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延安赵彦家族事略

来源 :延安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以来,一大批随从朱元璋部属的军队将士来到陕北驻屯下来,有的是后来朝廷招徕外地流散人员到陕北编为军籍,延安府、延安卫把广大的荒芜土地分配予他们,耕垦免赋。元末荒无人烟的陕北地区,不久便繁华起来,伴随着也出现了一大批名门望族,肤施县赵氏家族就是典型一家。赵氏家族从明后期嘉靖年间(1522~1565年)起势,一直绵延至清朝末年,炫耀近400年。
  赵氏家族传承世系
  据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延安府志》王豫嘉为赵氏第六代后人赵章撰写的墓志铭记载,延安赵氏祖先在宋代为大宋居民,居住在今安徽黄山市休宁县一个名叫坌口的地方,人口繁盛,数以千计。后来一部迁徙至甘肃天水。明初,天水赵氏随从朱元璋部属徐达来到延安,并在肤施县西川金明坊(今延安西川)定居下来,以后逐年繁衍,延安府城、西川、东川、北川都有赵氏家族的成员。
  按《赵章墓志铭》記述,赵氏世系传承为:
  第一代:赵质,入籍金明坊,为赵氏在肤施县的立祖人。
  第二代,姓名不详,是文化人,从事教育事业。
  第三代,清嘉庆《延安府志卷二十六》吏略一·封荫条载:“赵养性,以曾孙彦,赠尚书。”《赵章墓志铭》中记载姓名不详,称在地方上是一个基层小吏,即县以下的坊长一类负责人。
  第四代:长兄名赵徭,弟名赵仕。
  第五代:赵一麟。
  第六代:赵一麟有四子,长子赵彦,次子赵章(生于嘉靖癸亥十二月七日,即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殁于崇祯庚辰,即崇祯十三年七月初四、1640年),在世七十八岁。
  第七代:赵章有八个儿子。长子赵广印,次子赵大印,三子赵廷廓,四子赵隆印,五子赵廷锡,六子赵廷英,七子赵廷飏;八子赵廷嘉。
  另据《明史·赵彦传》载,赵彦有儿子赵昌胤(昌印)。
  第八代:赵章有孙六人。其中赵广印子三人:赵标,赵权,赵樾;赵大印子一人,赵炳;赵廷英子一人,赵棫;赵廷飏子一人,赵模。
  赵彦孙文献记载有赵楫、赵标。康熙《延安府志·选举志第七》承荫条载:“赵楫,明代肤施人,系太傅尚书赵彦之孙,承祖荫锦衣卫千户”;《明熹宗实录卷之四十一》记载,“天启三年十一月,以皇子生覃恩录,荫兵部尚书赵彦孙标,原系监生,准送文选司改注选。”
  第九代:赵章有曾孙男七人。其中赵标子三人,赵振世、赵振宗、赵振甲;赵权子二人,赵振声、赵振烈;赵棫子一人,赵振文;赵炳子一人,赵振邦。
  第十代:赵章元孙男五人:赵振世子一人,赵惇;赵振宗子三人,赵榆、赵泽、赵恒;赵振声子一人,赵恂。
  赵彦后人除《明史》记载有儿子赵昌印(昌胤),《明实录》和《延安府志》记载有孙赵楫、赵标外,再没有其他记载。《赵氏家谱》已毁失,《墓志铭》等资料尚未发现。但是,清代两部《延安府志》记载同期肤施县的赵氏名人,与《赵章墓志铭》记载的后人名字比对,其中应有赵氏家族的后人。
  如嘉庆《延安府志卷二十四·吏略》明·贡生条载:“肤施县有赵一鶚,赵一鹏,赵一光”,应为赵氏家族第五代人员。
  嘉庆《延安府志卷三十六·吏略三》延安府祠祀条载:“文武名家坊,为锦衣卫佥事赵昌印、游击赵廓印立”。赵廓印也应为赵彦的儿子,赵氏第七代。
  嘉庆《延安府志卷二十六·吏略》武举条载:国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赵廷壁,应为赵氏第七代。
  嘉庆《延安府志卷二十六·吏略》封荫条载:“国朝,赵松,以子振绂封奉直大夫”;《延安府志卷五十九》列女条载:“国朝,兰氏,兵部主事赵振绂之母”。赵松应为赵氏第八代,赵振绂应为赵氏第九代。
  嘉庆《延安府志卷二十五·吏略》贡生条载:“国朝,康熙中有肤施人赵振芳,赵振远”,“康熙后有赵振奎”,三人应为赵氏家族第九代人员。
  康熙和嘉庆两部《延安府志》中,记述明、清两朝肤施县有赵姓家族十几个人,应是赵氏家族人员,但无文献根据,待考。
  明朝著名人物赵彦
  赵氏家族最耀眼的人物是第六代的赵彦,官至兵部尚书,执掌明朝军队中将帅职官的选拔任命。按《明史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赵彦传》和《明实录》记载赵彦事迹共计三十二卷,卷文中记载赵彦一生的生平事迹如下:
