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雁城衡阳,是一个拥有700多万人口的大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老工业基地和国务院批准的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近年来,衡阳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造福老百姓”这一发展目标和要求,从本地实际出发,着力解决“老城”、“大市”等带来的民生问题,为发展民生事业进行了积极探索。
把民生融于发展之中
改善民生是我党执政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也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提出了“突出主旋律,争当排头兵,造福老百姓”这一认同力强、感染力大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把民生事业与发展战略融于一体,大力推行民生工作进决策、进部署、进预算、进考评的“四进”举措。近两年来,全市财政中将近300亿元用于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60%以上,初步建立了民生财政的良性模式;今年全市计划实施的200个总投资1800亿元的重点工程中,民生工程项目总额及投入均占据“半壁江山”;全市各级各部门都建立了“民生台账”,党员干部撰写“民情日记”,特别要求把民生问题作为首要问题进行解决;在全市重点工作考核上,民生工作被列为底线工作,把幸福指数、居民收入增长等指标作为评优评先的必备条件。
从群众反映
最强烈的事情抓起
衡阳作为内地人口大市、工业老城,民生方面有一定的欠账,市委、市政府不是消极怠慢,而是集中力量,积极作为。连续两年,衡阳市都开展了“十万干部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活动,深入基层掌握民情,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紧迫的问题抓起,全面解决各项民生难题。目前,正在着力解决社保、住房、就业、片区改造等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事情。全市社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367万人次,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71.2%、93.5%,“新农合”参合率达99.2%,“新农保”试点稳步推进;大力推进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全市已建设保障房6万余套;通过打造“技师城”、建设“创业城”、就业帮扶、引进富士康之类的大项目等举措,先后安排下岗再就业20万人,基本解决群众就业难问题,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以背街小巷改造、“四场一厕”建设、公共服务进社区、“三江六岸”美化、片区综合配套等一年一重点的“民生接力”方式,全面改造城市老区,仅今年就提质改造15.04平方公里,计划投入资金1.9亿元,财政补助资金4414万元,覆盖41个社区,受益人口达45万人。
把民生工程
落实到细胞工程
改善民生,必须坚持抓大不放小,注重细节,注重落到最实处、最底层。近年来,我市启动民生“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环节”的细胞工程,把民生工程做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把温暖幸福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一是狠抓扫尾配套,确保民心工程“不烂尾”。今年以来,我市突出抓好一些民心工程的扫尾、配套工作,兴修断头路1352条,小水利4万多处,农网改造到组入户,改造背街小巷200多条,建设改造停车场11个、水果市场40个、菜市场9个、夜市7个、公厕239个、地下人行通道3处,基本解决了“大型水利建得好,塘灌小水利没人管;国道省道标准化,村道组道不通畅;城市地标很漂亮,背街小巷脏乱差”等“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二是狠抓“家门口工程”,确保民心工程“零距离”。以一公里为半径,大力推进文化、体育、交通、卫生、教育、劳保服务等公共服务“家门口工程”,目前全市95%以上城市社区和75%以上农村社区建成了文化中心、健身广场、幼儿园、劳动保障服务站等公共服务场所,基本实现了“幸福送到家门口”。三是狠抓薄弱环节,确保民心工程“落到底”。对村组、社区、边远山区、弱势群体等薄弱环节,我市也进行了针对性地安排部署和重点帮扶,比如对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塔山瑶乡,先后投入8800多万元,解决出行、水电、住房、上学等难题,确保民心工程落到底、普惠化。
民生项目严监管
市委、市政府认识到,民心工程不是低水平、低档次的“接济”、“边缘”工程,而是事关百姓福祉民心工程,更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将其置于严格的管理监督之下。一是坚持严格考评。我市对民心工程建立了层层严格的责任体系、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以政府文件形式对责任分解、目标完成日期、奖惩标准兑现、优惠政策落实等进行明确界定。每个月末,进行一次考核、通报和调度,对未按要求落实到位的责任单位及时下达整改督办函;每半年召开一次讲评会和现场办公会;每年进行一次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并且把民生改善成果作为干部政绩考量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二是坚持群众满意。对于民心工程,我市基本按这样程序进行实施:规划布局时要听群众意见,决策拟定时要经群众认可,建设施工时要有群众监督,资金结算时要有群众签字,验收使用时要有群众测评。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追求。三是坚持社会监督。通过新闻舆论、信访、人大政协提案议案、党务政务公开、市民旁听常委会、公开招标听证等各种形式,广泛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民心工程的监督。
