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艺术中的平衡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19850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声乐艺术中的平衡是指我们每一个人依据自身不同的条件,在歌唱中管道和共鸣腔体的打开程度不同,以及在演唱不同作品的时候,依据作品的风格,从而在演唱技巧上去把握一个平衡来表现出作品的风格。在声乐艺术中,我们所听、所唱的每一个作品都有自己的平衡,如何把握不同的平衡,这也需要我们全方面地去了解作品。
  关键词:美声;呼吸;共鸣;平衡度;艺术需要
  一、人体的歌唱呼吸通道与共鸣腔体以及在演唱不同风格作品时发声所要把握的平衡
  (一)歌唱呼吸的解析以及声音气息组合的“度”
  呼吸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被动现象,并不像一些生物,比如海豚,它们的呼吸是主动去做的。学习歌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举个例子,婴儿哭泣的声音是非常大的,而且可以传得很远,刚刚出生的婴儿是不会讲话的,只是单纯自然地吸气,然后利用气息去冲击声带发出哭声,整个过程只有整体的呼吸器官在运转,婴儿不会在喉部有挤、卡、压等一些人类在学会说话后后天养成的不良习惯。因此,我们会发现婴儿哭一整晚嗓子都不会哑,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优秀的歌剧演员可以游刃有余的演唱高难度歌剧,而且长时间的歌唱嗓子不会疲劳。只要有正确的呼吸气息支持,就会像婴儿长时间哭泣一样,使歌者的嗓子持久不易疲劳。但是在实际的演唱当中,是有很多种比例的声气组合方法的,而且我们不能绝对地说对的方法只有一种。一个优秀的教师或者歌唱家,他会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不同情感以及不同的艺术处理,来判定自己当时该需要怎样比例的声音与气息的平衡来恰当地表现作品所要传递给人们的艺术感知。
  以陕北民歌为例,陕北民歌的风格高亢,音域宽广嘹亮,尤其高音较多,演唱者在演唱陕北民歌的时候,如果以美声宽阔的通道以及圆润的声音去演唱的话,那必然很难表现出陕北民歌的风格情怀。陕北民歌由于音域较高,人们印象中演唱陕北民歌的声音很结实有力,这就需要演唱者的练习掌握好强力的气压,来应对声带闭合带来的声带边缘震动,达到陕北民歌所需要的音域。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声带闭合一定要自然不可过于用力,如果太过用力,不该用力的肌肉就會紧张,甚至会出现挤、卡的现象,这样就会声音大于气,导致声音听起来不流畅。
  (二)呼吸的训练以及演唱不同风格作品喉位的调整
  我们学习歌唱的过程就是从自然状态,到不自然状态,再到自然状态,也就是从最初未学习过声乐靠自己的理解模仿去自然歌唱,到学习声乐时科学声乐唱法让自己很不习惯很不自然,到最后掌握科学唱法达到科学自然歌唱。那么我们打基础的过程,也就是这个不自然的过程。
  歌唱时气的支持方式要正确,才能为之后的科学发声做铺垫。首先是吸气,我们常听一些老师说要把气吸深,吸到丹田,实际上,气并不能吸到肺以外的地方,所谓气息深就是要求演唱者要把气吸到肺的下叶,然后横膈膜会向四周扩张。这是因为自然的吸气小腹也会微微收紧,这样与肺下叶形成了对抗的力量,处于两者之间的横膈膜受到上下两股力量的对抗,就会向四周扩张,就像用两只手去上下压气球一样。最简单明了的吸气方法,就是平日里闻花香的状态,这个吸气状态不仅非常松弛,气吸的深度恰到好处,而且会让你保持在一个半打哈欠的状态,这正是歌唱的比较理想的状态。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我们保持打哈欠的状态的时候由于喉咙打开,喉头会处于一个比较低的位置,这也是我们打开喉咙的一个侧面标志。当然并不是说喉咙的位置越低越好,这要依据个人的条件和感觉,有的人因为条件的关系,如果喉头位置过低,可能导致声带无法闭合好的情况,这需要在教学学习中去慢慢摸索最适合自己的那个打开喉咙的度。
  实际教学证明,半打哈欠是一种笼统的表达,由于学习声乐的过程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过程,许多东西都摸不到,看不见,所以每一个人的体会以及个人条件都是不一样的打哈欠的那个开端,也就是起音的那一瞬间那个感觉,笔者个人觉得那是最佳的歌唱状态,但是有的人则可能需要打得更开一些,比如德国戏剧性男高音乔纳斯·考夫曼,他的喉头比较明显,在准备歌唱时,打开的较为充分,喉头保持在了一个相对很低的位置。当然,在演唱作品的时候,面对不同风格的作品,演唱者为了表现出作品的艺术需要,喉位都要做出细微的调整。以陕北民歌为例,我们演唱陕北民歌的时候,如果打开得太过于充分的话,喉位会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那样出来的声音就相对更圆润,更贴近美声的“气包声”的感觉。不过这时候为了表现陕北民歌的艺术需要,演唱者需要将喉位做出一些调整,在打开的程度上不要做得那么充分,使得喉头相对处在之前打开充分要高一些,这样我们的音色就更能表现陕北民歌的艺术需要。但需要注意的是,喉头的任何一点点微调都不可以让舌头和下巴紧张,否则出来的声音永远是不科学的。
