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迷失的语文课堂

来源 :科学时代·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ju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新的课改,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的平台。
  【关键词】语文教学;基础知识;能力;误区
  
  Retrieves the language classroom which loses
  Li Hui
  【Abstract】Facing the new class to change,we both must boldly innovate,and must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success experience which the national culture accumulates,diligently explores in the practice,in the exploration the maintenance rationality,retrieves the language classroom which loses,enables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o become raises the student knowledge,the ability,the emotion,the value platform.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Elementary knowledge;Ability;Erroneous zone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50X(2007)11-0065-03
  
  目前,在教育系统说“课改”这个名词,已经不再是一个新话题。但改什么,怎么改?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标准却又各不相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不同的认识和标准已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而是在教学实践中各不相同的实际存在着,并且相互并存着许多矛盾的概念、意识,以致出现了不少的误区。
  
  1 忽视学生基本功训练
  
  创新教育不能以牺牲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代价。
  语文是什么?语文为什么?这似乎是一个易而又难的问题。简而言之,语文即语言和文字。语文即为培养人说话写文章的能力。然而,这里又有一个尺度的问题。怎样才算会说话、会写文章?这便玄而又虚,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能力和技巧。在很多课堂里,教师抛出若干问题之后,就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随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尔后各组推荐成员展示各个小组合作成果。自始至终,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旁观者,对学生的发言左一个“好!”“观点新颖!”右一个“不错!”“见解独到!”尽管有一些答案并不精彩甚至有错,也很少有教师指出。整个课堂教学,没有了教师的适时收放,没有了教师相机导向,没有了教师纠误纠偏,也没有了教师升格总结。如此行为是真正的曲解了“创新”的含义。因为课堂上有了学生太多的“问题”,淹没了学习的中心目标;而学生所谓的“见仁见智”,也堵塞了课堂升格的途径;所谓的“张扬个性”,实际上掩盖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客观标准;学生的频繁“活动”已经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丧失了教师这一“主心骨”,就难免处于一个很浅的层面上。
  语文的工具性、社会性已为各学科所公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造良好平台、强调教学活动中的“双基”训练,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法宝。华罗庚先生回忆自己的学术经历,“觉得一生中用得最多的知识,还是初中、高中阶段死记硬背的那些死知识”。这段话无疑是对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好诠释。但是在素质教育下的今天,有一种观点认为:创新和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淡化“双基”教学,是语文“课改”的主流。
  在这种教育观点的支配下,重创新而忽视基础的做法,已导致了许多令人担忧的教育问题。据《教育时报》报道:2000年河南高三“一练”中,基础知识部分的高分比率不超过30%。而高考作文中,追求辞藻华丽、滥用排比、内容空洞、文字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语义表达不顺畅、将“苏轼”写成“苏式”、“苏试”,“直挂云帆剂苍海”之类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就真实的反映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基本功训练的严重性。
  实施《新课标》下的“课改”, 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抓基础、抓基本。而语文“课改”的着眼点,也必须是打基础的“课改”,根本任务就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又稳固的基础。“课改”与打基础之间是相通的。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生命力。然而在学习或生活中并非事事都可以创新,也不可能事事都能够创新。就语文学科领域而言,古诗、古文以及语法之类,学习者更多的是再现性学习;在新兴的信息技术领域,学习者更多注重发现性学习。由此可见,创新也要因事而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收效。
  但是,由于语文教学的“课改”对“课改”的重心与系统、过程及宗旨的关系的认识与分析,没有一个规范性的操作文本,重心就可能会演绎成一个个的“点”被强化,甚至把某些“点”或“线”、“块”的改革当作是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部。
  语文“课改”中目前最时尚的提法是“自主学习”。从根本意义上讲,学生在“自主”中调动各种感官,去寻找自己接受知识的最佳方式、状态,以便更高效的获得更宽泛的知识,这是语文“课改”的一个“点”。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片面理解课堂上的“自主学习”,由“满堂灌”演变成“满堂问”,由“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听”演变成“学生怎么问,老师怎么讲”。很多老师对课堂拿捏不准,怕放而乱、收而死,因而无论是课内学生发现问题的探索,还是“自主学习”的分组讨论,往往时间仓促,不容学生经过比较鉴别,分析归纳的思维活动,然后付诸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是只就表层进行走过场,合作学习的精髓根本发挥不出,在热热闹闹的教改中丢失了教学的最基本的东西——基础知识的传授,形成了课堂上掌声热烈、热闹非凡,知识却掌握不牢固。
  
