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知识从实践中来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升华,课程标准主张学生探索、合作、交流,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践活动能使他们感受数学、运用数学既而创新自己的思维,增长自己的才干。
关键词:感受;运用;创新 ;人才
教育家夸美纽斯有一句名言:“ 教一个活动最好的办法是演示。”他主张打开学生的各种器官,要求学生不是被动地通过语言依赖听觉来吸收知识,而是包括眼睛看甚至手的触摸及动作.弗来登塔尔将这一思想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学一个活动的最好办法是实践”,这一提法的目的是将强调的重点从教转向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向学生的活动,并且从感觉的效应转为运动的效应。课程安排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正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再创造的舞台。
一、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
数学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既可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又可以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拼出美丽的图画”一课。活动的目的是:体现基本图形的特征,加深对基本图形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指导学生用各种基本图形拼出新的图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通过折折、剪剪、拼拼,认识4种基本图形,再通过观察拼出的图形,展开想象,还可以拼出什么。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比较同一事物,它是由哪几种基本图形组成,如何恰当地选取一些不同的基本图形,采用不同的角度,就可以拼出各种图画,学生的兴趣高涨,积极性就会充分地调动起来,也就拼出了美丽的图画。如汽车、轮船、飞机、蝴蝶、金鱼、机器人、宇宙飞船等。学生边操作、边动脑,手脑并用,真正体现了做中学,在拼出的图画中形象直观地感知奇妙的数学知识,领略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真理。
二、实践活动促学生运用数学
数学实践活动依赖于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能够合理地、综合地运用,会利用这些学过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而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往往不局限于数学,更多的是一些跨学科的问题,尽管学生还不太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能够明白数学虽源于生活,可又能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有趣的拼搭”一课。首先安排学生“堆堆搭搭”,接着又安排“推推滚滚”,让学生在堆玩的过程中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堆搭起来比较方便,而圆柱和球则要有一定的技巧,这是由它们的形体特征所决定的。在学生将这些立体图形组合堆搭成新的物体如椅子、火车、宫殿时,又一次运用了各种形体的特征,尤其是稳定性。但在“推推滚滚”中,学生亲身体会到这4种立体图形的灵活性,球的接触面最小滚的最快,长方体、正方体由于接触面较大滚的也就较慢。最后的“搭搭数数”更是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数学,从搭搭数数到看平面图数数,由直观到抽象,不仅符合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又遵循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宗旨。
三、实践活动让学生创新
实践活动除提供给学生应用知识的天地外,还注重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更主要的:实践活动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实践活动,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创新源泉;在共同探讨、合作交流中豁然开朗,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可以说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露才华的大舞台。
例如,学习了千克以后的“有多重”,意在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同时渗透统计思想,学生通过称体重,互相背一背得出“重、轻”的概念,另外通过称一称,掂一掂常见物体的质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然后教材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自己这个年龄段的同学体重大约是多少,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学生通过自由组合、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了同学们的体重,有逐一记录的,有分性别统计的。有一个小组测量的最快,他们将一个年龄段的同学分成三组,较胖的一组,不胖不瘦的一组,较瘦的一组,然后从每组中挑选一名称一下体重,合起来除以3得出了大约体重,这在估算方面非常值得提倡,因为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最佳效益。在实践活动中,教材还安排了大量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估算题,如“需要几辆车?几条船?”,“50元够不够?”等,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其实估算能力的高低也从某一方面决定了一个人的创新意识。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用眼观察、动手实践,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实践活动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落到了实处,借助实例动手做数学,并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在游戏中运用数学知识,在交流合作、共同探讨中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尤其是低年级的实践活动课,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其次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进来,活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数学潜能。另外,教师还应挖掘生活中的事例、现象、人文等有价值的素材,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搞社会调查,通过观察了解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源泉,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给他们自由翱翔的蓝天。
(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感受;运用;创新 ;人才
教育家夸美纽斯有一句名言:“ 教一个活动最好的办法是演示。”他主张打开学生的各种器官,要求学生不是被动地通过语言依赖听觉来吸收知识,而是包括眼睛看甚至手的触摸及动作.弗来登塔尔将这一思想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学一个活动的最好办法是实践”,这一提法的目的是将强调的重点从教转向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向学生的活动,并且从感觉的效应转为运动的效应。课程安排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正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再创造的舞台。
一、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
数学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既可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又可以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拼出美丽的图画”一课。活动的目的是:体现基本图形的特征,加深对基本图形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指导学生用各种基本图形拼出新的图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通过折折、剪剪、拼拼,认识4种基本图形,再通过观察拼出的图形,展开想象,还可以拼出什么。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比较同一事物,它是由哪几种基本图形组成,如何恰当地选取一些不同的基本图形,采用不同的角度,就可以拼出各种图画,学生的兴趣高涨,积极性就会充分地调动起来,也就拼出了美丽的图画。如汽车、轮船、飞机、蝴蝶、金鱼、机器人、宇宙飞船等。学生边操作、边动脑,手脑并用,真正体现了做中学,在拼出的图画中形象直观地感知奇妙的数学知识,领略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真理。
二、实践活动促学生运用数学
数学实践活动依赖于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能够合理地、综合地运用,会利用这些学过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而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往往不局限于数学,更多的是一些跨学科的问题,尽管学生还不太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能够明白数学虽源于生活,可又能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有趣的拼搭”一课。首先安排学生“堆堆搭搭”,接着又安排“推推滚滚”,让学生在堆玩的过程中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堆搭起来比较方便,而圆柱和球则要有一定的技巧,这是由它们的形体特征所决定的。在学生将这些立体图形组合堆搭成新的物体如椅子、火车、宫殿时,又一次运用了各种形体的特征,尤其是稳定性。但在“推推滚滚”中,学生亲身体会到这4种立体图形的灵活性,球的接触面最小滚的最快,长方体、正方体由于接触面较大滚的也就较慢。最后的“搭搭数数”更是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数学,从搭搭数数到看平面图数数,由直观到抽象,不仅符合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又遵循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宗旨。
三、实践活动让学生创新
实践活动除提供给学生应用知识的天地外,还注重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更主要的:实践活动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实践活动,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创新源泉;在共同探讨、合作交流中豁然开朗,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可以说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露才华的大舞台。
例如,学习了千克以后的“有多重”,意在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同时渗透统计思想,学生通过称体重,互相背一背得出“重、轻”的概念,另外通过称一称,掂一掂常见物体的质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然后教材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自己这个年龄段的同学体重大约是多少,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学生通过自由组合、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了同学们的体重,有逐一记录的,有分性别统计的。有一个小组测量的最快,他们将一个年龄段的同学分成三组,较胖的一组,不胖不瘦的一组,较瘦的一组,然后从每组中挑选一名称一下体重,合起来除以3得出了大约体重,这在估算方面非常值得提倡,因为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最佳效益。在实践活动中,教材还安排了大量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估算题,如“需要几辆车?几条船?”,“50元够不够?”等,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其实估算能力的高低也从某一方面决定了一个人的创新意识。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用眼观察、动手实践,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实践活动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落到了实处,借助实例动手做数学,并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在游戏中运用数学知识,在交流合作、共同探讨中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尤其是低年级的实践活动课,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其次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进来,活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数学潜能。另外,教师还应挖掘生活中的事例、现象、人文等有价值的素材,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搞社会调查,通过观察了解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源泉,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给他们自由翱翔的蓝天。
(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