  赵彦出生年月文献无载,按本人中选举人年月推算,出生时间应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前后,万历七年(1579年)即20岁左右考中举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考中进士,授行人(朝廷中设行人司,内置行人者承担朝廷各大部门之间的联络送达事物)。不久调任为山西太原府知府,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升为山西岢岚兵备副使,二十五年(1597年)升为山西省布政司副使。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由山西巡抚魏允贞循例荐举,赵彦调任河南左布政使。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调补赵彦为山西左布政使。光宗继位(1620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
  赵彦巡抚山东,查看地情后就上疏朝廷,奏设登州、莱州,置将驻兵,加强了沿海一带的防守。天启二年(1622年),熹宗皇帝加升赵彦为兵部右侍郎,恩诏赵彦的儿子赵昌胤(昌印)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今延安、绥德);十二月又加升赵彦为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
  原蓟州人王森倡办“白莲教”,后来率领教徒举事反叛明朝廷,势力蔓延于京畿、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自号“红巾军”,夺州略县,称帝改元。赵彦报告朝廷,调兵遣将,整肃军纪,举兵进剿。大小十几战,灭叛乱党徒徐鸿儒、于弘志等,抚其众四万七千余人,山东乱平。
  天启三年八月,赵彦离开山东巡抚岗位,回到兵部代替董汉儒执掌兵部事务。十月,又因赵彦平叛功劳,熹宗诏命荫赵彦儿子赵昌印职锦衣卫佥事,世世承袭,还赏银一百两,大红蟒衣一袭。十一月,熹宗帝又荫赵彦孙赵标(监生)入文选司,准备封任官职。
  赵彦职兵部尚书,上疏熹宗,反映军队“讵意承平日久,法令尽弛,惯战宿将,久已消亡;纨裤余息,未履艰险。至债帅之声色货利,世所罕闻,服食器用,拟于王者;武弁之豪奢纵欲,至今日无以加矣。彼不管土地,不理民人,累累长物,何所从来?止闻粮饷之侵克也,军丁之虚冒也,马匹之消耗也,武弁之剥削无忌,亦至今日无以加矣。”他提出了多条整治办法。熹宗听从赵彦意见,下诏“选任将领,稽核兵马等事,具见安攘猷略。便行与督抚各官,协同心力,著实举行。其册报题覆,内外相应,仍遵。屡旨部科注销查参,务振积玩,毋事虚文。”   赵彦整肃军队,打击了一些贪官污吏和不法之徒,又涉入了弹劾魏忠贤的党争中,不久就遭到了异党一些人的激励反对,接连向皇帝上疏赵彦的“不轨”行为。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四月,赵彦面对一些人的反对之声,三次上疏乞求罢免职务。熹宗下旨:“卿定乱,功高筦枢,猷懋倚任方新。求退愈恳,准回籍调理。还著驰驿去。”
  魏忠贤的党徒们继续上疏“赵彦纵子昌胤公开贿门,乞夺昌胤袭以谢天下。”熹宗下诏“昌印革职”。九月,南京兵科给事中袁玉佩,追论原任山东巡抚赵彦诬功滥荫。熹宗再一次下诏:“夺彦子昌胤,世袭为民。”
  赵彦在兵部执掌事务两年,在魏忠贤党徒的狂轰滥炸下,一败涂地,一家人回到了老家肤施县。
  赵彦返回故里延安城,后来朝廷追寻赵彦在兵部及边疆所立的功勋,又追封赵彦为太子太傅。崇祯年间(1628~1644年),陕北年岁灾荒,赵彦在延安城筹措粮食,赈济穷苦百姓,救活了不少的穷人。陕北爆发了李自成起义的战争活动,赵彦向时任巡抚延绥都御史的岳和声撰写了《上延绥岳中丞论剿抚书》,提出了对付农民义军的方略。
  赵氏家族名人官职爵位
  赵氏家族在明初落脚延安肤施县金明坊后,由于重视文化教育,代代培育出了优秀的文化人才,传承不息,涌现出大批国家军政要员或文化名人。他们有的靠读书荣获贡生、举人、进士学位,有的在朝中荣升为重臣,有的为边关将领,有的为地方官吏,有的为文化教授。一大批赵氏名人,为当朝国家或延安地方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赵彦官至兵部尚书后,格外受皇帝恩宠,祖辈及其子孙多人封荫爵位。赵氏在延安的数百年间,也和延安府的其它豪门家族联姻成盟,成为延安周边名重一时的望族大家。
