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蔡元培先生的“和而不同”精神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37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巨大人物,他的思想、道德、学问、事业,至今为人们所景仰。海峡两岸学者尽管对他的评价着眼点会有所不同,但对他所抱的崇敬态度,几乎是一致的。1968年在台湾的各界人士开会纪念蔡先生一百周年寿诞时,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蔡先生就是蔡先生,这是北大同人的共感。言下之意,似乎含有无限的爱戴及尊敬,也似乎说天下没有第二个蔡先生。别人尽管可有长短处,但是对于蔡先生大家一致,再没有什么可说的”。情况的确就是如此。那么,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会使蔡先生具有如此广
其他文献
<正> 社会选择的问题,既古老又新颖。它所关注的是多样化的个人选择如何与统一的社会(或集体)选择相衔接。它试图弄清楚在一定的合乎理性的要求下,人们是否能够以个人的选择顺序为基础,推导出社会(或集体)统一的选择顺序。这似乎是一个并不困难的事,似乎不比最基本的民主要求多什么东西。但是,在社会选择问题的理论探讨中,人们会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恰恰是在这种艰难的探讨中,人们对社会选择理论中的概念给予了数学上的严格定义,并将社会选择理论中的一些隐含的假定明确化,然后通过严格的数学推理,一步步地建立引
<正> 如何评价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创立的短缺经济学,已经引起我国经济理论界广泛的兴趣,我校一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日举行的科尔内经济学讨论会上发表了如下的看法: 对短缺经济学在理论上的创新,大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科尔内不是从固有的原则而是从现实出发,抓住了短缺这一深刻的现象,运用描述性的实证的方法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尽管并不能以此认为科尔内奠定了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但这并不否认科尔内理论的创新意义。与会者就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短缺的原因进行了热烈讨论,认为短缺的形成
<正>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和《哲学笔记》是列宁一生的两部主要哲学著述。列宁在《唯批》中谙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学说,还击俄国马赫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捍卫了它的纯洁性,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认识论思想究竟是怎样的?它仅仅停留在《唯批》的水平上还是有所发展有所前进?对此研究得似嫌不够。同时,西方有些学者把《哲学笔记》当
<正> 这里所说的古文献是指古代用汉语记载的文献而言,包括书籍和其他文字资料。我国历史悠久,文献资料极为丰富,但经长期流传,不仅散失了很多,而保存下来的也有文字讹误、脱漏、增衍、错乱等状况,需要整理,因此,在古文献整理实践中就逐渐形成了一门“校勘学”,专门研究这类问题。关于校勘方法,陈垣先生曾提出“校法四例”,今节录如下:一为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发现其中不同之处。二为本校法。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三为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
<正> 在我国和苏联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讨论中,不少论者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把服务计入国民收入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把服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和国民收入的劳动来对待。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一般所说的服务,包括生产性服务(如加入生产的运输、邮电服务和物质技术服务等)和消费性服务(如理发、医疗服务和文化教育服务等)。生产服务能够创造价值,对此意见比较一致。因此,本文的任务在于说明消费服务能否创造价值。为了叙述方便和节约篇幅,文中仅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服务为例展开分析;并且,在需要运用马克
<正>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法律尤其是这样。随着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必然产生新的规章制度,旧的一套法律则被淘汰。在国际法领域内,近四十年来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的。浩瀚的国际海域、一望无际的太空、万里迢迢的南极,如今都成了人心向往的新领域。深海中的矿产,宇宙空间的月球岩石、静止卫星所占据的轨道位置、太阳能光谱,以及南极的宝藏,均可加以开发和利用。与此相适应,新海洋法、外层空间法、乃至南极的法律制度,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
<正> 近年来,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社会活动背后,几乎无处不见“关系网”的影子。对“关系网”的分析,可能涉及到经济、社会、心理、文化等多方面问题,但本文把其中的利益关系问题作为最根本的方面,并试图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提出一种理论框架,以期对“关系网”在我国的产生、发展及影响作出一种理论上的解释,并为今后对这一问题的更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正>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的伟大巨著《资本论》的第一个方案,是《资本论》的初步结构计划,它构成了《资本论》创作史的一个特殊重要的阶段和其正逻辑的起点。
本文通过比较古英语名篇《圣安德鲁》的两个不同文本来探讨古英语散文和诗歌用语的差异问题。作者首先对两部作品中的语言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古英语散文本中的用语质朴简炼,很少出现华丽的词藻和意象,相反,诗歌本中却充温着铿锵的头韵、奇特的代称比喻,以及同义词群落。对于这种用语差异的进一步考察又揭示出古英语散文和诗歌的不同文化背景:散文本中的选词清楚地反映出教会拉丁文的影响,而诗歌语言则颇具日耳曼部族的异教色彩。文章的结论认为古英语散文和诗歌的用语之间确实存在差别,认识这种差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古英语文学。
<正> 引言1960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皮罗·斯拉法(Piero Sraffa)所著的《用商品生产商品》(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By meads of Commodities)一书。这本书是斯拉法经过三十多年漫长岁月的研究而告完成,最后才公诸于世的。当斯拉法的这本著作刚出版时,西方经济学界对它的评价是莫衷一是的。例如: 有些经济学者断言,本书“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它“解决”了马克思也未能完全解决的关于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问题。特别是李嘉图曾为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