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马坡作家茶馆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dirt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下半年,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马坡镇动工修建马坡文学会馆。作家协会是文人雅士云集之处。 “居不可无竹,饮不可无酒,品不可无茶”之类的观念大概在文人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建会馆马上想到在其中盖一座茶艺馆,也是极其自然或理所当然的事。按说,在当时开一家茶艺馆本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为作家们专门建一座茶馆,据我所知。在历史上还真是头一次。
  马坡文学会馆占地四十余亩,其中池塘面积占了近四分之一。池边保留着原有的数十株大柳树。枝繁叶茂,浓阴如碧。池塘进行了重新修整,池旁遍植绿草鲜花,再配上山湖石与凉亭的映衬,构成一幅如画般的极佳景致。在这种环境中,安一座茶室,泡一盏香茶,或海阔天空,或凝神冥思,恐怕就是人间仙境了。因此,茶馆的位置选定在了两个池塘之间,茶馆的前门铺一条石径穿草坪通到院中大路,后门则倚凉亭绕垂柳,直接池堤,凭窗即是波光粼粼的一池碧水。
  藏于会馆之中的作家茶馆,面积在两百余平方米左右,一个大厅,三个包间,一个操作间,外带洗手间。茶馆的西面,临池而起一个亲水平台,宽约丈余,长十余米,可置三四张茶桌,台下水泥支柱直耸水中,人在平台上喝茶时,俯身下望。整个人都已是悬在水上了。茶馆建成后的短短几个月间,光顾过的作家就可以开出一串长长的名单了:邓友梅、李国文、邵燕祥、柳萌、
  马拉沁夫、陈建功、高洪波、吉狄马加、张胜友、贺捷生、韩作荣、肖复兴、叶延滨、蒋巍、何建明……
  作家们似乎与茶天生有缘,来到会馆自然都爱到茶馆里去坐一坐,点出的茶也极显功夫,如大红袍、铁观音、太平猴魁、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婺源茗眉之类,张口就来,如数家珍一般。其中不少还是专家,如原《小说选刊》杂志社社长柳萌先生,就主编过作家与茶的专集;诗人韩作荣曾经应邀做过中央电视台的一部讲述茶叶的专题电视片的撰稿人,产茶区几乎都跑遍了;作协书记处书记田滋茂曾在西湖龙井茶的产地蹲过点,和他们在一起谈茶,稍不小心,便会露出外行的马脚。现在已是中国作协副主席的陈建功不一定懂茶,但于茶馆却绝对是行家。三个包间刚一建成,他便提出应各具风格才好。于是,其中一间改为了日式榻榻米风格,配上几把无腿靠椅,坐上去极是舒适。于是,这包间顿时成了茶客们争相抢占的宝地。
  刘禹锡的《陋室铭》日: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马坡文学会馆的茶馆虽不宏大,也不奢华,但因为有了诸位作家的光顾,自然占尽了无限风光和人文灵气。虽一直未被正式命名为“作家茶馆”,更无悬额挂匾,但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名副其实的作家茶馆。
  作家们多为性情中人,茶喝得高兴了,难免要表现一下。于是有的引吭高歌,有的翩翩起舞,有的切磋茶艺,有的舞文弄墨。茶馆最惬意的还是夜幕降临之后,守一盏茶,或写稿或看书。夜极静,茶极香,窗外的池塘中不时传来鱼儿跳跃时发出的声音。此刻.你会觉得整个心都已静得不能再静。
  马坡的作家茶馆在我所光顾过的茶馆中,无论是规模、装饰,还是茶品、茶艺,也许都排不上什么名次,但却是我感到最舒服、最自在、最亲切的地方。有时,在城里呆累了、烦了、闷了、无聊了,就想到马坡“吃茶”去了。
  前不久,马坡会馆因种种原因被转让了出去,居于其中的作家茶馆自然也随之换了新的主人,茶馆依旧在。只是喝茶的不再是那些或唱、或跳、或舞文弄墨的作家了。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只是变化来得太快太突然了一些,如同一壶好茶还没等喝出味来就倒掉了一般,毕竟令人惋惜不已。
  又是一年春光到,马坡作家茶馆外的白玉兰该开花了。常想,什么时候还能再去马坡喝茶,或是聆听作家们的生花妙语,欣赏他们品茗泼墨时的诗情画意。
其他文献
逢年过节,各大商店都叫卖“黄金搭档”“脑白金”之类的保健品,打的旗号无非就是补充人体所缺的营养、平衡人体机能。钙、铁、锌、硒……这些元素最经常被各种广告频繁输入我们的脑海,搞得我们有点晕乎乎。其实试验证明,茶叶里面各种元素的搭配最“黄金”,本期,我们全面解读茶叶到底有着多少秘密。    一组数据    茶叶的化学成分是由3.5%~7%的无机物和93%~96.5%的有机物组成。  茶叶中的无机矿质元
期刊