  据清康熙《延安府志》和嘉庆《延安府志》记载,明清两朝赵氏家族涌現出的名人及官爵为:
  第三代:赵养性,官职知县,以曾孙赵彦赠尚书爵。
  第四代:赵徭,明嘉靖丙午(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举人,官职中书。
  赵仕,嘉靖丙午(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举人,晋武乡县令(今山西东南部)。以孙彦贵,赠太子太傅、兵部尚书爵。
  第五代:赵一麟,廪生,早年称乡贤,眉寿五封,以子赵彦赠封左布政、太傅、大司马爵。妻李氏,封夫人,赠一品夫人。
  赵一鶚,性豪宕,居家不愿做官。
  赵一鹏,官职扬州通判。
  第六代:赵彦,见《明史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赵彦传》。
  赵章,生于嘉靖癸亥十二月七日(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殁于崇祯庚辰(崇祯十三年、1640年)七月初四。年轻时参加考试,没有中选。入国学进修,仍然没有中选。后以子赵广印,引例封荫散京职,得光祿署之大官丞。五十多岁告归还家,不问生产事务,谢绝纷华,屏迹公廷。开家塾,延名隽,一心一意训科诸子树德。
  第七代:赵昌印(昌胤),太子太保尚书赵彦之子,承荫锦衣卫指挥佥事,历升本卫指挥。《明熹宗实录卷之六》载“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以恩诏赵彦子昌胤(昌印)巡抚延绥右副都御史”,“天启三年(1623年)十月,上诰命荫一子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袭。”
  赵广印,初仕山海关通判,以边功于戊辰(崇祯元年、1628年),恩授兵部职方清吏员外郎,妻大参杨吉孙女。
  赵大印,戊辰次年(崇祯二年、1629年),因屡著战功,职甘固总兵官,晋都督同知,妻翰林学士王大任之孙、知县王邦弼女。
  赵廷廓,职汉羌镇标游击,妻都御史白希绣侄女。
  赵隆印,拔贡,固始知县(今安徽临县)。在职廉惠于民,因不愿加征百姓税粮而得罪上司,焦虑成疾,陨于官位。固始老百姓赞曰:“固始一官死,汝宁万姓活。”
  赵廷锡,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举人,十八年(1661年)进士,职天台县令,封荫知州,后官中书舍人、官主事,妻湖广参政马懋才女。
  赵廷英,贡监候铨,妻知县杨汝桂女;继取大司马、太保杨兆之孙女、凤阳道佥事杨正苾女。
  赵廷飏,壬子(康熙十一年、1672年)拔贡,国子监学正,妻进士、都给事中薛文周侄孙、河南按察司经历薛廷谟女。
  赵廷嘉,壬子(康熙十一年、1672年)同选拔贡,官孝丰县知县,户部员外郎,山东东平知州,妻知县马如龙孙、商州学正马懋华女。
  赵章三个女儿(大女儿为廪生杨敷政之妻,二女儿为总兵萧如蕙子、掌印萧佩之妻,三女为举人、贵定知县刘尔怡之妻)。
  第八代:赵楫,承荫锦衣卫千户,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明神宗帝实录卷之三百四十九》:“万历二十八年七月,升陕西右布政使兼副使榆林中路兵备赵楫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地方”。康熙《延安府志·选举志第七》承荫条载:“赵楫,明肤施人,系太傅尚书赵彦之孙,承祖荫锦衣卫千户。”
  赵标,增广生,妻工部右侍郎郝名宦孙。《明熹宗帝实录卷之四十一》载,“兵部尚书赵彦孙标,原系监生,准送文选司改注选”。
  赵权,戊子(清顺治五年,1648年)拔贡,任福建延平县同知(今福建南平县)。
  赵樾,增广生。
  赵炳,佥事,妻都御史白希绣孙、廪生白廷芝女。
  赵模,业儒,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赵松,以贡生任直隶蓟州知州。当时民歌之曰:“赵蓟州,惠田畴;惠田畴,民何忧?”历署磁州、宝坻、丰润、永年、巨鹿、南和诸县事,俱有循籍。后以子赵振绂封奉直大夫。
  第九代:赵振世,奉祀生,妻大参杨吉重孙。
  赵振宗,庠生,妻知县张奇蕴孙。
  赵振甲,庠生,妻知县杨显孙。
  赵振声,庠生,妻教授白希绶孙。
  赵振文,妻知县杨棲鸾女。
  赵振邦,业儒,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赵振绂,兵部主事。   赵振奎,顺治拔贡,宜君县训导。
