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罗萨的时间观比较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zhu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的时间观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语境下的时间观,它关联着特定的社会状态与历史发展阶段,它刻画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剥削的程度以及人的存在状态,它也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重要维度。作为最新一代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罗萨广为学界关注,罗萨的时间观是其建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重要基点。本文以时间概念為参照,考察、对比、分析经典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与最新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罗萨)的时间观,探究异同背后的逻辑理据与社会机理,从中得出马克思时间观的当代价值与现实启示。
  【关键词】时间观;社会加速;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9-0034-02
  “异化”是马克思早期剖析、反思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概念,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基于对社会时间模式的分析与批判,在马克思的基础上重构了“异化”理论,并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为深入挖掘马克思时间理论的当代价值提供了新的借鉴与新的思考。
  一、马克思与罗萨的时间观
  (一)马克思的时间观
  在青年马克思看来,时间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物理时间,时间是感性的时间,马克思早年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首次提到时间,详细地讨论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时间观的差异,认为感性才是时间的源头,开始把时间转向于现实的人中,从社会现实中探索时间,时间成为“社会时间”。
  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探讨异化劳动时,展示了时间维度下人类劳动被异化的全过程,人们想摆脱这种被剥削的现状,就要摆脱异化劳动,走向自由劳动,自由劳动的前提就是当工人的时间不再被割裂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工人拥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就可以实现真正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资本论》中,他积极号召工人为工作日作斗争。工人开始意识到资本家在剥削自己的时间,于是自觉地开始反抗资本家对自己工作日的无限延长,虽然工作日的法制化使工人的劳动时间得到了一定保障,事实上,这只是资本压榨工人的一种合理合法的形式,通过让工人恢复体力,以便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并且提高劳动强度来压缩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资本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要拯救工人,实现自由和解放,就要对资本主义的时间进行分析和批判。
  (二)罗萨的时间观
  罗萨基于对晚期现代社会时间结构的变化,提出了隐藏于现代社会结构中的“社会加速逻辑”,并提出了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罗萨认为,时间规范已经成为晚期现代社会中的法则,整个现代社会方方面面都通过时间结构联合起来,并受时间的控制,社会的加速是阻碍人们美好生活的罪魁祸首,这也直接导致了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异化。
  罗萨基于时间模式对晚期现代社会进行分析后,指出社会加速已经具有一定的支配人的意志力的能力与控制力,并且影响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渐渐地成为时间的奴隶,无法抵御、更无法反抗,最终导致了人的新异化的诞生——罗萨对社会加速展开批判,是立足于他的核心观点—— “共鸣”,这是罗萨提出的与异化相对立的另一种社会形态,罗萨指出,解决异化社会的根源不在于消除异化关系,而是试图重构人与人之间互动和回应的共鸣关系,来解决社会加速所导致的扭曲的世界关系上,以“共鸣”去“祛除”异化的关系,正是基于这个结构,罗萨构建了一个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社会加速批判理论。
  二、马克思与罗萨时间观的比较
  (一)时间概念的比较
  马克思对时间概念有自己的高度概括,“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马克思将时间置于社会中理解为“社会时间”。时间,尤其是自由时间,在马克思那里成了衡量人生命存在的尺度,只有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才是可以真正实现人的发展的时间。罗萨认为“现代社会是由一种严密的时间体制所管制、协调与支配的……这种时间体制事实上可以用一个一贯的概念来加以分析,这个概念即‘社会加速逻辑'”,罗萨认为,时间虽然没有成为一种政治规范,但是它正演变为一种意识形态,控制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与罗萨的时间概念都是一种社会时间,然而又是不同的,马克思所理解的时间是从“物性”向“人性”的转化,罗萨所理解的时间概念是基于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而没有上升到资本逻辑,所观察得到的是时间对社会的控制力、约束力。
