。小孩子特别容易在情境之中产生美好的情感,教师要善于利用能够沟通学生心灵和交往的素材,于情境之中来提升我们的育人功能,让这些富有情感的“辅佐料”成为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巨大的推动力。
  如教学《学会友好相处》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好一棵郁郁葱葱的友谊树,让孩子们交流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那些美好的事情。正当大家沉浸在浓浓的友情之中时,我话锋一转,边说边往友谊树上贴上已剪好的“黄叶”和“枯枝”,“可是有一天,因为一件意外的事情,这棵茂盛的友谊树枯萎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疑惑顿起,议论纷纷。随即,我就让事先排练准备过的三个同学上台来表演了一个由“好朋友——误解——和好”的故事情境。当表演到两个好朋友因误解而导致友谊破裂时,我让同学们讨论“他们友谊破裂的原因是什么”,把答案写在“黄叶”和“烂苹果”纸上面,并张贴上去;当小组讨论好拯救他们之间美好的友情方案后,我又让他们把解决办法写在“绿叶”和“红苹果”纸上面,也张贴上去,拯救了这棵友谊之树。整个教学过程在童趣味实足的游戏情境中展开积极讨论并活动实施之中,学生学得开心,感受深刻,于自然而然之中,巧妙、有效地落实了情感体验教育。这样的课堂富有活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和品德培养的特点,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于思维中启迪美好形象素材——“辅佐料”的深化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思想体现在鲜明形象时,儿童才能理解它。”有时,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难以引起学生深刻的感受和强烈的共鸣性。教师在备课时,要事先考虑到这一点,精心准备好一些令人深思的素材,让学生了解真实的情况,在现状之中思考,在思考之中明理,这就是“辅佐料”的深化性。在进行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效利用教材,不是为使用教材而使用教材,而是以教材为载体,把教材充实化,作为引导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素材,引领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产生体验,达到情理交融,从而启迪健康美好的心灵。
  
   五、于辨析中引导道德评价素材——“辅佐料”的评价性
  有人说:“生活水平的舞台上是没有观众席的。”但我认为:“学生品德社会的舞台上是需要观众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公正无私的法官和热情积极的欣赏者。教师要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所呈现的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道德观点,对其中人物言行的是非、善恶进行判断、分析。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分清是非,深入明理,还能与自己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从而产生正确的道德评价,这就是“辅佐料”的评价性。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因为他们毕竟年龄还小,阅历还浅,对好的表现与不良的表现的界限还很模糊。教师可运用一些辨析题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如在教学《我懂事了》一课时,我列举了不同孩子在家的不同表现:一个女孩子一回家先跟家中的长辈打招呼,然后洗手吃点水果,就开始做家庭作业了,大概做了半小时,完成了所有的作业之后,就跳了会绳子,然后帮着妈妈做做家务,扫扫地,擦擦桌子,等待吃晚饭;一个男孩一回家就把书包往地上一扔,东寻西找要吃零食,然后就顺手打开电视机,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做了很长时间还没有做好作业;还有一个男孩放学并未直接回家,先在小区里玩了半小时,然后再慢腾腾地回家,又忙着看电视,一直等到妈妈回来才开始做作业,做到吃晚饭了还没做好。你认为哪个孩子懂事?为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判断,说明原因。经过引导讨论,学生对于懂事的行为给予了肯定、赞赏,并从内心接受了它;对于错误的言行,加以否定、舍弃。辨析明理是品德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辨析,让学生提高了分辨是非的能力,这个过程就是自醒自悟、自我教育、促进道德内化的过程,很有必要。
   六、于活动中培养价值取向素材——材料的实践性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品德与社会课要实践活动化,势在必行。教师在具体教学时要多搜集一些教学素材的实践性,要让学生能够参与活动,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开展道德评价,营造思维的空间,开辟自主的天地,拓宽学习的场所,从而产生爱憎分明的情感,提高道德认识,这就是“辅佐料”的实践性。我们在教学时可结合课程资源,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真实的道德环境里产生美好的道德情感。
  如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对他人漠不关心的,缺少一种姐妹之情、手足之情。在教学完《学会友好相处》一课后,我结合节日,组织开展了一次班级联欢活动,要求每一个孩子带三样食品参加活动,同时告诉孩子不要只顾拣好的吃,而要考虑到别人,在挑选食品过程中,要懂得同学之间的谦让精神。通过教育引导,联欢会开得很不错。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关心、互相谦让,温暖的友谊填充着整个教室的空间,也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大家感到非常愉快。活动结束后,我还组织孩子们展开回想讨论:“为什么这次联欢会搞得这么成功?”让他们深深地认识到:关心别人,就是温暖自己;懂得谦让,学会友善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人和人之间,只有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才能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形成对好人好事的赞扬,向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批评、指责,可以引起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这是一种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活动,必定会感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实践证明:教师精心备课,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各种“辅佐料”,为品德课堂教学添加一些“味精”, 便能真正打造了一个活力情感型品德课堂大餐。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老师要千方百计地让情感成为学生道德生命的灵魂,真正做到以情感人,借情导行。在真实有效的“辅佐料”的催化下,学生才会在学习、生活及社会中形成优良的习性,焕发良好的品德光彩。
  
  【参考文献】
  [1] 马秋平. 教育论文汇编[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1.
