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西汉前期,诸侯王多有僭礼、背礼之举。这一时期不少文学作品以“正诸侯之礼”为主旨,或批判诸侯王骄奢淫逸,或指斥诸侯王荒政虐民,或反对诸侯王僭越不臣,如枚乘《七发》、司马相如《上林赋》、韦孟《讽谏诗》等。西汉前期诸侯王与其治下的士民官吏具有君臣名分,诸侯国的士民官吏具有明显的“二重的君主观念”。根据文本预设接受对象的不同,这类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诸侯王为目标读者,如枚乘《七发》、韦孟《讽谏诗》、司马相如《子虚赋》等;另一类以天子为目标读者,如贾谊《新书》、司马相如《上林赋》等。文本预设接受对象的特定性,
【出 处】
: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汉魏六朝礼制与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9CZW01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前期,诸侯王多有僭礼、背礼之举。这一时期不少文学作品以“正诸侯之礼”为主旨,或批判诸侯王骄奢淫逸,或指斥诸侯王荒政虐民,或反对诸侯王僭越不臣,如枚乘《七发》、司马相如《上林赋》、韦孟《讽谏诗》等。西汉前期诸侯王与其治下的士民官吏具有君臣名分,诸侯国的士民官吏具有明显的“二重的君主观念”。根据文本预设接受对象的不同,这类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诸侯王为目标读者,如枚乘《七发》、韦孟《讽谏诗》、司马相如《子虚赋》等;另一类以天子为目标读者,如贾谊《新书》、司马相如《上林赋》等。文本预设接受对象的特定性,
其他文献
由于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以及人们对子女教育的日益重视,陪读随迁农村女性老年群体不断壮大。采用访谈法,对安徽省N市的陪读随迁农村女性老年人就业问题进行调研。针对当前该群体就业现状及其所面临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如下对策建议:转变观念,明晰定位;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多元主体积极参与,保障陪读随迁农村女性老年人的合法劳动权益;建立城乡联动机制,推动城乡一体化。
以老年社会参与中的文化参与为例,对文化活动中老年人组织化参与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在对老年文化活动组织化参与的提出背景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老年文化组织和老年文化活动的组织化参与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老年文化活动组织化参与的意义,梳理了老年文化活动组织化参与的路径,介绍了老年文化活动组织化参与的主要活动类型及活动开展状况。最后,分析了当前老年人在文化活动组织化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马克思与阿多诺的批判理论都是建立在辩证法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前者提出了否定辩证法即在同一性中把握“否定”,而后者提出“否定的辩证法”即以破除“同一性”的方式实现“否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中,影像记录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法。非遗从口头文本讲述逐渐转向影像书写的记录过程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在非遗的影像实践中,集体记忆与个体意识是相互塑造的关系,传承人的个体技艺大多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同时其所代表的非遗项目又在集体的知识记忆框架体系中得以建构。因此,在当下如何更合理、更全面地用影像解读非遗,记录非遗传承人和项目就显得尤为紧迫。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只有深入研究意识形态的价值的引导力、社会功能的整合力、内容体系的解释力和表达方式的亲和力等要素在内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内涵,并系统分析其面临的错误思潮、市场经济逐利性、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变化等挑战,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主流话语建设,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才能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高龄老人是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记录他们的生活历史,就是记录我们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根据具体采访事例,在记录过程中,不必过多地去讨论宏大的历史叙事,而要尽可能地落实到老人容易记起、感兴趣的具体事件中,可以比较细致地挖掘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如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等;也不必拘泥于某一特定时期的生活经历。同时,要注意采访技巧,毋须刻意追求图像的完美,以确保老人正常讲述为基本目标。
兼具诗学和人格意蕴的温柔敦厚对中国审美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影视即在其潜移默化的浸润下,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本土气息的创作传统。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在叙事方式上淡化情节冲突和矛盾,以非情节化、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散文诗特征;二是在镜头语言上追求委婉含蓄,巧用古典诗词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等方式传达韵味无穷的审美内蕴;三是在人物塑造上重中和之美,无论是个体品格的修养还是人际关系的实践都以“中”为尺度,以“和”为目标,从而刻画出温柔敦厚的理想形象。
影像有实据性,一份既遵循文献性与准确性,也兼顾观赏性和传播性的口述史影像记录,是对受访人的记忆最好的保存。通过访谈,一个完整的口述史使得受访人的记忆外化并妥善保存,将更有利于记录的真实性。影像和声音共同保留了讲述者当时的语气、手势、表情等许多用语言表达不出来或不宜用语言表达的言外之意,能够更全面地呈现受访人的经验和记忆。
作为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王充立足气化宇宙论,讨论性命问题。他以为,天以气生物,人亦是气的产物。人身上含有气,它是生存之本。而生存的本原,便是性。此外,王充认为,性还指人的形体、面色、容貌、才能等。而命也是禀气而成,它指人的吉凶福祸、富贵贫贱、生死寿夭等。气在人身上凝结,形成骨相。王充认为,性之善恶、贫富贵贱、寿命长短等,都能够根据骨相断定。从教化论视角看,王充以为,改变人性的方式是胎教。胎教凭借同气相感的原理,能够使人趋善避恶。但王充的“性命说”毕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其局限性。在当今推动儒学繁荣发展
公众影像史学是公众史学学科体系下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界对公众影像史学的研究要从其成果出发,搜集和分析现有的公众影像史学作品,如此才能对公众影像史学有所了解。公众影像史学作品以时态类型为标准进行分类,有即时记录和事后回溯两种类型。其中,即时记录传承了古代私人日记的形式,但在记录手段、记录时间上有了较大创新。现在的即时记录以传播甚广的视频日志形式为主。而事后回溯多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结合影像记录,串联历史与当下,使历史更贴近公众生活。故而时态范型是为了让公众影像能够更注重历史学的“时间”概念,让公众影像史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