  赵廷壁,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延安府学生。
  第十代:赵惇,业儒,即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赵恂,业儒,即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赵氏名人文化业绩
  明清两朝赵氏名人,在各地都能发挥才智,在文化、教育领域做出了耀眼业绩。
  一是创办学堂,培养地方学子。据《延安府志》记载:赵氏第四代赵仕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任山西武乡知县,离职后返回故里,在延安开办了“五经社”,培养故乡的学童。第六代太傅赵彦在延安城内府署后修建了“尊经阁”;在府城北关外“瑞芝园”修建了“赵公书院”,书院有燃藜楼、会经堂、西廊,书院门外立有“义学坊”。赵彦弟赵章五十多岁后从京城返回故乡,“开家塾,延名俊”,培养聪明好学的学子。第七代有赵廷锡,在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与延安知府陈培基一起在凤凰山顶修建了文昌阁,赵廷锡作了“修建文昌阁序”;还在府城北关外碧簪山坡修建了“阿姑圣母祠”。赵大印在城南南寨(今宝塔山)修建了“崇福庵”。
  二是撰写编印个人著作。赵氏第四代赵仕编撰印刷了个人著作《丹山集》,第六代赵彦编著有《筹边略》。第七代,清代户部湖广司主事赵廷锡编撰有《赵户部年谱》一卷和《赵户部诗文稿》。辛丑(康熙六十年、1721年)离职返乡后,加入撰写《延安府志》的活动,带领两位学友“傍披广采,摭拾成稿,多所未备”。康熙本《延安府志》书成,赵廷锡撰写了“延安府志序”,落款康熙十八年岁次己末阳月之吉赐进士第内阁中书,郡人赵廷赐撰。赵廷锡还在志书中的13处做了点评。赵廷锡在延安东关黑龙沟修建黑龙祠后撰写了“修黑龙祠序”,还有“祭河神文”。第七代还有赵廷飏,面对陕北灾荒民苦的现状,向上级谏言“拟山上查荒满官书”。
  三是《延安府志》和地方摩崖石刻保留有赵氏名人的诗文,其中赵彦一首,赵章一首,赵广印一首,赵隆印一首,赵廷锡四首,赵廷飏四首,趙廷嘉二首。诗文大部分镌刻在城东清凉山石崖峭壁上,成为后世瞻仰延安的的胜景“诗湾”。
  朝廷官府彰显赵氏家族
  赵氏家族成员,有的为国家长治久安奉献了一生,有的为地方的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朝廷、地方政府及家族为了彰显这些名人的功业,按照当时社会的习俗,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了隆重的缅怀与祭奠。
  一是国家历史文献立传记载个人的卓著功勋。《明史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专门为赵彦立传,传文长达1400余字,甚为显赫。《明实录》有32卷中记载了赵彦为官所做的事业,其中赵彦为了明朝攘内安外,多次向皇帝上疏,《明实录》原文记录了赵彦的奏折11篇,长达9500余字,实属罕见。
  二是延安府在清代两次编撰《延安府志》的人物志中,为明代赵仕、赵彦、赵章和清代赵廷锡、赵廷嘉、赵松立传。
  三是在延安府城立石牌坊。清代两部《延安府志》吏略条中记录有:在府城内为赵徭、赵仕立有“兄弟同科坊”;为诰封山西左布政赵一麟立有“眉寿五封坊”;按照皇帝诏敕,为太傅、尚书赵彦立有“筦枢猷茂坊”;为赵彦立有“宫保尚书坊”;为太傅赵彦、光祿寺丞赵章、兵部员外郎赵广印、都督总兵赵大印、锦衣卫佥事赵昌印、游击赵廓印立有“文武名家坊”。
  四是修建祭祀的祠堂:在城内有祭祀赠封左布政、太傅、大司马爵位的赵一麟的“乡贤祠”;有祭祀兵部尚书赵彦的“赵太保祠”;有祭祀太傅、兵部尚书赵彦的“名宦祠”和“乡贤祠”;有祭祀赵仕的“名宦乡贤祠”。在今安徽临县也建有纪念赵隆印的祀祠。
  五是修建陵园:清代两部《延安府志》记述:
