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似看山不喜平”、“凤头、猪肚、豹尾”,这些写文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强调了文章应曲径通幽、回环往复,这样才能引人入胜。文章写得有波澜,行文起伏变化,才能打破平淡,让文章尺水兴波,增强叙述的生动性,从而吸引读者。那么写作文时应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
“蓄势陡转”就是一个比较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蓄势陡转”,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的波澜。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记叙文写作。
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就是“蓄势陡转”法。文章开头通过打电报、拟电文表现出范爱农简直像是一个不通人情、胆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对这样的人,作者甚至写道:“这范爱农……很可恶……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便是“蓄势”。然而下文写出通过多次交往,才得知范爱农不是那样的人,他和鲁迅一样对反动派残酷杀害革命者充满愤恨。这是“陡转”。通过这“一蓄一陡”,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契诃夫在《我这样写小说》中写道:“我以为运用突转法最重要的并不是外部事件的突转,而是人物内心世界的转化(包括向相反方向突然转化)。如果只有外部事件的突转,哪怕是反复的突转,也只能吸引读者于一时,而不能有长久的艺术魅力。对一个在艺术上追求创造的作家来说,人物内心情感的突转,才是更重要的,一旦抓住这种转化,外部条件的突转就显得不重要了。”
可见,“蓄势陡转”法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技法。我们运用这个技法,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笔锋陡转法。写作时,可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发展下去,层层递进,直到情节高潮时笔锋突转,来一个180 度的大转弯,文章顿起波澜,把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当路瓦栽夫人为偿还女友的项链而历尽一生艰辛时,女友竟然爆料出借给她的项链是假的。这不仅使主人公大吃一惊,读者也感到意外,这突转的一笔,既增加了情节的波澜,又引人深入地思考。
二是内心情感陡转法。所谓内心情感蓄势,指的是使人物的情感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它包含两部分:“情感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即先形成一种情感的思维定势,然后逆转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从而造成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比如获奖作文《唠叨》,它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对父亲的“唠叨”从厌恶不满到怀念感激的转变。文章前半部分为情感蓄势,写“我”在家时对父亲的唠叨“不屑一顾”,甚至故意作对;离家时为可以摆脱父亲的唠叨而庆幸;父亲到学校探望时,“我”对他的唠叨更是怒目相向。在这一层又一层的蓄势中,“我”对唠叨的厌恶之情已被推上了顶峰。然后,作者情感一转,如开闸放水,极力描写“我”不仅盼父亲,更盼父亲的唠叨,当父亲再也没有往日的唠叨时,“我”还想多听听他的唠叨。“我”终于感悟到父亲的唠叨其实是“深情的倾诉”与“爱心的凝聚”。在浓墨重彩蓄势的基础上,陡然逆转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艺术魅力,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三是情节陡转法。这种方法就是故事情节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突然的变化和转折。请看这一民间传说:有位老太太过寿,子孙们请来风流才子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老少及亲戚朋友争着来欣赏。 唐伯虎挥笔写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满座皆惊;写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众人由吃惊转为喝彩;写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大家又由喝彩转为愤怒;写完最后一句“偷得仙桃祝寿辰”,人人拍案叫绝。唐伯虎的这首诗就运用了“情节陡转”法。
“蓄势陡转”就是一个比较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蓄势陡转”,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的波澜。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记叙文写作。
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就是“蓄势陡转”法。文章开头通过打电报、拟电文表现出范爱农简直像是一个不通人情、胆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对这样的人,作者甚至写道:“这范爱农……很可恶……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便是“蓄势”。然而下文写出通过多次交往,才得知范爱农不是那样的人,他和鲁迅一样对反动派残酷杀害革命者充满愤恨。这是“陡转”。通过这“一蓄一陡”,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契诃夫在《我这样写小说》中写道:“我以为运用突转法最重要的并不是外部事件的突转,而是人物内心世界的转化(包括向相反方向突然转化)。如果只有外部事件的突转,哪怕是反复的突转,也只能吸引读者于一时,而不能有长久的艺术魅力。对一个在艺术上追求创造的作家来说,人物内心情感的突转,才是更重要的,一旦抓住这种转化,外部条件的突转就显得不重要了。”
可见,“蓄势陡转”法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技法。我们运用这个技法,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笔锋陡转法。写作时,可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发展下去,层层递进,直到情节高潮时笔锋突转,来一个180 度的大转弯,文章顿起波澜,把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当路瓦栽夫人为偿还女友的项链而历尽一生艰辛时,女友竟然爆料出借给她的项链是假的。这不仅使主人公大吃一惊,读者也感到意外,这突转的一笔,既增加了情节的波澜,又引人深入地思考。
二是内心情感陡转法。所谓内心情感蓄势,指的是使人物的情感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它包含两部分:“情感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即先形成一种情感的思维定势,然后逆转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从而造成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比如获奖作文《唠叨》,它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对父亲的“唠叨”从厌恶不满到怀念感激的转变。文章前半部分为情感蓄势,写“我”在家时对父亲的唠叨“不屑一顾”,甚至故意作对;离家时为可以摆脱父亲的唠叨而庆幸;父亲到学校探望时,“我”对他的唠叨更是怒目相向。在这一层又一层的蓄势中,“我”对唠叨的厌恶之情已被推上了顶峰。然后,作者情感一转,如开闸放水,极力描写“我”不仅盼父亲,更盼父亲的唠叨,当父亲再也没有往日的唠叨时,“我”还想多听听他的唠叨。“我”终于感悟到父亲的唠叨其实是“深情的倾诉”与“爱心的凝聚”。在浓墨重彩蓄势的基础上,陡然逆转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艺术魅力,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三是情节陡转法。这种方法就是故事情节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突然的变化和转折。请看这一民间传说:有位老太太过寿,子孙们请来风流才子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老少及亲戚朋友争着来欣赏。 唐伯虎挥笔写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满座皆惊;写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众人由吃惊转为喝彩;写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大家又由喝彩转为愤怒;写完最后一句“偷得仙桃祝寿辰”,人人拍案叫绝。唐伯虎的这首诗就运用了“情节陡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