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高校扩招以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大规模兴起。2002年7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职教会议,进一步明确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方针之后,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批批职业技术学院应运而生。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迅速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众多的职业技术学院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果不从理念上和实践上加以解决,将直接制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新建职业技术学院要从战略思维的高度,合理制定发展策略,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一、重点建设优势专业,以特色增强竞争力
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既要适应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又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任何一所新建的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定位上,都应以市场为导向,围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为基层第一线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所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市场是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生存的基点,市场急需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技术学院就应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只有按照社会实际来发展,才能形成满足社会需要的办学特色。特色是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之本,职业技术学院如果不能办出职业特色,就会陷入市场竞争中不如普通高校的劣势,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普遍存在着职业教育不如普通教育的看法,职业技术学院惟有以特色取胜,才能扩大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增强学校的竞争力。但是,新建职业技术学院大多由成人高校或中专层次上升格而来,可利用的优质资源不多,没有力量发展所有学科专业,也不可能将所有学科专业建成著名专业,因此,新建职业技术学院应该找准自身优势,依据自身办学基础,明确特色专业,强化特色专业,集全校之力重点建设。
然而特色的形成,并不是职业技术学院对自己的“自封”,也不是由某某部门、某某评价单位来“加封”,特色的确立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由社会根据职业技术学院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实际贡献来承认。因此,新建职业技术学院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特殊性人才。把地方经济热点、重点作为学校的发展增长点,重点扶持与支柱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在办学形式上采取多样化,除了学历教育以外,可以开设短期性、社区性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还可以与当地的现代企业共同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培训中心,真正成为当地的人才培养基地。围绕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特征以及特殊的文化资源,结合自身实际筹划学科建设,形成特色和创造品牌。
二、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以贡献寻求地方支持
高等职业技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有充足的办学经费作保证。目前很多新建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或全部依靠对学生实行收费来获取教育经费,单一的模式将阻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职业教育如果不能得到地方的积极支持,推进投资渠道多元化,其发展必然要受到很大的限制。
新建职业技术学院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和封闭保守、盲目自大的心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社会服务的认识。要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既当作一种社会责任,又视为自身发展的需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主动服务于社会,全方位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政府和社会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全力支持。这种支持除了可以获得有形的直接经费投入外,还可以得到许多无形的资源。
新建职业技术学院应积极参与当地的重大战略问题,帮助地方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甚至决策问题。把最大限度与地区的主导产业、基础产业相一致作为科研主攻方向,建立校地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在专业建设上,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的特点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确定“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加大专业调整改革力度,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上面对地方实际,与社会需求对口,在培养目标定位上适度降低重心,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毕业生社会声誉求生存
职业技术学院与普通名牌大学不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它不是“卖方市场”而是“买方市场”。职业技术学院常常要为生源的问题而担忧,而考生及家长担心的则是在职业技术学院读书是否有出路的问题。因此,新建职业技术学院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由于办学历史短,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还未形成。因此,新建职业技术学院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应该坚持连贯性的标准,除了加强在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外,还要关注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声誉情况,以及若干年后他们对自己在学校所学东西对其职业发展帮助的评价等。“高校一般都比较注重学生在读期间教学质量的监控和保障,较少关注和忽视对毕业生走向社会状况的跟踪调研,很少有毕业生去向的完整材料。至于第一次签约后学生的跳槽和调动,基本没有记录。”新建职业技术学院要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应该扩大教学质量监控的范围,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建立反馈机制。“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为毕业生就业状况建立档案,既能比较完整地了解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反馈情况,又能为学校提供每个专業社会需求情况,同时对下一届高中毕业生的报考起引导作用。”
有了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新建职业技术学院就可以减少办学中的盲目,根据社会实际及时调整思路,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和前瞻性,为生产第一线输出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社会所期待的将会越来越不再是学位的高低和学历的类型,而是毕业生具备的素质和可能的潜力。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一届届毕业生的社会声誉加大后,高等职业教育就会获得社会高度的认可。
四、发挥教师潜力,以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师资不足成为一个共同的难题。新建的职业技术学院不仅教师队伍整体数量不足,而且结构不尽合理,普遍缺乏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从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的状况来看,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是很困难的事情。因此,新建职业技术学院除了广开用人渠道,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对口的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外,最可行的又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学校现有教师的潜力,实施名师战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实践技能强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符合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职教教师必须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职业技术学院的现有师资,基本上还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不能满足高职教育教学与实习的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集专业理论与技能于一身的 “一体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职业教育今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策略。新建职业技术学院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加强实践机会,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兼职学习或脱产顶岗学习,或参与工程设计或施工工作,争取在较短时间使教师提升质量,逐渐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教育系)