  一是“赠尚书赵仕墓,在城西十五里(贾《志》)”。表明赵氏家族第四代赵仕,即赵彦的祖父埋葬在延安城西十五里地方。1994年版《延安市志》记载:延安西川15里的枣园村八卦沟中嘴梁上有明代“赵阁老”墓。墓主无考,原有封土堆,墓前有石踏步、石柱及牌坊等建筑物。墓葬封土堆犹存,石踏步尚好,石牌坊倒塌。另裴庄村北山梁上也有明代“赵阁老”墓,墓主不清。原有封土堆,墓前有神道、牌坊等建筑物,占地约600平方米。墓地封土尚存,另还残存石马、石羊、石狮各一对及石牌坊。陕西省文物局编《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延安卷》宝塔区文物条载:“赵家岭,明代。位于今枣园镇裴庄村东北石马梁,当地群众称该墓为‘赵阁老墓’。墓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封土呈圆丘型,底径1米,残高约1米,内部结构不详。墓前残存石望柱、石狮子、石羊、石马及四柱三间石牌坊构件等遗物。”裴庄村距延安城20里,枣园村距延安城15里。按里程看,枣园村八卦沟中嘴梁上的“阁老墓”符合清《延安府志》赵仕墓的记载,但难以定论,待考。
  二是赵一麟墓,在“城西神仙沟,子太傅彦、光祿章附(陈《志》)。章卒于崇祯庚辰,以癸末,附葬于赠太傅公父之次,与兄太傅彦分左右(王嘉豫撰《赵光祿章墓志铭》)”
  “明赵太傅彦墓,子锦衣指挥昌印附。赵寺丞章墓,俱在神仙沟。知县隆印附。皇清,赵知县隆印墓,在神仙沟。”
  《延安府志》记录表明,赵氏第五代赵一麟,及其儿子赵彦、赵章,孙子赵昌印、赵隆印墓葬,均在延安城西五里地的神仙沟,即今城北大砭沟后山梁赵家陵峁处。《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延安市宝塔区条载:“赵彦家族墓地,位于桥儿沟乡大砭沟村,明代。赵彦,陕西延安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官至都御史、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明史》有传。墓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存圆丘形封土10余座。其中有彦弟(署光禄寺丞)赵章墓。墓地原有石碑、石像生以及牌坊等,均毁佚。”
  三是“赵员外广印墓,在城北二里王家坪(陈《志》)。”记录表明赵氏第七代的赵广印墓葬,在今城西的王家坪村。
  赵氏后裔如是说
  延安赵氏家族,从第六代赵章生于嘉靖癸亥十二月七日(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起推算,每一代间距25年,则第一代立祖人赵质应出生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前后。到了清末,计477年,约传承了19代。据延安大学《2010年陕北春秋》赵连雄撰文“赵彦及其家族”载:“赵氏家族人丁兴旺,占有大量田产。延安城周围有良田万垧(每垧约三亩),且在延河上游购置了十七个村的土地,雇用大量长工种田,经营商铺,雇用佣人料理家务,生活奢侈。清同治年间社会动乱,赵氏家族人死财散,幸存者寥寥无几,几近绝嗣,在延安城周围、延河上游罗居、火石界(今安塞镰刀湾乡)等地有后裔居住。”   当代,延安赵氏家族后裔在哪里?笔者在研究陕北古代历史的活动中,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原在延安市科协供职的离休干部赵光先生在世时,多次与我交谈了家族中有关赵彦及其先祖的情况,并陪伴我实地查看了今大砭沟赵家陵峁赵彦陵园与墓群,延安城内赵彦祠堂及其建国初本家居住在南寨砭宝塔山低坡的老地方,而且提供了家族先祖有关资料和照片。
  赵光先生讲:延安赵氏家族分布较广,有城内大街赵家(及赵光本家),有北门赵家,有东门赵家;城外西川、北川、东川赵姓人家,祖上都和他们是一家,但是相互都不往来。
  赵光讲:他的爷爷赵维汉,就是赵彦家族的长门传承人,居住在延安城内,生于清光绪年间,弟兄一人,生育五子二女,其中长子是赵荣章。赵维汉已是城市平民,夏天给人打零工,冬天在街上给人顶鞋为生。身亡后随父墓地葬于延安城北大砭沟沟口(今市畜牧站地方),1943年赵维汉与先祖又一起被搬迁至大砭沟赵家陵峁老陵地。
  赵光回忆:从赵维汉起,每一代“老大”的长子(嫡长子)就是他们这一门的传承人。如果老大没有男孩子,必须从弟兄中的男孩中过继一人,作为嫡长子。比如他们家族的祖坟赵家陵峁,1949年陕甘宁边区延安县政府在土改中颁发土地证,就给他们的赵家陵峁陵地颁发了“土地证”,而这张“土地证”就是由嫡长子一人掌管,现在的保管人是赵荣章的长孙赵辉。实地看,这张“陕甘宁边区土地证”栏目中记载:业主赵云章(赵维汉长子,即赵荣章),小商,现住延安县北关;土地所在地,赵家陵峁;土地名称,背咀;亩数,壹拾亩;附着物,陵地;来历,老地。证书印章为当时的县长史记全、副县长卜吉甫。时间署为1949年11月10日。
