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猜想在探究问题思路中的应用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an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探究问题思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较为简单的问题,材料的环节序列与联结这些环节的中介是比较明确的,复杂一些的问题,材料环节序列及其联系的中介都不可能直接出现.此时,要想得到问题的思路,必须经由人性能力的展开,在联结某些关键环节的中介中,针对问题题设的结构轮廓,合理利用某些猜想的材料,构成这些关键环节疑似的中介,某种程度上,对解决问题思路的探究形成了奠基性的作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教法的基本方式是“探索与研究”,因为试验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展开的,课程强调的是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不是结果或结论,在课堂教学中,相关知识通过学生的丰富多彩的主体参与来进行研究学习,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与合作者.现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1 (2012年全国高考四川)设f(x)=2x-cosx (1).{an}是公差为π8的等差数列,f(a1)+f(a2)+…+f(a5)=5π (2),则
  [f (a3)]2-a1a5的值为( )
  (A) 0 (B) π2
  16 (C) π28 (D)
  13π216
  分析:由(1),知f ′(x)=2+sinx>0,知函数f(x)是在
  R上的增函数,又因为{an}是公差为
  π8的等差数列,知数列{an}是单调递增数列,从而知方程(2)的解(a1,a2,…,a5)至多只有一组(3);再由{an}是等差数列,知a1+a5=a2+a4=2a3 (4).由(4)的形式,我们猜想f(a1)+f(a5)=f(a2)+f(a4)=2f(a3) (5),若(5)成立,则由方程(2),知2f(a3)=π,即2a3-cosa3=π (6),因为函数f(x)是在
  R上的增函数,知方程(6)至多只有一个实数解,容易验证a3=π2是方程(6)的一个实数解.下面验证a3=π2满足方程(2),当a3=π2时,由{an}是公差为
  π8的等差数列,知a1=
  π4,a2=
  3π8,a4=5π8,a5=
  3π4,知f(a1)=2a1-cosa1=
  π2-cosπ4,f(a2)=2a2-cosa2=3π4-cos
  3π8,f(a3)=2a3
  -cosa3=π-cosπ2=π,f(a4)=2a4-cosa2=5π4-cos
  5π8=5π4+cos
  3π8, f(a5)=2a5-cosa5=
  3π2-cos3π4=
  3π2+cosπ4,所以(5)成立,也就是说,方程(2)至少有一组解(
  π4,3π8,
  π,
  5π8,3π4) (7).综合(3)和(7),知方程(2)有且只有一组解a1=π4,a2=
  3π8,a3=π,a4=
  5π8,a5=3π4,所以
  [f (a3)]2-a1a5=π2-π4·
  3π4=
  13π216.
  在阅卷时,这道题目引起了较大的争论,因为,参考答案应用了和差化积公式的变形问题.但是,我们觉得在解答选择题时,猜想等直觉思维的合理引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简化问题谨严的逻辑思维过程,应用如此的问题来考查考试的合情推理也是未尝不可的.这道题虽然是一道选择题,我们依然做了认真地分析,从本例思路详尽的逻辑表达过程中,我们发现,由(4)、(5)两式启示,所进行的猜想的结论2f(a3)=π,由于它是选择题,它不要求我们给出解答此题的严谨过程,所要的只是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因此,这种猜想的结果,对问题的思路的发现其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2 (2012年全国高考广东卷理科第19题)设数列{an}的前n项和Sn=
  an+1-2n+1 +1,n∈
  N﹡,且a1,a2+5,a3成等差数列.
  (Ⅰ)求a1的值;
  (Ⅱ)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Ⅲ)证明:对一切正整数n,由1a1+
  1a2 +…+
  1an<32(1)
  分析:对于问题(Ⅰ)与(Ⅱ),请读者花点时间考虑,它们的答案分别是a1=1,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3n-2n(n∈
  N﹡).
  对于问题(Ⅲ):我们考虑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之.
  (1)当n=1时,不等式(1)的左边为1,右边是
  32,故不等式(1)成立.
  (2)假设当n=k(k≥2,k∈
  N*)时,不等式(1)也成立,即
  ∑ki=1
  13i-2i
  <32
  (2)成立.当n=k+1时,我们只要证明
  ∑k+1i=11
  3i-2i<32
  (3)就行了.我们希望将不等式(2)与不等式(3)关联起来,由
  ∑k+1i=1
  13i-2i=
  ∑ki=113i-2i+
  13k+1-2k+1<
  32+
  1
  3k+1-2k+1 (4),但是,我们不能说不等式(4)的右边小于
  32,此路不通.怎么办?
  我们仔细研究
  ∑k+1i=1
  13i-2i
  与
  ∑ki=113i-2i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得这两者具有大小的可比性,不像不等式(4)那样,分离出最后一项,而是分离出第一项,即
  ∑k+1i=113i-2i=1+   ∑k+1i=2
  13i-2i
  (5),我们猜想到
  ∑k+1i=2
  13i-2i
  与∑ki=113i-2i这两者之间具有固定的不等关系,也就是说,
  13i+1-2i+1与
  13i-2i之间存有固定的不等关系.为了找到线索,我们将前者稍作变形,
  1
  3i+1
  -2i+1=
  13·
  13i·23·2i
  <13·13i-2i ,于是
  ∑k+1i=2
  13i-2i<
  13·∑ki=1
  13i-2i
  (6)(k≥2,k∈
  N﹡).不等式(6)验证了我们的猜想的正确性.所以,由不等式
  (2)、(5)、(6),
  ∑k+1i=1
  13i-2i
  =1+
  ∑k+1i=2
  13i-2i
  <1+13
  ·∑ki=1
  13i-2i
  <1+13·32
  <32.
