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就像那春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中国电影市场尘封已久的热情。三亿,四亿,五亿……票房如脱缰野马一路狂奔而去,在一句“青春是用来怀念的”煽情台词伴奏下,五湖四海的小资白领们纷至沓来,搞得电影院里到处莺歌燕舞,各路青年导演更加众志成城。
正如王洛宾唱的那样:太阳下山明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美丽小鸟一去无踪影,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一去不回头的如果是肉包子你还可以不心疼,如果一去不回头的是青春恐怕你就要撕心裂肺了。正是由于青春易逝,所以大家才格外留恋;正是由于青春蹉跎,所以大家才格外萦怀;正是由于青春狂野,所以大家才格外怀念;正是由于青春无悔,所以大家才格外珍惜。所以就应了郑微说陈孝正的那句话:“人生真是讽刺,一个人竟然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就是青春逝去了,而这种逝去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每一个人生里都终将到来的。
同样,这不仅是每一个人也是每一代人都注定要面对、要正视、要理解、要放下的话题,只不过不同代的人们在这方面也不可避免存在“代沟”。眼下火了赵薇的《致青春》,不由得又想起将近三十年前张暖忻的《青春祭》。这一“致”一“祭”之间,暗藏着天道玄机。《青春祭》是五零后的《致青春》,《致青春》是七零后的《青春祭》。不变的是对美好青春的怀念与祭奠,变了的是时代。都说十八的姑娘一朵花,可当年李凤绪饰演的李纯和现在的杨子姗饰演的郑微、江疏影饰演的阮莞相比,她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完全是天壤之别,她们面对的困境和困惑也都是截然不同的,三十年两代人的青春背后只见时代沧桑巨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既没有残酷的青春可“祭”,又没有浪漫的青春可“致”,但是六零后导演却弄出了比《青春祭》和《致青春》都更贴近青春本质也更提升电影品质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以艺术的标准来衡量,这几乎是一部完美的电影。
从张暖忻到姜文到赵薇,三代导演本来就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代也决定了他们看待世界不同的角度和呈现出不同的作品。
为什么公认《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其中最优秀的一部?因为姜文拍的是青春的共性,也就是说古往今来、无论中外青年人所面对的共同的困惑,以及普世性的青春期人性迷惘和解放。而张暖忻的《青春祭》做得更多的是当年“伤痕文学”的电影化呈现,满足的是那个时代痛定思痛的反思需要。要说浪漫,还有黄蜀芹的《青春万岁》。改编自王蒙同名小说的这部作品虽然与《青春祭》差不多同时代问世,但由于写作于“文革”前,更多带有当时社会的浪漫色彩而无伤痕烙印,其歌舞升平气质与《致青春》若有雷同。
至于赵薇的《致青春》,则聪明地选择了时尚的话题,让每一个人物身上系满了当代社会不可调和又痛彻肺腑的矛盾。无论是陈孝正为了公派出国留学的名额放弃了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是黎维娟与恋人因为考上和没考上大学而毕生同城陌路;无论是富二代许开阳和官二代曾毓的优越感以及他们最终各怀旧爱却强颜欢笑的结合,还是阮莞那欲说还休又欲罢不能的性格弱点;都鲜明地烙印着这个时代痕迹,牵动着曾经走过这段青葱岁月的人们的情怀,所以很能招徕观众并打动之。但是当这一时代独特的潮流退去,新的社会矛盾涌来,这些呈现便成了明日黄花。
所以,很多年以后,赵薇的《致青春》会被定格在2013年的历史深处,作为这个时代生动的注脚。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将是永恒的经典,释放人性亘古不变的光芒。
所以有人评论说:《致青春》是作业,而《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作品。诚斯言矣!
正如王洛宾唱的那样:太阳下山明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美丽小鸟一去无踪影,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一去不回头的如果是肉包子你还可以不心疼,如果一去不回头的是青春恐怕你就要撕心裂肺了。正是由于青春易逝,所以大家才格外留恋;正是由于青春蹉跎,所以大家才格外萦怀;正是由于青春狂野,所以大家才格外怀念;正是由于青春无悔,所以大家才格外珍惜。所以就应了郑微说陈孝正的那句话:“人生真是讽刺,一个人竟然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就是青春逝去了,而这种逝去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每一个人生里都终将到来的。
同样,这不仅是每一个人也是每一代人都注定要面对、要正视、要理解、要放下的话题,只不过不同代的人们在这方面也不可避免存在“代沟”。眼下火了赵薇的《致青春》,不由得又想起将近三十年前张暖忻的《青春祭》。这一“致”一“祭”之间,暗藏着天道玄机。《青春祭》是五零后的《致青春》,《致青春》是七零后的《青春祭》。不变的是对美好青春的怀念与祭奠,变了的是时代。都说十八的姑娘一朵花,可当年李凤绪饰演的李纯和现在的杨子姗饰演的郑微、江疏影饰演的阮莞相比,她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完全是天壤之别,她们面对的困境和困惑也都是截然不同的,三十年两代人的青春背后只见时代沧桑巨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既没有残酷的青春可“祭”,又没有浪漫的青春可“致”,但是六零后导演却弄出了比《青春祭》和《致青春》都更贴近青春本质也更提升电影品质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以艺术的标准来衡量,这几乎是一部完美的电影。
从张暖忻到姜文到赵薇,三代导演本来就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代也决定了他们看待世界不同的角度和呈现出不同的作品。
为什么公认《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其中最优秀的一部?因为姜文拍的是青春的共性,也就是说古往今来、无论中外青年人所面对的共同的困惑,以及普世性的青春期人性迷惘和解放。而张暖忻的《青春祭》做得更多的是当年“伤痕文学”的电影化呈现,满足的是那个时代痛定思痛的反思需要。要说浪漫,还有黄蜀芹的《青春万岁》。改编自王蒙同名小说的这部作品虽然与《青春祭》差不多同时代问世,但由于写作于“文革”前,更多带有当时社会的浪漫色彩而无伤痕烙印,其歌舞升平气质与《致青春》若有雷同。
至于赵薇的《致青春》,则聪明地选择了时尚的话题,让每一个人物身上系满了当代社会不可调和又痛彻肺腑的矛盾。无论是陈孝正为了公派出国留学的名额放弃了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是黎维娟与恋人因为考上和没考上大学而毕生同城陌路;无论是富二代许开阳和官二代曾毓的优越感以及他们最终各怀旧爱却强颜欢笑的结合,还是阮莞那欲说还休又欲罢不能的性格弱点;都鲜明地烙印着这个时代痕迹,牵动着曾经走过这段青葱岁月的人们的情怀,所以很能招徕观众并打动之。但是当这一时代独特的潮流退去,新的社会矛盾涌来,这些呈现便成了明日黄花。
所以,很多年以后,赵薇的《致青春》会被定格在2013年的历史深处,作为这个时代生动的注脚。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将是永恒的经典,释放人性亘古不变的光芒。
所以有人评论说:《致青春》是作业,而《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作品。诚斯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