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前“意识”登堂入室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文本资源作为课程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现状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视。
  关键词:生活与哲学;物质;意识
  纵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内容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块。而辩证唯物论中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教学中首先要接触、阐明和理解把握的重要知识点。这一知识点落实在《生活与哲学》教材第二单元的四、五两课。该辩证关系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碰到并需要搞清楚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正确认清世界的本质才能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可见该知识的重要性。但由于教材在这一知识点的安排上横跨两课内容,其中还穿插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知识点,使这一知识点不能很好地构成完整性、逻辑性,且对教与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对这一部分知识内容作了一定的调整安排,从整体看效果更佳。
  一、不识“知识”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书”中
  刚开始在教授《生活与哲学》时,“摸着石头过河”,拘泥于教材,不敢随意打破教材知识点的安排。在教授学生《生活与哲学》唯物论部分内容时,按照教材的顺序,先向学生介绍了世界的物质性,从自然界的物质性,讲解物质的含义和唯一特性,然后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说明世界的物质性,但就人的意识领域而言由于书本在此只做简单的提及,所以只能向学生作简单知识灌输,草率得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生活与哲学》教材第30页)的结论。按照教材教学顺序,接着又讲了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等有关知识点,这才讲到意识的本质,从这里又得出结论:“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生活与哲学》教材第37页),就教与学而言这里就有重复之嫌。知识之间联系不能清晰地呈现,最终导致虽将知识内容教授完,但一检测便发现学生并没有理解,只是死记硬背概念,不知其所以然。教后笔者反思:不识知识“真面目”,只缘呆板地身在书中。
  二、山穷水复“本”无路,“置前意识”又一村
  基于这种状况,笔者试对这部分教学内容作了一定的调整安排。将教材顺序的“物质—运动—规律—意识”调整变成“物质—意识—运动—规律”。大致安排如下:
  1.物质(含义、唯一特性)
  2.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意识的本质(起源、生理基础、内容)。
  得出结论: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3.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学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4.运动(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5.规律(含义、特征、要求)
  在这里笔者特意地将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作用调整置前既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从了解什么是哲学概念的物质,然后去理解世界的物质性,从哲学的三大领域即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意识)领域来一一证明,又能顺利清楚地得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重要哲学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對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样的安排合乎思维逻辑顺序,便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明白这一哲学原理内容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体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有机统一的。课后师生交流,学者与教者都有“拨开迷雾见明月”之感。
  三、乘风破“疑”会有时,直挂云帆济“书”海
  将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作用调整置前,运动、规律的相关知识就紧接其后,这样纵观本书知识结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我们不难发现:(1)一条主线: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2)三大关键词:物质、运动、规律(其中物质对应意识,运动对应静止、规律对应主观能动性)。(3)四大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教而困之,教又知之,对书本教学内容作出合理的巧妙安排,这样使学生不但理清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而且对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开端,从而为后面哲学知识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对整个哲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分别从不同的模块,对可以调整顺序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以下都以人教版为例,如《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市场配置资源这一框题中可以将教材文本顺序调整成资源配置(有限性、方式)—市场调节(优点、方式、局限性)—市场秩序(意义、如何规范),《政治生活》第三单元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一框题进行了这样的调整人民(地位)—人大代表(职权)—人民代表大会(性质、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等,除了这些从某框题的微调整,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从一课、一单元、一模块的优化整理,这样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把握教材的知识内容,体会知识联系,拓展教与学思维空间,实现教学的质的飞跃发展。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教材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你如何解读,你都不能脱离教材文本,因为“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因此,仅以《生活与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为例,说明教者要立足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教材文本是教学的依据与准绳,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能对某些章节中的知识点重新作些合理安排,对教者和学者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赞同“教有法而无定法”,适合学生的就是好的,但是教授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需要孜孜追求的是用好教材,而不是死教教材。这样才能真正体会新课程的性质,实现新课程的价值,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张一凡.对生活与哲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
  作者简介:唐登梅,女,1978年1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第二中学,研究方向:政治教学。
其他文献
一、动作形象化,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音乐课堂载歌载舞的形式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音乐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对于舞蹈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伸展摆动的动作,而是要具有一定的流畅性和美感,  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训练时要有一定的耐心才能够取得成功。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舞蹈方法,如何跟上音乐的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的来源,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我就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端午日》的活动课教学实践,谈谈农村初中综合活动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一、语文活动课的实践——《端午日》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了解湘西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民俗风情的魅力;体会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  活动过程:倡
在国家博物馆的一楼大厅,透过一尊雕像,我们与“竹林七贤”对视。时间流过这七位贤者身上,千年化作永恒。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是嵇康;屹然而立,面透佯狂后的惆怅,这是阮籍;幕天席地,纵意所如,这是刘伶……  他们诞生在政局最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这同样是思想解放、文化活跃的时期。中华民族在不断的政权更替中,诸多新的文化因素相互影响,交相渗透。拂去时间的尘埃,玄学、道教勃兴;突破地域的局限,波斯、希腊
摘 要:音乐中的器乐教学和形体教学是学校阶段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把器乐、形体教学作为我校校本课程,是对音乐艺术课程和地方艺术课程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审美和德育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结合校本课程的内容,把小乐器、形体引进课堂,将能很大地促进学习学习的兴趣,同时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因为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动力。结合校本课程内容,运用小乐器、形体的
当下语文教学改革进入空前繁荣期,教学思潮、流派如雨后春笋,诗意的、文化的都赋予语文一个无比美好的憧憬。课堂呈现愈来愈精彩亮丽,细节设计愈来愈精致。究竟如何步入“童本”,突破阻碍“学”与“教”融合之藩篱?步入二者互容、互启、互长的生态化境界呢?本文拟从教学实践出发,做一番探究。  一、“感性导读”——开始“趣味悦读”之旅  李振村先生写过一个海洋世界虎鲸表演的故事:一个小男孩与庞大凶猛的虎鲸交上了朋
题记:  啊,别分离,  亲密无间,  与繁星相聚在天际。  何为心,若非与繁星聚一起?  与众鸟齐飞,  乘风、驾云,  齐归。  这是我曾经读到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啊,别分离》的诗句。听着北京广渠门中学全国知名教师高金英老师关于“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的讲座,里尔克的这首诗便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我曾以为自己是为“教师”这个职业生的:我喜欢书上散发出文字的味道,天天可以与书为伴;我喜欢活泼可
摘 要:“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从培养语感的丰富性、广泛性、形象性、精确性、敏锐性五个方面阐述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的策略。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语感;课堂效率  时代呼唤教育的优质高效。语文教学如何让干瘪枯燥的语言文字鲜活起来,实现高效呢?优化课堂教学,培养语感是关键。因为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感悟和把握的能力。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文
摘 要:我校作为区先进学校,高瞻远瞩,率先开始实施全区首批“数字化校园”建设,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教师、学校,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实施,在学习、管理层面都发生了质的进化。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虚拟教育  一、何谓“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
摘 要:文章论述了当前写作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并针对这些误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情境作文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境作文在心理效应方面明显胜过了传统的惟题作文,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设置合理有效的情境,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情境设置;写作兴趣;情感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尺。然而,长期以来,以应试为中心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越来越新颖,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我惊喜地发现数学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胆子也变大了,他们都敢于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听是人们获取信息和提炼信息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甚至是一种能力。它是人们日常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也是学好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功。据研究,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一连串的数字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