  综合(1)、(2),知不等式(1).
  在采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取得了需要证明的不等式(4),思维受到了阻滞,我们发现,如此展开思路已经不行了.我们通过思考,认为这样地进行加法结合运算是导致出现问题的关键所在,于是,我们试探着采用(5)的形式进行加法结合性运算,从而获得了猜想:猜想到
  ∑k+1i=2
  13i-2i
  与∑ki=113i-2i这两者之间具有固定的不等关系,再通过探究活动,发现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从而解决了问题.
  经过探究性学习的教与学实践,我们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还需要进行更加科学的规划和长期的大量的实验,以获得更佳的效果和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以适应新教材的教学理念.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关键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新世纪数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时代发展的紧迫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强烈呼唤.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我们数学教师不可回避面临着一次机遇与挑战,探究性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急待着我们去思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由此,我们看到猜想在数学解题中的重要作用,那么,数学教育教学中,利用合适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具有怎样的意义呢?它的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直接关系到人性能力的展开,是发挥人性能力的必经之路.在此,我们引用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史专家严群先生的论述.
  “心好比工匠,物好比材料,材料是已有的,工匠用他心中的计划,把材料组织起来而成器皿;有工匠,无材料,工匠莫能施其计,有材料,无工匠,材料不能自成器皿,所以杂乱无章,混然一团的物种必须有心替它们整理起来,才成宇宙万物,心也必须有物种,才能实现它的条理与功用.”这就是说,人的精神是外在于精神的物质的工作台,物通过精神的作用将自然物难于形成的关系达到了加速的关联,使物的有用性得到深刻的体现,并在这一过程中,心自身也得到了砥砺,人性能力得以展开,使人的内在精神创造性得到了发展.基于此,严群的观点应该是极其深刻的见解.
其他文献
课堂是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没有课堂教学的真正突破,就不可能有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再好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观念,如果没有转化为高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会流于形式.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本人以为必须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合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着力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本人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指导,以
例1 质量为50 kg的某人沿一竖直悬绳匀速向上爬(两手交替抓绳子),在爬高3 m的过程中,手与绳子之间均无相对滑动,重力加速度取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绳子对人的静摩擦力做功为1500 J  (B) 绳子对人的拉力做功为1500 J  (C) 绳子对人的静摩擦力做功为0  (D) 绳子对人的拉力做功等于其机械能的增加  解析:笔者从学生收集到两种典型思维过程,过程一:认为人匀速
物理作为一门理科性质的科学,分析和研究物理课题的方法比较丰富,包含有直接法、比较法、电桥法、伏安法、等效法、补偿法等等,其中,补偿法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在物理学中补偿法的定义就是:某一系统若受到某种作用产生A效应,受另一种同类作用产生B效应,如果由于A效应的存在而使B效应显示不出来,就叫做B效应对A效应进行补偿,而将这种补偿的概念充分利用起来进行物理测量的方法就叫
反应热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考查的内容主要有:①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②比较反应热的大小;③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④化学键键能与反应热、反应热与能源的综合考查.由于能源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从能源问题切入,从不同的角度设问,结合新能源的开发,把反应热与能源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将是今后命题的方向.另外,由于反应热与物理学中的“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有关
人教版必修二“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感到上课都听懂了,做题时却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以下对学生作业中常见的错误进行分类剖析.  第1类: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系统、不够全面,造成列举不全,或不能举出特例  例1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两种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是极性共价键  (B) 两种不同的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都是极性共价键  (C) 气态
纵观近几年的各地高考化学试题发现,高考对各类平衡常数的考查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原因是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很好的符合了目前高考越来越综合的命题特点.考查的内容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平衡常数如化学平衡常数(Kc)、电离平衡常数(Ka;Kb)、沉淀溶解平衡常数(Ksp)、水的离子积常数(Kw)及水解平衡常数(Kh)各类常数的表达式、计算及相关的应用等等.现笔者对化学平衡常数及沉淀溶解平衡常数进行分类剖析
作为函数三要素之一的定义域,它直接制约着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和性质.在解函数问题时,不少学生往往会忽视甚至无视定义域的作用,从而导致错误的发生.本文试举例说明,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重视.  例1 已知f (x+1)=x+2x,求f (x).  错误解法:设  t=x+1,则  x=t-1,x=(t-1)2.  于是f (t)=(t-1)2+2(t-1)=t2-1,  所以f (x)=x2-1.  错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一直是高考化学中考查的热点内容,化学平衡问题也比较容易设计出综合性强、难度大的试题.主要题型为选择题;在第Ⅱ卷的综合题或基础题中必有一题涉及化学平衡问题的实际应用,体现化学平衡的实际应用.本文主要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图象分析来总结该题型的解题方法.  一、解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象题的方法  1.解答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象题的有关思路  (1)一看坐标:即明确
一、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章的第一节脂肪烃,配有乙炔的实验室制取图,图中标明CuSO4溶液用于除去杂质,这个反应中乙炔主要含有H2S气体,选用CuSO4溶液除杂,其反应原理为:  H2S+Cu2+=CuS↓+2H+  此反应属于一个典型的弱酸制强酸,之所以能够发生,缘于CuS不溶于稀酸(稀盐酸和稀硫酸,下同).如果换成FeSO4溶液,则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计算溶液的浓度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需要熟练掌握计算的基本技能.此类题目涉及到的概念多,知识范围广,内容灵活多变,不少同学感到无所适从,下面就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具体进行分析.  一、理解重要概念  历年来的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点基本不变,要求在理解溶液、溶解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的基础上,能进行有关溶液的计算.  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和溶解度是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