  (二)时间观的形式
  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是马克思时间观的两种形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想要自由是非常难的,工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工资去维持家庭必需的开销,只能放弃自己的自由时间,选择过度劳动,时间对于工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人应有的本质,人要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就是要获取更多的自由时间,只有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才能够获取更多的自由时间。罗萨认为,社会中的一切都在加速,无论是生活、政治、工作、学习、甚至婚姻,无不呈现出“速度”的特征,时间成为人们的“规范力”,整个社会都被一种强大的社会加速逻辑所控制,罗萨在诸多的社会现象中,归纳出三组关于时间观的形式,也代表三种不同的领域,即科技加速下的时间、社会变迁下的时间、生活步调加速下的时间。马克思与罗萨所理解的时间观的形式都是在社会时间的范围内,而罗萨更侧重于对社会经验性的观察与现象,总结出了科技、生活变迁与生活节奏的时间观,是经验性的,由此可见,马克思对时间形式的理解更为深刻,将人作为关注的重点。
  (三)将时间所置于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比较
  马克思认为时间必须要置于资本逻辑中才可以理解,而罗萨看到,“在前现代的世界当中,东西只有在坏掉或无法运作时才会被替换……现代社会则相反,我们几乎在东西坏掉之前就换掉它们,因为创新的高速率。”罗萨对时间的认知还是在经验主义的范围内,他更多地引向了文化的动力,罗萨将马克思异化与劳动的关系彻底不谈,对剩余价值、异化劳动、雇佣劳动等等都隐藏起来,将晚期现代社会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割裂了,变成了从纯粹的人与世界之间扭曲的结构关系上,缺少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资本逻辑的主导机制被否定了。   (四)时间所导致的异化观的比较
  罗萨认为,晚期现代社会时间的加速所导致的异化不能再局限于马克思所述的方面,而是又出现了新的形势。由此,在马克思的异化观的基础上,罗萨提出了基于时间模式新的异化观。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一种负面的关系,罗萨认为异化不是人的本质被异化,而是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扭曲,非马克思意义上人的本质的异化。罗萨重新定义了社会加速所导致的异化形势,即空间异化、物界异化、行动异化、来自时间的异化、自我与他者的异化,并提出了解决异化的方案—— “共鸣”。罗萨对新异化的分析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对异化的理解没有像马克思那样上升到人的高度、上升到人的本质,而是从人与世界关系的扭曲去理解,这显然有些泛化。其次,罗萨自认为很有新意的空间异化、时间异化,其实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中都有论述,他并没有跳出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框架。
  (五)解决社会异化方案的比较
  马克思的方案是通过变革生产方式,才能够真正地破解加速社会的异化。马克思指出,人们只有拥有了自由时间,人们才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真正感受到不被割裂的时间,实现的前提是社会变革——即革命。罗萨的方案是利用充足的时间去建构“共鸣”关系消除异化,稳定社会关系。在罗萨来看,“共鸣”是对人、物、自然、科技、艺术等等甚至感觉、身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可以反映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不再觉得人们与这个世界割裂,能够真正感觉到彼此之间的联系,罗萨强调,建立“共鸣”的关系就要必须恢复人们足够的时间去交往,显然,这种足够的时间在目前看来不太可能。罗萨没有从资本主义的根源去解决异化的问题,而是从时间模式去检视人们的生活状态,认为“异化关系”和“共鸣关系”是美好生活的统一体,试图利用充足的时间去建构社会的和谐关系,以解决当下人们冷漠、割裂的生活。
  三、时间视域下解决社会异化的现实启示
  罗萨从时间视域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做出了诊断,从时间模式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看到了社会加速下人们如“仓鼠滚轮”般不美好的生活困境,并且尽力找到一种可能解决这种状态的困境——共鸣,通过建立共鸣的关系,来恢复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冷漠、割裂的状态,促使人和世界形成一种健全的、和谐的关系。当下,时间是极其珍贵的,如果只是靠着等待充足的时间去解决当下社会异化问题是不可能實现的,当然,也不可能放弃自己该完成的事情去增补自己的时间,所以,仅仅在时间的视域下解决社会加速的异化社会是不够的,“共鸣”的速度是否能够追赶上不停出现的“异化”?美好生活的症结是否可以由此解开?这是很难实现的,因此,综上来看,罗萨的时间观还停留在马克思所理解的范围内,并没有超越经典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但是罗萨为批判现代社会与解决现代社会的方式提供了基于时间模式的独特视角,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而马克思的理论在当代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M].郑作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3]Hartmut Rosa.Resonaz:Eine Soziologie der Weltziehung,Berlin:Suherkam,2016.
