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对体育教学方法体系更新与优化的促进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的变革,素质教育的推广与普及,标志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以全面培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为基本目标的教学体系,得以逐步地构建与完善。在整个教学体系的构成中,最具显现作用的是教学方法的更新与改革。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确保知识、技能的传授,而运用的相关手段与措施。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教学互动的主要途径,是激活教学各相关因素的重要动力,有效的教学手段兼具引导、激发、促进与完善的功能。
  教育体制的改革是一个有序的完善过程,需要教育体系内部各相关因素的优化、整合与变革来共同促进。在教育体系诸多的构成因素中,教学方法体系的优化与重组,是实现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新型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新形势下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内涵已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具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修正学习动机,促进其自主思维以及个性特征的健康发展等诸多功能。基于此,本研究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对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融入激励机制的可行性及相关途径进行研究,并对该理论对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体系优化与更新的促进作用进行探讨,以期为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体系构建与完善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一、激励机制的内涵及作用
  1.激励机制的定义
  激励机制一种在物质与精神上实现双向促进的手段,具有高效的刺激性与激励性,多用于企业管理领域,能够对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有效的激发与调动。激励机制的建立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等因素,是为了确保某种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加以合理运用的管理措施。
  2.激励机制的构成
  激励机制由诱导因素、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以及行为归化制度等五大要素构成。其中,诱导因素对激励行为实施具有发动与起始的作用,而后四者则肩负行为的导向、规范和制约职责。五大要素相互作用与影响,为激励行为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3.激励机制的作用
  (1)助长作用。激励机制的助长作用主要是指对在一定的激励机制的刺激与导向下,受激励对象为实现管理目标所表现出的积极维护与促进的行为态势具有反复强化、不断增强的功能。助长作用能够充分满足受激励对象的需求,并能够将满足受激励对象需要的措施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效地结合起来。
  (2)致弱作用。激励机制的致弱作用是由激励机制中潜在的消极因素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因期望与现实存有一定的差距,而对受激励对象的积极性产生抑制,进而消弱激励机制的功效。致弱作用的长期存在,会对组织的发展形成严重的阻碍,最终导致衰败。
  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体系的诟病分析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体系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其选用主要局限于“填鸭式”或“灌输式”。而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体现为不以学生的自主意识为转移,一味地强调对教学内容进行强制性的传授。这种具有强制性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忽视学生在素质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轻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自尊与自信;过于强调学生对于体育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而缺乏对学生理解与认知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因此,运用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所培养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高技低能”的特征。另外,由于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所显现出的强制性特征,极易诱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恐惧心理,进而产生厌烦与抵触的情绪,这对于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与传承,会产生极其严重的阻碍作用。
  三、激励机制对体育教学方法体系构建的影响
  1.注重诱导因素的融入,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激励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相关的刺激与鼓励,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心理,进而激发人们对于相关事物的兴趣,并对此兴趣进行有效的维系与发展。基于此,在体育教学方法的研创与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对诱导因素的融入,并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促进其体育素质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2.运用行为导向制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
  行为导向制度是对受激励对象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行为动机的规定。由于学生在个性、特征、爱好以及素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而,在对体育的学习动机、价值取向等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学习动机是学生体育学习价值取向的体现,决定着学生体育学习目标的制定。因此,为了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进行有机的统筹与规划,使之趋于一致性,有必要在体育教学方法中适当地融入行为导向制度,规范其学习行为,使之建立起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