把民生融于发展之中
改善民生是我党执政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也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提出了“突出主旋律,争当排头兵,造福老百姓”这一认同力强、感染力大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把民生事业与发展战略融于一体,大力推行民生工作进决策、进部署、进预算、进考评的“四进”举措。近两年来,全市财政中将近300亿元用于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60%以上,初步建立了民生财政的良性模式;今年全市计划实施的200个总投资1800亿元的重点工程中,民生工程项目总额及投入均占据“半壁江山”;全市各级各部门都建立了“民生台账”,党员干部撰写“民情日记”,特别要求把民生问题作为首要问题进行解决;在全市重点工作考核上,民生工作被列为底线工作,把幸福指数、居民收入增长等指标作为评优评先的必备条件。
从群众反映
最强烈的事情抓起
衡阳作为内地人口大市、工业老城,民生方面有一定的欠账,市委、市政府不是消极怠慢,而是集中力量,积极作为。连续两年,衡阳市都开展了“十万干部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活动,深入基层掌握民情,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紧迫的问题抓起,全面解决各项民生难题。目前,正在着力解决社保、住房、就业、片区改造等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事情。全市社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367万人次,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71.2%、93.5%,“新农合”参合率达99.2%,“新农保”试点稳步推进;大力推进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全市已建设保障房6万余套;通过打造“技师城”、建设“创业城”、就业帮扶、引进富士康之类的大项目等举措,先后安排下岗再就业20万人,基本解决群众就业难问题,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以背街小巷改造、“四场一厕”建设、公共服务进社区、“三江六岸”美化、片区综合配套等一年一重点的“民生接力”方式,全面改造城市老区,仅今年就提质改造15.04平方公里,计划投入资金1.9亿元,财政补助资金4414万元,覆盖41个社区,受益人口达45万人。
把民生工程
落实到细胞工程
改善民生,必须坚持抓大不放小,注重细节,注重落到最实处、最底层。近年来,我市启动民生“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环节”的细胞工程,把民生工程做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把温暖幸福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一是狠抓扫尾配套,确保民心工程“不烂尾”。今年以来,我市突出抓好一些民心工程的扫尾、配套工作,兴修断头路1352条,小水利4万多处,农网改造到组入户,改造背街小巷200多条,建设改造停车场11个、水果市场40个、菜市场9个、夜市7个、公厕239个、地下人行通道3处,基本解决了“大型水利建得好,塘灌小水利没人管;国道省道标准化,村道组道不通畅;城市地标很漂亮,背街小巷脏乱差”等“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二是狠抓“家门口工程”,确保民心工程“零距离”。以一公里为半径,大力推进文化、体育、交通、卫生、教育、劳保服务等公共服务“家门口工程”,目前全市95%以上城市社区和75%以上农村社区建成了文化中心、健身广场、幼儿园、劳动保障服务站等公共服务场所,基本实现了“幸福送到家门口”。三是狠抓薄弱环节,确保民心工程“落到底”。对村组、社区、边远山区、弱势群体等薄弱环节,我市也进行了针对性地安排部署和重点帮扶,比如对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塔山瑶乡,先后投入8800多万元,解决出行、水电、住房、上学等难题,确保民心工程落到底、普惠化。
民生项目严监管
市委、市政府认识到,民心工程不是低水平、低档次的“接济”、“边缘”工程,而是事关百姓福祉民心工程,更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将其置于严格的管理监督之下。一是坚持严格考评。我市对民心工程建立了层层严格的责任体系、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以政府文件形式对责任分解、目标完成日期、奖惩标准兑现、优惠政策落实等进行明确界定。每个月末,进行一次考核、通报和调度,对未按要求落实到位的责任单位及时下达整改督办函;每半年召开一次讲评会和现场办公会;每年进行一次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并且把民生改善成果作为干部政绩考量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二是坚持群众满意。对于民心工程,我市基本按这样程序进行实施:规划布局时要听群众意见,决策拟定时要经群众认可,建设施工时要有群众监督,资金结算时要有群众签字,验收使用时要有群众测评。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追求。三是坚持社会监督。通过新闻舆论、信访、人大政协提案议案、党务政务公开、市民旁听常委会、公开招标听证等各种形式,广泛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民心工程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