一、重点建设优势专业,以特色增强竞争力
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既要适应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又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任何一所新建的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定位上,都应以市场为导向,围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为基层第一线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所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市场是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生存的基点,市场急需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技术学院就应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只有按照社会实际来发展,才能形成满足社会需要的办学特色。特色是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之本,职业技术学院如果不能办出职业特色,就会陷入市场竞争中不如普通高校的劣势,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普遍存在着职业教育不如普通教育的看法,职业技术学院惟有以特色取胜,才能扩大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增强学校的竞争力。但是,新建职业技术学院大多由成人高校或中专层次上升格而来,可利用的优质资源不多,没有力量发展所有学科专业,也不可能将所有学科专业建成著名专业,因此,新建职业技术学院应该找准自身优势,依据自身办学基础,明确特色专业,强化特色专业,集全校之力重点建设。
然而特色的形成,并不是职业技术学院对自己的“自封”,也不是由某某部门、某某评价单位来“加封”,特色的确立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由社会根据职业技术学院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实际贡献来承认。因此,新建职业技术学院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特殊性人才。把地方经济热点、重点作为学校的发展增长点,重点扶持与支柱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在办学形式上采取多样化,除了学历教育以外,可以开设短期性、社区性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还可以与当地的现代企业共同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培训中心,真正成为当地的人才培养基地。围绕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特征以及特殊的文化资源,结合自身实际筹划学科建设,形成特色和创造品牌。
二、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以贡献寻求地方支持
高等职业技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有充足的办学经费作保证。目前很多新建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或全部依靠对学生实行收费来获取教育经费,单一的模式将阻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职业教育如果不能得到地方的积极支持,推进投资渠道多元化,其发展必然要受到很大的限制。
新建职业技术学院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和封闭保守、盲目自大的心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社会服务的认识。要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既当作一种社会责任,又视为自身发展的需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主动服务于社会,全方位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政府和社会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全力支持。这种支持除了可以获得有形的直接经费投入外,还可以得到许多无形的资源。
新建职业技术学院应积极参与当地的重大战略问题,帮助地方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甚至决策问题。把最大限度与地区的主导产业、基础产业相一致作为科研主攻方向,建立校地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在专业建设上,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的特点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确定“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加大专业调整改革力度,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上面对地方实际,与社会需求对口,在培养目标定位上适度降低重心,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毕业生社会声誉求生存
职业技术学院与普通名牌大学不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它不是“卖方市场”而是“买方市场”。职业技术学院常常要为生源的问题而担忧,而考生及家长担心的则是在职业技术学院读书是否有出路的问题。因此,新建职业技术学院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由于办学历史短,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还未形成。因此,新建职业技术学院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应该坚持连贯性的标准,除了加强在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外,还要关注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声誉情况,以及若干年后他们对自己在学校所学东西对其职业发展帮助的评价等。“高校一般都比较注重学生在读期间教学质量的监控和保障,较少关注和忽视对毕业生走向社会状况的跟踪调研,很少有毕业生去向的完整材料。至于第一次签约后学生的跳槽和调动,基本没有记录。”新建职业技术学院要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应该扩大教学质量监控的范围,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建立反馈机制。“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为毕业生就业状况建立档案,既能比较完整地了解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反馈情况,又能为学校提供每个专業社会需求情况,同时对下一届高中毕业生的报考起引导作用。”
有了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新建职业技术学院就可以减少办学中的盲目,根据社会实际及时调整思路,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和前瞻性,为生产第一线输出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社会所期待的将会越来越不再是学位的高低和学历的类型,而是毕业生具备的素质和可能的潜力。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一届届毕业生的社会声誉加大后,高等职业教育就会获得社会高度的认可。
四、发挥教师潜力,以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师资不足成为一个共同的难题。新建的职业技术学院不仅教师队伍整体数量不足,而且结构不尽合理,普遍缺乏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从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的状况来看,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是很困难的事情。因此,新建职业技术学院除了广开用人渠道,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对口的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外,最可行的又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学校现有教师的潜力,实施名师战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实践技能强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符合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职教教师必须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职业技术学院的现有师资,基本上还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不能满足高职教育教学与实习的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集专业理论与技能于一身的 “一体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职业教育今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策略。新建职业技术学院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加强实践机会,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兼职学习或脱产顶岗学习,或参与工程设计或施工工作,争取在较短时间使教师提升质量,逐渐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