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崛起第15课辛亥革命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bridg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百年中国,沧桑巨变。在已过去的20世纪,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振兴,前赴后继,艰难跋涉,英勇奋斗,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可歌可颂的篇章。中国历史发生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辛亥革命就是其中之一,其地位不言而喻。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有“辛亥革命”的感性认识和常识积累,思维状态比较活跃,兴趣度较大,求知欲较强。但理性认识水平相对有限,把辛亥革命放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大背景下思考的能力较弱,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生活等角度综合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意识不足。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临时约法》和辛亥革命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投影:
  1908年,被软禁了十年的光绪帝和掌握了大权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先后死去。不满三岁的溥仪被慈禧指定为皇位继承人。
  相隔仅一天,登基大典时,受不住烦琐仪式折腾的小皇帝不停地哭闹:“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溥仪生父载沣急得满头大汗,而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仍然没完没了,载沣只好哄着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朝臣们听了,窃窃私语道: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哪知三年后,清王朝真的垮台了。
  设问:三年之后发生什么历史事件使清王朝垮台了?
  学生:辛亥革命。
  教师:辛亥革命是怎样发生的?辛亥革命的经过又是怎样?革命后中国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学习第15课《辛亥革命》。
  一:偶然与必然
  投影:
  计划外的革命
  最不可思议的是,武昌起义发难时,策动革命的指挥者集体缺位(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人都不在武昌),起义完全是革命士兵自行发动,最后却一举告成。按之前的计划,武昌起义本应在10月16日发动,但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俄租界巡捕闻讯赶来将尚未撤离的刘同等人抓获,并查抄了室内为起义准备的旗帜、文告和革命党人花名册等重要文件。随后,俄租界巡警将刘同等人及查获物品一并移交给清方。
  湖广总督瑞澂得报后立刻令军警按花名册迅速搜捕革命党人。10月10日上午,革命党人的据点相继被抄,又有三十多名革命党人陆续被捕。在彭楚藩等三人被杀后,革命士兵人心惶惶。
  1911年10月10日晚,二排长陶启胜带护兵二人查铺至该棚,见金兆龙荷枪实弹,大惊,直前欲夺金兆龙枪。“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时!’中一会员程定国(即正瀛)持枪开击,陶带伤逃死于家。于是人声沸腾枪弹如雨。
  ——摘編自《摇晃与终结:偶然与必然促成的辛亥革命》等
  学生:武昌起义发难时,策动革命的指挥者集体缺位;按之前的计划,武昌起义本应在10月16日发动等。
  二:兴与衰
  教师:根据教材,自主完成下面的时间轴。学生展示完毕后,投影答案。
  投影:
  教师:辛亥革命的高潮有哪些表现?
  学生:民国建立、清帝退位、颁布约法。
  教师:非常正确。
  投影:
  如果脱离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全程来观察问题,也许会把辛亥革命看作不过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它并不是不结果实的。
  教师:“不结果实”指什么?(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并不是不结果实的”又指什么?(辛亥革命的进步性)。接下来我们通过几段材料来探讨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三:变与不变
  投影:
  教师:这样看来,在评价辛亥革命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辩证的评价,既看到它的历史功绩也要看到它的局限。但并不能意味着我们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重点主次。不能因为它有局限,我们就要否定其功绩。
  四:追忆与传承
  今天我们在思考辛亥革命的意义的时候,我在想这样一个问题,辛亥革命过去100多年了,它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陆皓东:青天白日旗的设计者。1895年筹划广州起义失败而就义,孙中山称他为“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就义时年仅27岁。
  徐锡麟:1907年发动浙皖起义,失败后惨遭剖腹挖心,殉难时34岁。
  秋瑾:鉴湖女侠秋瑾,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巾帼英雄,1907年参与领导浙皖起义,就义时32岁。
  林觉民:“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与妻书》至今读来荡气回肠,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牺牲时24岁。
  他们有最充分的生存理由,但他们却毅然用血肉之躯,铸成民主共和的丰碑。正如鲁迅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其他文献
鸽巢问题  教材第68、第69頁。  1. 在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 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难点:找出“鸽巢问题”解决的窍门进行反复推理。  铅笔、笔筒、书等。  师:任意的13位
期刊
摘 要:科技发展越来越迅猛,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逐渐渗透进教学领域,微课教学已经成为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微课教学是指按照新课标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精彩教与学的全过程。微课视频短小精干,一般在5到8分钟,视频内容是对数学课堂学习的知识点进行一个总结和归纳,视频形式一般采用课堂翻录或者情景录制。微课教
期刊
绘画作为开启幼儿艺术之门的重要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工具,孩子们愿意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在孩子的眼中,周围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情感,给他们一直笔,孩子们就会天马行空画起来,一个点、一根线条、一个色块都表达着对世界的主观体验,表达着他们内心的丰富的情感。怎样发现和唤醒,促进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自主、愉悦的去表达引自己的思想,反映自己的生活呢?  (一)更新理念,树立绘画本
期刊
在小学课堂上,应该说学生是非常活跃的,他们天真,童稚,可越来越多的学生却失去了这份活泼。常听到许多老师,特别是高年级的老师,下课回到办公室把教案重重地放到办公桌上说:“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去抱怨,把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跃起来呢?我认为惟有在课堂上引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灵动起来。  一、有技巧的引入,点燃学生的热情  一篇文章有好的引入,如同一台好的戏剧有好的序幕,
期刊
摘 要:人们都说班主任工作既是一种复杂艰巨的智力劳动,又是一项充满乐趣的高尚事业,又要在操作层面上微观地设计指导。做一个幸福的班主任,一直是我的愿望,我热爱这份事业,喜欢我的每一个学生,做每一件事都能乐在其中。以我的满清热情和快乐感染我的学生们,让他们能学会感受生活,热爱生命;给学生们无限的空间,让他们飞翔。  关键词:主动性;名人名传;宽容  一、晓理、动情、施爱,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我一直要求
期刊
摘 要: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可以给学生的阅读学习带来新意与活力,也可以切实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需要注重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并多角度优化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开展策略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基础,课外的阅读活动是发展,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阅读到的内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
期刊
摘 要:班级管理是一門艺术,需要用真情去对待感情丰富的学生,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信服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会放手,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学会信任,把每个学生当成知心朋友;学会引导,学习上进行因材施教;学会反思,做到与学生一起进步。逐渐探寻班级管理最有效的办法,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关键词:班级;管理;真情;反思  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心中的巨人,最好的教育就是让
期刊
摘 要: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幼儿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因为对于幼儿的教育决定了其将来的学习习惯和思考的方式。对于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于孩子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游戏教育起着其极为关键性的作用,其使得幼儿教育内容更加多样化,孩子们能够从课堂中进行主动的学习。  关键词:游戏教育;幼儿教育;创新策略  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其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其主要对于
期刊
摘 要:共情能力,是奠定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以图画为主要内容的绘本,构图巧妙,造型生动,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现深奥的人生哲理,让幼儿舍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立场上观察、思考,从而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在绘本教学中,同一个绘本,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理解,大家在倾听、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见解,理解他人的想法。以绘本为载体,结合教师的引导,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幼儿走进绘本,得以共情。  关键词:绘本教学;共情能力;核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离不开数学思想的渗透,更离不开数学思想的运用。数学思想在具体的教学行为活动中,应当具有指导教师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地位,而不是数学学习的附带品,用心去教,固然能教好一批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教,成就的将是学生学习上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数学思想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生要获得哪些数学思想呢?在杨豫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