  赵光先生生于1933年,据他本人回忆,在他记事起一大家子每年在过年的时候组织一次祭祖活动。赵彦祠堂在城内今市电影公司地方,当时有几间旧房子,一间为祠堂,里边供奉着祖先们的神位。过年时将高祖(不知哪一代)的男、女两幅神轴拿出来(神轴上刺绣着祖先的座姿像),悬挂在祠堂正中,然后在供桌上献上过年的食品,点着香,烧过纸,全体子孙跪地磕头作揖。其他两间房子成了家办的磨坊,一大家以此谋生。1938年冬和1939年春,日本飞机多次轰炸延安城,城内赤土摊平,狼藉一片。他们家只好搬到宝塔山坡处的几孔土窑洞里住,每年仍然如故,过年时对老祖宗拜祭一次。
  赵光讲:他大伯赵荣章是1936年入党的共产党员,土地革命时期任延安城地下北街抗日救国会的主任。他们家中保存有《赵氏家谱》。到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横扫一切牛鬼神蛇,赵荣章兄弟面对祖先的神轴和家谱着了慌,害怕遭到批判斗争,几经商量,在一次延河发洪水时,从家里拿着《赵氏家谱》和两幅神轴,走到南寨砭“范公井”处的崖畔上,抛向洪水中。赵氏家族最珍贵的家史资料,就这样漂流向东,一去不返。
  赵光讲:赵彦陵园,他也记得很清楚。他带领我们到了今大砭沟中,指证了赵家陵山下立牌楼的地方。原牌楼石质,四柱三间,牌额阴刻“鑫聚门”三字。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牌楼左侧地方筹建民族学院时,将牌额上的“鑫聚门”三字凿平,然后在中间又阴刻了由毛泽东主席书写的“清真寺”三字。现在,赵家陵峁牌楼已成了革命文物,珍藏在“延安革命纪念馆”。
  赵光讲:从牌楼处往山上走,一路上立有石狮、石马、石羊等。山梁陵园地形呈人字形。赵彦等先祖的陵园位于左侧的山梁上。过去曾立有石碑和陵园围栏,现在这些石质建筑荡然无存,仅看见几块石构件躺在墓冢之间。墓葬严重被盗,尚有三孔盗洞,向下看能见到墓窑是由块石砌筑而成。墓地有数棵老树,在微风的吹佛下,无力地摆动着枝条。右边的山梁,便是赵光爷爷等辈的新坟墓。近年来,本家清明节祭祖时,一般是先由几个代表到先祖赵彦墓地上香烧纸,然后全体成员到赵维汉坟地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显然比祭祀先祖赵彥等人隆重一些。每年清明节祭祖完毕,一大家族还要一起聚餐,意思为一次重要的家族活动。
  2020年8月10日于延安新城
  责任编辑:魏建国
其他文献
盖东林,本名盖春旭,辽宁丹东人。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博士,作品散见于《延安文学》等。曾获第四届“延安文学奖”。  楔 子  得知那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在编排新写的舞台剧。放下电话,有点不太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赶紧用手机打开微博,发现号称捱得住“8个一线明星同时出轨”的服务器已经炸了。  我感到心口挨了一记重拳,堵得慌,脑门儿上也冒出汗来,闭上眼睛,疲惫又厌恶地朝台上挥了下手,告诉演员们今天的排演结束了
期刊
目的总结在生物瓣衰败患者采用J-Valve瓣膜行二尖瓣瓣中瓣手术的经验和早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采用J-Valve瓣膜行二尖瓣瓣中瓣手术的29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72.0±11.6)岁。既往手术置换HancockⅡ瓣膜17例,Edwards SAV瓣膜7例,Edwards Perimount瓣膜3例,佰仁思瓣膜1例,Mo
詹文格,江西修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出版小说集《谁在城里种玉米》,散文集《踏雪无痕》。  一  铁匠铺立于巷口,黧黑的门柱像一株古树,守卫着幽深的巷子。房子是旧砖老瓦,面目沧桑,与周边簇新的高楼格格不入。处于夹缝中的老铺子,身形虽然萎缩,但依旧老树新枝,年年吐绿,那股子倔强和孤傲始终存在。  金铁匠脾气固执,不知多少人劝过他,占着上好的风水宝地不
期刊
