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qi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运用如下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心理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参与定势,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感情沟通。行为策略:指导学习方法,拓展想象空间,选择创作途径。环境策略:创造多种物理环境及心理环境,以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美术 课堂 动手能力 策略
  当前,在大力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己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心理策略:培养意识,形成动手参与定势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师首先要运用心理策略,以形成学生动手参与的心理定势。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兴趣激发的方法很多,我们依据现行美术教材体系,从中高段美术教材的挖掘入手。以新激趣: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如,在上《会变的颜色》这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自己动手,调出了不同颜色混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学生自己发现了规律,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而橙绿紫三种色又叫三间色,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以情激趣:在绘画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加上中高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很快,教师要努力去拨响学生学习后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教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而以情造像,“图情并茂”。以美激趣:“美”是美术课具有的独特的优越之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学当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和审美潜能。让他们体验到教材之美。如能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
  (二)注重情感沟通
  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参与,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实验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
  2.给予学生安全感。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做出的作品不论好坏,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做的不好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针对这点,多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各种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幽默,给学生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
  3.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努力完成一项任务,都会产生成就感。既对自己的付出抱以肯定,又能激励自己继续前进。但是教师如果把学习任务的难度定得过低,学生不费多大劲就能够达到,那么,完成了任务学生也感到是理所当然的。如果难度过高,学生可能会不愿去完成它或对此失去信心。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应把难度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如何控制这个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随机调节难度。当难度小时,教师可设置一些“障碍”;当难度过大时,教师要适当处理,分步进行。同时,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
  二、行为策略:指导学法,赋予动手参与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进行创造。
  (一)加强技法训练
  美术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制作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蜡笔水彩的造型、勾线、上色;泥塑课的揉搓粘画;手工课的折纸、裁剪、粘贴……。因此,技法训练既要扣紧每节课的重点,又要胸有全局,点面结合;既要着眼于全班同学,又要照顾个别成绩突出或能力较弱的同学,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二)拓展想象空间
  “想象是创作的源泉”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
  实物演示:利用实物展示或表演的方法,使他们明白完成任务的迫切性,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想象。如上《画一顶帽子》一课时,可以先出示几顶漂亮的帽子,让学生观察外形、颜色等,然后戴到头上让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出外形更美、功能更全的帽子,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帽子的结构,而且又发挥了想象力制作出雨伞帽、飞行帽等新品种。
  语言表达:即利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根据自身体会大胆想象。在彩塑课《青蛙》一课中,教师可有意识的讲述关于青蛙的童话故事,把学生的思维拓宽,让他们仿佛进入了想象中的青蛙王国共同游戏,学生进入情境后,做出的青蛙生动有趣,神情兼备。增强了对青蛙的感情,也起到了环保的教育作用。
  媒体应用:即利用电视、录像、投影、多媒体等音像手段创设情境。这一方法可视性强,时空转换快,吸引力强,能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选择创作途径
  1.观察比较法。中高段学生的观察力比低段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能自觉地、自主地观察事物、分析异同。学生在绘画中观察比较自然和具体对象后,思维就有素材,接着以自身体验进行创作就水到渠成。如五年级的《牵牛花》一课,先让学生看看生活中的牵牛花,再看看画家笔下的牵牛花,进行比较,感知画面的处理、提炼,创作作品。
  2.寓教于乐法。学生一般天性爱玩,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培养感性认识,实现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重要。如:《画熊猫》一课,让学生先用二年级学过的撕纸拼贴做做玩玩,再画下来。《下雪了》一课可选择一个下雪天,让学生去雪中玩玩,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寓教于乐。在游戏之余,学生有了切身体验,创作便得心应手、各具其态。
  本策略实施中要重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暴露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实践的活动和相互的讨论悟出道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最终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教育目标。
  三、环境策略:创造条件,提供动手参与机会
  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