  (三)不同风格作品共鸣腔体运动的平衡度
  我们都知道,一位歌唱家美妙的圆润的具有穿透力的歌声,离不开共鸣所带来的巨大帮助。世界上科学的唱法不止美声唱法一种,就拿我国陕北独特的唱法来说,虽然音色不及美声那么圆润,但是高音达到High F左右是相当轻松的,而且连续的声音持久性是没有问题的,声带不会疲劳,我们不能说这种唱法因为没有美声唱法声音那么圆润而不科学,在气息的运用上和声带规则的振动频率上,陕北民歌唱法是科学的,只是在共鸣的运用上不像美声那么追求共鸣圆润的极致状态。在美声唱法上,我们都知道发声要极致运用头腔共鸣,胸腔共鸣,以及鼻腔共鸣等来把声音修饰得很圆润,当然我们还会有口腔共鸣和喉腔共鸣等,但是这些主要是依据作品的风格难度来进行调控,如果口腔共鸣和喉腔共鸣太多了的话,会影响头腔共鸣与胸腔共鸣。在高音区的时候,自然以头腔共鸣为主,口咽腔少一些,胸腔共鸣的支撑不能没有,只不过是比例更小一些;中声区的时候,共鸣色彩相对更加丰富,要求各个腔体的共鸣要平衡,形成均衡的混合共鸣;低声区的时候自然是胸腔共鸣所占比例大一些。但是如果用美声唱法所要求的共鸣去演绎陕北民歌的话,很难体现出陕北歌曲的风格,这就需要演唱者去调节共鸣比例来达到陕北民歌所需要的艺术需求。由于陕北民歌风格高亢,嘹亮,音域宽广,那么为了表现出其特色,演唱者就要适当牺牲一些声乐方法中的胸腔共鸣,让上面头腔、口咽腔等共鸣比例占更多一些。有时候人们会认为民间歌手唱出来的原汁原味才是最好的,这个是不一定的,我们将一些地方歌曲加入科学的发声方法并经过调整各方面的平衡来达到歌曲所需要的艺术需求,这是将歌曲上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层面。就好比20世纪我国的一些著名音乐家将西方的作曲技术引进中国,利用西方的作曲技术创作了大量经典的中国风作品,这不是抹灭了中国之前的歌曲风格,是将中国的歌曲风格上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层面。   (四)不同的音高区域声带与共鸣的平衡度
  人声的音域分为高声区、中声区和低声区,再细分的话还可以分出一个中高声区(通常指第一个换声区)。不管哪个声区,统一要求的就是声音要流畅,位置要稳定,要有良好的呼吸支持以及恰当的喉头位置,但是矛盾点在于,不同音域的声带振动控制以及共鸣腔体比例的运用却又不相同。
  在中低声区的时候,演唱者的声带大部分都在震动,在胸腔共鸣的运用上较为明显。并不是说唱中低声区就不要头腔共鸣了,即使唱低声区,演唱者也要挂住哼鸣的位置,这样声音才会结实有穿透力。到中高聲区的时候,声带震动就要有所变化了,要从声带大面积振动缩小一下范围,只让局部声带振动,甚至在演唱作品的时候,例如男高音的一些作品到小字2组g的音高,如果音是开口音“ao”的话,就可能需要关闭技术了。我们所运用的关闭技术就是从声带局部振动到了边缘振动,不过在这个音高我们不需要太多关闭的力量,起音的时候带着关闭时开头的一点感觉就行了,就是有关闭的痕迹但是不明显。如果到这个音高就关闭得很明显的话,那就是打破了平衡,过度让声带闭合了,不利于再往上唱更高的音,共鸣上中高声区相对胸腔和头腔都平衡的比例。那么到高音区的时候,声带就需要之前所说的运用关闭技术,让声带的边缘振动,这样配合上强有力的稳定气息,高音的基音质量会出来。然后是共鸣,这时候肯定是头腔共鸣最为突出,所占共鸣的整体比例更大,演唱者的声音经过头腔共鸣的修饰,会有很有穿透力的泛音。当然不是一点胸腔共鸣都没有了,声乐中,任何时候都要有胸腔的支持,只不过是到了高声区相对少了,如果没有胸腔共鸣的支持,演唱者的声音就会显得很单薄。
  二、条件不同的学生,在训练方法上
  掌握不同的“度”
  每一个人的歌唱先天条件都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人先天声带闭合好,调整声带边缘振动技术好,所以唱高音方便。笔者想说的是在初学声乐的时候,给学生打基础阶段,要依据学生生活的地域环境以及说话的习惯来将学生的发声引上科学的路上。比如河北保定阜平县的人们,说话位置就相对靠后,而且说话前鼻音的字都会说成后鼻音,比如一分钱的分,他们会说成“feng”等。面对这种情况,老师需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训练学生声音要靠前的习惯,然后喉咙不能打开太过,导致声带闭合不紧,去帮助学生找到半打哈欠最佳的打开状态,让声带去习惯练习闭合的力度,并且纠正学生咬字发音归韵。再如陕北地区,说话声音就相对浅,位置靠前,喉位偏高,这时候老师就需要让学生喉咙要多打开一些,也要找到最适合的打开度,让学生体会声音贴住后咽壁的感觉。在声乐教学上教师不可千篇一律教学生,不管学生什么样的个性条件,就死用一种方法去教学生,给学生打基础。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需要去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方法上调整不同的度,才能使学生进步更快,对声乐有更好的了解。