  2 在探索中忽视理性
  
   “课改”后的学生学习成绩,应该比“课改”前的学生学习成绩更好,否则,就没有进行“课改”的必要。
  “倒洗澡水不可倒掉孩子”,这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布鲁诺在美国进行教育改革时对教育者的提醒——教育改革不可轻视知识的传授。
  语文“课改”的对象,是如何处理教学环节中的课业、学习过程、学习气氛、教学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教学训练等课堂基本元件。“课改”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些基本元件的改造,使学生花费少量的时间和气力,以达到两个目的:①在“质”上是让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质量; ②在“量”上达到检测指数的要求,考试时达到一定分数,即提高升学率、合格率。
  基于此,教育者必须要有这样一个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合格率不是应试教育,“课改”后的学生学习成绩,应该比“课改”前的学生学习成绩更好!
  笔者曾随县教育督导考核小组在一所中学进行教学评估,听了一节初三语文课——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个教师在检查了学生的预习(字、词、作者简介、思想内容、感情色彩)之后,直接进行讨论、发言、课堂答问。
  课堂上,学生发言踊跃,气氛活跃。听课人员颔首赞许,讲课教师得意洋洋。第二节,我们随即抽出预先编写的督导试卷进行评估,试卷中的主旨句、情感句、修辞手法、诗歌类别、语言特征等试题,这班学生答题的准确率是21%。而试卷的内容完全是依照《课程标准》及中招试题样卷而制。在最后评估总结时,面对测试成绩,授课教师声称:我这是一节课改教学。
  笔者无意评判授课教师的得失,也没有评判成绩优劣的规范文本。但我不无担忧:按照这个思路“改”下去,他的学生将如何面对中招?学生想怎么问就怎么问,学生怎么问老师就怎么答,这就是“课改”?
  笔者认为:进入课堂的教学资源是无限的,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问题是作为一个教改者,只有对这些教学资源按照课程标准,按照年级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整合,这些教学资源才具有生命力。不恰切的弱化知识教育,反对知识本位,不注重文本的解度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单凭迎合形势、追求时尚,出现尴尬的教学效果,就再所难免了。学生之所以选择学校教育,就是要寻找教师的指导,但以牺牲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代价,学校教育的意义也就根本无从说起了。
  面对新的课改,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语文课掌,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刘墨、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3] 傅道春、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 田良臣、刘电芝.试论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体验
  [5] 杨俊岭、于冬.自主学习与学习策略教学的关系探析.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东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6] 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收稿日期:2007-10-25
其他文献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新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强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于纠正以往只注重物质财富增长而不顾人文精神提升的片面发展,是有的放矢、固本培元的良药。林州市是全国文化模范市(县),作为当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和辅导中心的林州市文化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在群众文化工作中有新理念、新举措,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来夯实群众文化服务基础,拓展群众文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系统可靠性理论,并对一类可修复系统的可靠性建模;然后依据系统变化时的特征给出了系统可靠性的完整算法;最后通过R软件进行了系统模拟.  【关键词】可修复系统;系统可靠性;随机模拟  一、引 言  所谓可靠性表征指的是系统或设备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而可靠性理论是通过研究系统运行可靠性的普遍数量规律以及对其进行分析、评价、设计和控制的理论和方法.随着
【摘要】在高职学生的职业教育中班主任老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早期的专业引导和专业教育,在日常管理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增强职业能力等,帮助学生有计划地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包括观念、能力、心理、知识的储备等。  【关键词】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就业观念  Shallowly discussed in high duty student vocational educa
河南省兴华农业信息服务专业合作社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经河南省工商局批准成立的一家政策扶持、政府支持,始于河南、走向全国、服务三农,利国利民的新型
农村稳,天下安。  周口项城市秣陵镇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保稳定,促和谐,谋发展”这一中心,构建新形势下农村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努力化解农村信访矛盾,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文明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信访体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    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前提就是农村的和谐稳定,近年来,秣陵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先后被确定为“全
一、“四步呼应”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四步呼应”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依据课标和教材,按照导、学、练、用四个步骤,遵循生态学理论、整体教学、立体化教学的思想,课堂
本文介绍了通过微粉、微粒工艺制备球痢清水溶性粉。
采用3种不同浓度支原净饲喂30-50kg中猪,在最后一次喂服后第7天、第11天、第15天分别收集猪尿样,利用英国RANDOX公司生产β-促效剂试剂盒检测尿样中β-促效剂的含量,探讨支原净与
2010年11月10日,初冬的寒意笼罩着大地,落叶染黄了开封市兰考县的马路,在兰考县的农村却另有一番景象:水果之乡仪封乡公路边一袋袋水果正等着运出去;胡寨百亩蔬菜大棚里春意盎然,大棚主人快乐的谈笑声引得周围人开怀大笑。  脚下是黄泥沙的土地,焦裕禄治黄沙的景象还在人们的脑海中回旋,眼前的兰考村庄却在变着样。今天的兰考农村已经旧貌换新颜,究其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使当地百姓真正走上了富裕道路。  农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