目的评估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预防食管大面积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食管狭窄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ESD且术后黏膜缺损≥5/6食管环周、长度30~100 mm的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患者,术后使用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预防食管狭窄。ESD术后食管黏膜缺损分为2级
目的分析新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新医改)前后中国省级层面疾病预防控制(疾控)人员数量的时间变化趋势。方法提取整理2002—201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疾控人员数量数据,利用Stata/SE 15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间断时间序列分析。结果东部、中部地区疾控人员数量和每万人口疾控人员数量配置的降低趋势在新医改实施后进一步加大,但西部地区人员数量由改革前的降低趋势变为改革后的增长趋势且每万人口数量配置降幅
吕敏讷,甘肃西和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首届自然资源作家研修班学员。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飞天》《延河》等。  一个人,要走多远,要走多久,才能沿着一条河流抵达一座村庄?  山梁在奔跑,路在奔跑,时间在奔跑,我在奔跑,稍峪河也跟着奔跑。  山和山在最高的地方碰头,手拉手,连成一座更大的山。一座大山涵养着存在于时间和大地之上的万物。一滴水,一万滴水,汇聚,集合,从那座最高的山底下流出来,
期刊
贺绪林,陕西杨陵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当代》《延河》等。出版长篇小说《关中匪事》。  一  他站起身来,对面的人也站起了身;他点点头,对方也点点头;他冲他笑了笑,对方礼貌地还了他一个相同的笑。他一愣,有点发懵。  “先生,满意吗?”站在他身边的女理发师含笑看着他。他猛然醒悟,站在对面的那个人是镜子中的自己。难怪他认不出他来,他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照镜子了,刚才去浴池洗了个澡,还换了一身行头
期刊
目的评价内镜下泡沫硬化剂注射(foam sclerotherapy,FS)联合内镜下橡皮圈套扎(endoscopic rubber band ligation,ERBL)治疗Ⅱ~Ⅲ度内痔的安全性及长期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连续就诊的Ⅱ~Ⅲ度内痔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ERBL组和FS联合ERBL组。术后24 h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
目的探讨不同内镜治疗策略对Ⅰ~Ⅲ度内痔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因内痔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内镜下硬化术或套扎术治疗的107例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其术后不良事件、有效率、满意度。结果107例患者中Ⅰ度内痔45例(42.06%),Ⅱ度56例(52.34%),Ⅲ度6例(5.60%)。在完成内痔内镜下治疗的同时,94.39%(101/107)患者同期完成其他消化道疾病
惟岗,本名刘维刚,陕西神木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延河》《西部》《延安文学》等,出版散文集《自然札记》,诗集《里程表》《轻奏鸣》。  在北方的十一月,冬天最普遍的季节法令已经颁布,干燥寒冷的天气彻底进入轨道,大部分植物、动物遵照不误。当农人将最后一袋粮食装仓入库后,偶尔还会去已收割毕的田野中走上一圈,回想一下今年与它相依为伴的日子。这是思想丰收的时刻,他低垂的头颅,缓慢的脚步,显然是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