其他文献
【摘要】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根据不同的说话对象和环境选择具有顺应特点的语言。文学翻译需要根据不同语境、语言结构客体而变化,考虑交际者意识程度、采用相应翻译策略,准确传达意义同时保持文学审美特性,实现原文的交际目的并顺应译文的社交世界。本文从顺应论视角对林语堂《大明湖说书》的节选译本进行分析,探讨顺应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文学翻译;语境顺应;结构客体
期刊
【摘要】黑色幽默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创作风格以荒诞与戏剧性、悲怆与苦难、残暴与血腥的形式普遍存在于小说创作中,尤其是死亡现象之中。本文正是借探讨余华小说死亡现象的黑色幽默色彩,在悲剧与喜剧的碰撞之间,解读作者隐藏在死亡背后对人性的拷问、现实的讽刺、生命的感悟及对传统文本的颠覆。  【关键词】死亡现象;黑色幽默;喜剧;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作为党和人民基层的宣传媒体,县级电视台在传递政府声音、丰富百姓生活、繁荣地方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现在县级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和节目内容比以前有了进一步提高,但往日的影响力光环却有所减弱。本文以山阳县广播电台为例,分析现代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提高战略。  【关键词】 县级主流媒介;山阳县广播电视台;媒介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在新历史主义的视角下阐释《白老虎》这部小说,从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提出的“颠覆”“含纳”以及“自我形塑”这三个概念出发,解读小说中的人物的命运以及印度社会及权力运作方式。  【关键词】“颠覆”;“含纳”;“自我形塑”;《白老虎》  【中图分类号】I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9-0018-02  一、引言  20
期刊
【摘要】祖詠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山水诗《终南望余雪》和边塞诗《望蓟门》备受赞誉。但近代以来,人们对他的关注度大大降低,研究角度也比较局限。本文对近代以来祖咏生平及其诗歌创作方面的研究进行整理,并对这些研究进行适当评价和反思。  【关键词】祖咏;山水田园诗 ;诗歌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9-002
期刊
【摘要】路遥的小说中不乏温暖的女性形象,本文以《在困难的日子里》中的吴亚玲为切入点,对路遥小说中温暖人心的女性形象创作进行探究,主要包括作者的自我意识对文本的介入、作者想要打破城乡二元对立和作者对善和美的追求。  【关键词】在困难的日子里;吴亚玲;女性; 温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9-0006-02  一、小说创
期刊
【摘要】厄普代克的《兔子富了》中,兔子哈利富了,继承了岳父的车行,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将情敌兼竞争对手查利归入手下,与妻子詹妮丝拥有了一个大家庭。这样表面看似幸福的生活,却隐藏着不幸。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兔子缺乏对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不断追寻的过程中,他屡次遭遇失败。  【关键词】《兔子富了》;马斯洛 ;需求层次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格列佛游记》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通过运用巧妙的讽刺艺术,以童话的形式深刻地揭露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环境下政府腐败无能现象的不可多得的佳作。本文通过分析《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产生的背景,阐述了《格列佛游记》中讽刺艺术的指向对象,最后对《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表达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斯威夫特;讽刺艺术;《格列佛游记》  【中图分类号】I107
期刊
【摘要】在英美文学当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一直是文学作品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本文将针对英美文学当中悲剧女性的形象进行分析,并对英美文学当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进行深入剖析,以此对英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在英美现有的文化体系当中,女性观念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并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这一点也是英美文学发展至今非常重要的内容。  【关键词】英美文学;悲剧女性;形象分析;探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学界对于《诗人玉屑》的研究相对较少,其研究也多半偏重于其中的诗学思想,本文以《诗人玉屑》卷二十一为依据,探讨了其中所反映的词学思想。主要从作词之法、品词之旨和品评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诗人玉屑》;词学思想;魏庆之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9-0010-02  《诗人玉屑》是南宋文人魏庆之辑录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