3月26日晚,以中华畅享昭平茶为主题的“2007广西(昭平)茶王节颁奖文艺晚会”,在昭平县城中心露天广场盛大开幕。有上万人参加了此次盛会,只有6万人的小城,几乎是倾巢而出。而就在不久前,“2007广西昭平茶王节系列活动之一的“昭平春茶现场展示暨昭平茶北京总经销挂牌仪式”刚刚在北京落下帷幕。  每年3月春茶上市时,昭平人都是以盛大的“广西(昭平)茶王节”来迎接宾朋。茶叶已经成为昭平的一张靓丽名片和特
期刊
公元2007年,普洱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像一位闭关数载苦练绝学默默无闻的世外高人,甫一出关,便在江湖上掀起一股巨大的腥风血雨。  我有个神交五年的网友,因南北相隔,虽交情深厚却从未相见。今年三月。此君万里迢迢驾临昆明,我惊喜交集,颠颠儿地跑去机场接他。脑中幻想了无数相见场景,或执手相对泪眼,或抱头号啕痛哭。却不料,见面之后,此君几乎没正眼看我,嘴里只念叨:“带我去普洱茶楼!带我
期刊
缥缈于洞庭湖烟波中的君山,自古就有“天下第十一福地”之美誉。冬去春来,登临君山就好像走进了一幅如梦似幻的水墨丹青之中。那湖、那山、那茶园,还有那淡淡的忧伤的爱情传说,仿佛都在为一个名日“君山银针”的名字作着一份水盈盈的渲染,随着袅袅的茶香如波纹般慢慢地散开在洞庭之中。  来君山之前就曾听说过“银盘托日”为君山一绝。为了欣赏到这一壮观的景象,我登上了望湖亭。凭栏远眺,洞庭湖水天一色,一轮浑圆的红日白
期刊
美丽的嫦娥奔月传说说的是,嫦娥在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的不死之灵药后,身不由己飘飘然地飞往月宫之中,获得了长生不死。虽然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那传说中的“不死灵药”却引得后人痴心向往。  “不死灵药”虚无缥缈,可“延年益寿”却还是现实的。在闽侯江洋,103岁的寿星陈莲妹正在和我们讲述着她的长寿秘笈。  春雨后的江洋,像刚洗过一样,这山这水还有这人家,都格外清新。眼前的陈莲妹精神矍铄,身板很直
期刊
茶不仅仅是止渴除烦的饮品,而且还是“至性不移”的象征。“茶不移本,植必生籽”这一礼俗早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由此,茶也成为沟通情感的吉祥物。  湖北土家族有一首情歌唱道:“韭菜花开细茸茸。有心恋郎莫嫌贫。只要两人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浓。”表达了青年男女的感情建立在真挚、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而不是以贫富为界限的。山歌用“慢慢浓”的比喻,来表述一对恋人在情感上切勿心急。却又缠绵到老的期盼。  江西的畲族女
期刊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在这条从远古三皇五帝时期,一直流淌到了今天的长长的历史星河中,涌现出了不知多少颗璀璨恒星。其中又以四星最为耀眼,他们就是“启明星”神农、“北极星”陆羽、“双子星” 惠孟臣、若深。他们在采茶、研茶、茶具制作上闪烁出来的独有光辉,使他们被后世尊为茶文化的四大始祖。    祭祖    采茶始祖:神农    祭祀地点:湖北随州神农故里、株州市炎陵县鹿原陂炎帝陵  祭祀形式:在陵前默默
期刊
初到天津的那个清晨,出租车领着我缓缓穿过天津的街区,暖暖的阳光掉在了这个有点萧瑟的城市,掉在了那些断瓦残墙之上,突然给了我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  下车后,漫步来到东马路,见到了偏于一隅的正兴德茶庄。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的正兴德原是天津有名的“百年老店”,它以“绿竹”形象傲世至今已两百多年,在它面前,似乎有一种淡淡的茶香从过去飘了过来,让人一再凝思那些遥远的岁月。    天津八大家之一
期刊
久居都市,抽得休年假空闲,最近回湖南老家转了转。在昔日同窗跃辉的盛情邀约下,来到了益阳市的桃江县。这是全国有名的“美人村”。但是几天下来,见到的“美女”屈指可数,倒是见到一个饮茶长寿之家,令人称奇。  在农业局工作的跃辉向我介绍,桃江县苏团村有个姓陈的“长寿之家”:一家五代158人中,有7人年龄在80岁以上,15人在60岁以上,全家曾创下六十七年无一人去世的纪录。一家之长范香秀更是活到107岁于几
期刊
在上海,试问茶的氛围哪里最浓郁,回答无疑是闸北。这里有上海首家茶艺馆“宋园”,这里是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的创办地,上海市茶叶学会、上海茶文化研究中心、上海茶叶批发市场集群等均在闸北。  在以“壶王迎客”、茶圣陆羽塑像等茶文化景观为特色,享誉上海的闸北公园北侧灏园,有一处楼高百尺、独具意趣的私人茗居,那就是被海上同好戏称为“茶气冲天”的——静斋。    美髯公    据说男人蓄须,由来已久,是一种风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