  (一)课堂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的展览,让学生在“看”中参与。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别是同班同学的或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展览,一定程度上,学生都爱看,看了之后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的优点。在上课前,拿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当范例,或把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去看。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优点,学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二)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在“教”中参与。在传统教育中,老师讲学生听。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发挥不说,甚至感到“学海无涯”而厌课、厌学。心理研究成果早已提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情绪积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在做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三)学生学会评价,让他们在“说”中参与。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的影响,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遏止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在三年级一般以师生互评为主。从四年级下半学年开始,一般以学生互评为主,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对方的画,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制作心得表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到了五、六年级,基本上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优点,如果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可以把作品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通过这几种课堂习作展评,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怀宁县马庙镇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笔者组织学生研读了刘禹锡的三十六首(篇)诗(文),旨在引导学生对刘禹锡思想、艺术、人生及其现实指导意义进行发掘,学习、领会古代文化(文学)之精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化素养及人文精神,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操,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的渐变,为学生的治学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并在鼓励学生撰写研读论文的基础上,将研究所得择其精要
【内容摘要】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需要创造型的教育,而教师,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和知识技能的传承者,必然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所理解的创造型教师不仅是一种形象,更应该是一种行为。  【关键词】创新 创造 竞争 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进而又提出了教育创新的要求。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
现在思想品德课实行开卷考试了,不少学生认为,把知识点从书上划下来,考试时从书上找到相应知识点并能写到试卷上就行了,由于忽视了平时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复习,每次考下来,结果就偏偏与学生的得高分愿望相反。转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思想观念,端正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态度,已迫在眉睫。由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些探索。  一、加:加强能力培养  闭卷考试,许多教师为了追求分数的最大值,重知识传授、重识
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特征概括为以下三点:细读的主体是学生,细读直接指向语言,教师“在场”。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文本细读根本在于:在老师的唤醒和引导下,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语义、语辞等因素,深入品味言语的丰富表现力,从不同层面体悟其蕴涵的情味、意味、理由味,此所谓“语文味”。  文字花园里散文以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真切的情感,深邃的意蕴,以及一丝不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超越与完善离不开家长的启迪与润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引领。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教养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子女对所经历的事件的认知与适应,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然而,家长不良教育心态会给子女心理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子女产生过度的依赖心理,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性格狭隘逆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等。农村学生家长在这方面尤其存在一些不理想的状态,只有有意识地
古语云:“知识在于积累”、“积累是治学和立业的基本功”,把握这条不变的规律,持之以恒,勤学苦练,就会积少成多,达到升华。积累在语文学习中占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和必经之道,也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治学法宝。诚所谓“积学以储宝”,“厚积以薄发”,离开积累,语文学习的高楼大厦就难以巩固。但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语文教师把重点放在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规律的灌输上,结果教师越教越虚,学生越
1月16日,公安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2019年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整治跨境网络赌博犯罪专项工作有关情况。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长李京生介绍,近年来,公安部党委坚决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针对赌博犯罪向线上发展、向境外转移的趋势特点,部署各地公安机关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同步推进“专案打击、前端治理、常态宣传”措施,网上网下结合、境内境外联动,不断创新完善技战法,持续推进“断链”行动,坚决斩断跨境网络
【内容摘要】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纪。新世纪使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它已成为了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教育部将英语定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把英语课程学习提到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人文素养的高度,并对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听、说、读、写四大技能应到达的目标进行了详细地描述。由此可见,培养会听、会说、会读、会写的四会能力才是
安徽省语文高考从2006年开始自主命题,至今已走过四个年头,呈现了四份试卷,三份为大纲卷,一份为新课标卷。2006年新课改在安徽全面推行,2009年的应届高考生是新课改下的第一届考生,与此同时,安徽语文命题进行了改革,适时推出了新课标卷,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与新高考的有机对接。新课标卷有哪些特点,带来了哪些变化呢?下面从现代语文教学论的视角谈谈安徽语文高考命题的改革。    一、从语文教学内容论看安徽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验的正式启动,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的教师,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对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的思考  1.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