  [2] 胡厚福. 德育学原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58.
  [3] 高峡,赵亚夫.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J]. 中国教育学刊,2003(4).
其他文献
【威远县严陵镇河东街小学校,四川 内江 642450】  小学生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有成长的快乐和烦恼,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有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有对大自然的体验和感悟,有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扑面而来的鲜活的生活正是小学生成长的一个个阶梯,一个热爱生活、用心生活的学生完全能够从中汲取到足够的养料来浇灌出鲜艳的作文之花。  一、先学做人,再学作文  好的文章都应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而这种积极
【摘 要】 演讲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也是展现小学生风采的重要窗口,需要我们认真领悟,不断提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演讲指导  演讲是小学阶段同学们遇到的比较多的课外活动,做好演讲,除了写好一篇精彩的演讲稿外,还需要哪些演讲技巧呢?  一、抓住开始30秒  演讲开始后的30秒,对演讲者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可以用拉近听众的方式,增强人气。如果我们能够在演讲开始的时候用接近与听众距离的方
【摘 要】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这是教育认知名言,可见体验是多么重要,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
【摘 要】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笔者尝试着为自己的专业成长做平常而实在的努力。具体行动为:好读书,读好书;每日练,常有进;轻主观,广“纳谏”;多媒体,巧运用。  【关键词】 临渊羡鱼;退而结网;行动  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十多来年,笔者常常惊叹,常常羡慕:“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有这样的思想、内涵和境界,这样的本事驾驭我的课堂,带给孩子一种精神的享受啊!”然而,培训之余,聆听之后,自己总回归于平常,十多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在逐步走进课堂,为历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它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能实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把教材知识由静变动、变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课改脚步的加快,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
【摘 要】 通过阳光体育活动的长期坚持开展,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校园充满激情与活力,健康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学校办学特色明显,以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引导和鼓舞师生努力奋进!  【关 键 词】 大课间活动;体育;校园文化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体育大课间计划,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户外体育锻炼时间,对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
我们学习英语最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国家教育部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小学生怕丢脸,跨不出“开口”这第一步。词汇量不足,日常交际用语不熟悉,听不懂就更不会说,没有正确的学习策略与恰当的学习方法,也会影响说的能力的提高。因此,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是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下面就谈谈本
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意见》指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落实义务教育法的重要任务,是推进职称制度分类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将围绕健全制度体系,拓展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一类范围很大、应用极广的物质。它包括天然及合成的两类,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天然橡胶、木质素等,都是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树脂都是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它们在人类生活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是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反应,聚合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及聚合物单体结构简式的推断是有机化学的重难点,本文将对中学有机化学中哪些有
让主动摘下“官帽”的中小学校长更职业  在日前举行的安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安徽省教育厅长程艺表示,安徽将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前期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给股级、科级的校长不如让校长往教育家的职业化方向发展。”程艺说,许多校长也并不愿意做行政化的校长,更愿意做职业校长,校长职级制改革就是鼓励更多教育家校长的产生。  河南省公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