  三、结语
  学习声乐是一个很抽象的过程,我们在努力打好基础,了解作品的艺术需求的前提下,要让自己的声音为自己理解的艺术需求所服务,呼吸、咬字、通道、共鸣等各个方面都要为艺术服务,去调节不同的平衡,来满足舞台表演的艺术需求。
  参考文献:
  [1]蔡万闪.把握歌唱的平衡[J].成才之路,2010(32):56-56.
  [2]李庚.歌唱发声中力量的平衡[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3):97-99.
  [3]李金玲.歌唱中的平衡[J].美与时代(下),2010(8):106-107.
  [4]聂堂英.论歌唱中的平衡[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1(5):59-61.
  作者单位:
   西藏大学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用户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获得身心的愉悦,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交互式的设计使用户在场景变换的过程中得到友好的沟通.文章提出了一套基于沉浸体验的用户场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预付费计量表的付费装置,包括与管理机构主机通信的销售系统主机和设置在计量表中的控制模块.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提出一种基于图像的运动序列生成技术 ,此项技术不需要已知目标物体及所在背景的 CAD模型 ,也不需要对摄像机进行标定。在样本图集的基础上 ,通过 Karhunen- L o-eve(K- L)变换得到图像的特征表示。建立了机器人关节角与图像特征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在机器人关节空间进行轨迹规划 ,最后生成关于机器人虚拟运动的图像序列。以 UP6机器人为目标物体 ,进行虚拟运动实验 ,得到 UP6机器人
7月12日 难rn针对近十几年来,不少学生不学、逃学、厌学、辍学,把打工作为一生归宿这个现状,在处理完一年级和初一招生的具体事务后,我准备去山东沿海体验一下打工生活,于是7
摘 要:为进行基于大学生学习现状的学生共享平台的功能模块建设的课题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调研大学生对移动学习资源的应用现状,了解目前大学生对移动学习资源的需求。根据调查结果,提出适合于大学生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策略,从心理认同感设计、交互及时性设计以及资源成本经济性设计等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移动学习资源;APP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荆楚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基于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文在国际社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需求增长迅猛.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在追求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运用文案调研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安阳市文峰区居民绿色食品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结
旅游外景节目作为一种娱乐服务节目,一直以标新立异的方式存在,不同于其它真人秀浓厚的纯娱乐风格,旅游外景节目更加注重文化服务的理念,响应广电总局对于主持节目的减少过度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