  3.建立行为幅度制度,为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体系实现良性的运转提供保障
  唤醒理论认为,在对人们某种心理潜质进行激活的过程中,获取最佳激活效应的手段在于对刺激程度的有机把握,过强或过弱都将使整个唤醒过程趋于无效。因此,在体育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对于激励机制的运用也要具有合理性,激励过度易于使学生形成功利主义思想,产生妄自尊大的心理;而激励过弱,则又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效唤醒与培养,人为地造成激励机制效能的损失与浪费。因而,科学合理地导入行为幅度制度,是确保教学方法体系的功能趋于完善的重要保障。
  4.行为空间制度的有机融入有利于良性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构建
  行为空间制度是指激励措施所适用的空间范围及时限规定,如果将学习情境视为一种激励手段,那么其功效的发挥要受教学环境与教学时间的限制。因此,在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必须具有严格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一旦出现超越范围规定或超时运用的现象,都会使教学方法原有的功能失效。
  5.行为归化制度的运用将促使教学方法体系趋于合理与完善
  体育教学方法体系是由诸多功能各异、适用对象不同,但价值目标一致的教学方法所组成。受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体育教学方法的内涵趋于多样化、人性化、开放化与自主化,使得体育教学课堂轻松、活跃、互动与开放,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任何教学方法所驾驭的课堂,必须具备严格的组织与规范,以避免课堂失控现象的发生。因此,在教学方法的制定与择用上,应依据行为规划制度的相关要求,适当地融入组织规定与课堂纪律等相关因素,用以维护教学秩序。
  四、激励机制在体育教学方法构建过程中的应用途径
  1.建立学生需求与体育教学方法择用的双向交流平台
  激励机制的实施,要建立在对受激励对象全面了解与透析的基础之上。而体育教学应以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为基本目的,由于学生在素质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异质性,致使其体育需求的表现形式与程度各不相同。为确保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对教学方法的择用要具有兼容性、灵活性与针对性,以满足全体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这就要求建立起师生间需求与满足的双向交流平台,建立这种双向交流平台的基础是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与信息交流。交流平台的建立,既有利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对于体育需求的发展动态,又能够为教学整体效果的提高提供保障。
  2.积极构建具有互动性的体育教学课堂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创建具有互动特征的课堂态势,能够确保师生间的交流畅达,有利于彼此间信息的及时反馈,便于教师掌握学生体育学习需求的发展动态,使得教学方法的择用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体育课堂的互动是基于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最为基本的需求而创设的,而在互动创设的过程中,构成互动的诸要素需要激励机制的刺激与唤醒,因此,互动性课堂的创设,是激励机制应用于体育教学方法构建过程中的重要途径。
  新形势下的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的基本手段,其体系的构建必然体现出适应性的特征。因此,运用激励机制的相关功能,对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体系进行有效的优化与更新,对于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华卫,潘绍伟.对我国实施《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现状的调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
  [2] 翁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探索.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付一静)
其他文献
【正】 1988年5——6月,省、地、县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房县桃园村大、小松嘴和半截坡发掘了十八座中、小型古墓葬,出土陶、铜、玉石等随葬器物八十余件。这十八座墓葬主要分
构建省域内信息资源服务共享体系,为省域内的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提供高效信息服务,已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对省域内构建信息资源服务共享
复合图书馆代表着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它的出现体现着图书馆发展的一种新理念、新形态的诞生,并把图书馆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复合图书馆的学
在对书目记录功能需求模型的三组实体及实体的属性和关系进行简介和对FRBR理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论述了FRBR概念模型对OPAC设计、显示及功能实现的影响和FRBR模型在OPAC实践
浙江宁波600多万市民从5月1日起,可享受全市12家公共图书馆的300多万册藏书。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统计方法,通过对2004-2005年出版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载文及作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阐述该刊的载文及作者特点。
以推进重点学科建设为切入点,分析体育院校图书馆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采选的原则,提出了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措施。
复合图书馆是当代图书馆现实发展取向与发展模式。大资源观是复合图书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大资源观指导下的复合图书馆资源整合呈现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特征
在介绍后结构主义之前,研究者必定无法绕开结构主义。结构主义于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随后在俄罗斯、美国等地发展成熟。结构主义凭借其独特的结构思想和方法论,广泛应用于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精神分析等领域,对西方思潮的发展产生了深刻长远的影响。结构主义的核心为“深层结构”,即“决定历史、社会与文化中诸具体事件与行为的基本规则整体。”[1]它反对人道主义(主题中心论)、历史主义(历史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