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三“步”走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y1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传统的文本阅读有三板斧:一是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二是对课文进行分段概括,从而总结内容,三是归纳全文主旨及写作特色。这样的解读文本,只能使语文教学模式化、碎片化,让学生思维僵化,乃至丧失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文本的建构理论来看,文本的形成由三个阶段:作者——作品——读者。首先是作者中心。作者是创作的主体,文本存在的意义在于忠实地表达作者的原意。然后是文本中心。文本作为一种独立存在,它直观体现给大家的是言说的内容及怎样言说。最后是读者中心。以读者的视角,实现与文本的互动,进行创造性的深入理解和开发建构。所以,科学的文本阅读应该有三“步”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出文本。
  一、走进文本,裸眼读书识真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细读就是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对文本进行咀嚼品味的过程。套用时髦的一句话就是:慢慢读,欣赏啊!何谓裸眼?就是不要受任何资料的束缚,不要把前人的定论作为自己的心得,不要因自己的好恶而曲解作品。而是以以自己的直觉去读,以自己的心性去感悟,以自己的眼光去审视。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言,文本细读就是“一字未其忽,语语悟其神”。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畅泳,在生僻字词处、朗读抑扬处、行文转折处、矛盾生疑处、文句深奥处、写法精妙处等咀嚼体味。
  以《陋室铭》的解读为例,首先要再三朗读,让学生体会铭文韵味如歌的特点所在:多用骈句,形式整齐,句末押韵,琅琅上口。然后再发挥学生想象,欣赏陋室情景如画:屋外,青苔绿草,映入眼帘,清新淡雅。室内,高朋满座,各位鸿儒和主人谈笑风生,蓬荜增辉。再看案头金经一部,屋内陈设古琴一张。最后大家一起欣赏行文的摇曳生姿,灵动如水。巧妙的首尾类比、写景的化静为动、对比鲜明的交往不俗、虚实结合的生活情趣、画龙点睛的引用名言。这些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知识的的自我建构过程,学生初步感知:有雅居,有雅儒,有雅趣。这样的屋子怎能说是简陋?这样的主人怎能會是平凡之人?
  二、走近作者,追根溯源识真情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设法缩短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寻找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作家生平介绍、写作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每个作者都衷心地希望我们能是一个理想的读者,能最大限度的与他的思想契合。
  在整体把握《陋室铭》的基本内容后,此时再适时地引入对刘禹锡的生平介绍和写作背景。了解诗豪的被贬经历,三迁陋室的传奇,结合他的代表作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文中提到的“诸葛庐”“子云亭”“孔子云”,诸葛亮、杨子云、,孔子等人,足以看出他把他们视为同道中人。那么他们都有哪些相同的德馨呢?三国政治家诸葛亮,非淡泊不以明志,非宁静不以致远。西汉文学家杨雄,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春秋教育家、万世圣贤的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由此,从了解再到理解,通过知人论世,同学们对诗人的形象逐渐清晰,诗人写作的意图也就呈现出来了。刘禹锡傲然面对逆境,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是借陋室不陋,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对世俗毫不妥协的反抗精神,表达自己不慕荣利,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趣情操。
  三、走出文本,观照自身识真谛
  南宋学者陈善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止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也。”何谓“入”?就是由感受内容到领会主旨的这一理解过程。何谓“出”?就是对书中的内容加以分析,评价,消化,吸收,不拘泥于作者的观点,不满足于书中现成的结论,当取则取,当舍则舍,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语文教学要有语用意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可以是阅读文本吸收后的表达,借鉴后的迁移,认知后的实践,现实中的比照,生活中的还原。总之让学生最终从课本走到生活,由小课堂走向大世界。
  例如:《陋室铭》中,作者最得意的一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我们可以引申开来,设计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是对对子,出示上联:苔痕绿绿绿上阶,让学生得出下联:草色青青青入帘。还可以因此引入王安石的“茅檐长扫净无苔”,将诗人和王安石进行对比,一个长扫台阶,一个却任凭苔痕蔓延,到底源于什么样不同的心境?还继续漫溯下去,寻找历史上类似刘禹锡这样有高洁志趣的贤人。还可以让学生小试牛刀,写写《——铭》。
  通过“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出文本”三个阶段的解读,由裸眼细读为基础,到正确得体适当的深入理解,最后到运思极物,自我内化感悟,学生从这篇课文中,了解了一种文体,走进一所陋室,结识了一位雅士,更读懂了一种失意不失志的情怀。我们对照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达成进行反思,不难发现,我们这的这一课,将文体、文章、文化三位一体,是真正地实现了语文味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市葛江中学。
其他文献
在教学了《春夜送友人》一诗之后,我认为《唐诗鉴赏辞典》(以下简称《辞典》)以及有关鉴赏资料对本诗的注解似乎有值得商榷之处。现把几点浅见陈述如下,以资各位同仁斧正。  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辞典》是这样解析的:“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近,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
浙江省语文高考卷的第五、六题为语言文字运用主观题,一般来说,题型不固定,语段的压缩、语句的扩写,图文转换等都会轮流考查。笔者在翻阅大量资料之后,发现老师们对于扩写这种题型没有较为清晰的思考角度,还仅仅停留在就题目提供的显性信息进行答题的层面,缺乏对于语段中隐形信息的把握。何谓隐形信息?《考试说明》对“语句的扩展”的考查要求如下:“扩展语句”是指根据题目提供的语言情境,对指定的语言单位(词语或句子)
苏教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李将军列传》的西汉飞将军李广射技高超、智勇双全、廉洁爱士,却因命途多舛而被迫自刎。那么,造成李广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下面结合选文谈谈笔者的浅陋见解。  文章第一段结尾借汉文帝口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句话的翻译是:“可惜呀,你没有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处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里值得说呢!”汉高祖打天下时代需要有谋略的勇士,“封个万户
作为一名执教初三的语文教师,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我们经常做的似乎更多是一种表面上的、易于操作的、并能短期见效的工作,但是每次改完作文感受最深的还是很多学生的文章里缺少个体性以及有思想性的表达,这不能不说是目前作文教学的缺失和悲哀。就此,笔者尝试着上了一节作文思维训练课,但是对于这样的课,能有什么样的效果,其实笔者内心也是没有底的。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实在是颠覆了我对他们考场作文表现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千古鸟语,有着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参与,早已积淀成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意蕴厚重。  一、诗人以鸟的自由飞翔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鸟的自由飞翔让人类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补偿。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中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教学思路:一篇优秀的文章离不开景物描写,景物描写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对景物描写的能力,我觉得可以从教材入手,名家名篇就是一个活例子,在写景作文教学中我采用“范文引路”的方法。学生通过读、赏经典写景片段,体会写景的妙处,感受大家的风范,逐步掌握写景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教学目标:  1.在重温名家写景片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写景技巧。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
阅读学习文言诗歌作品时,关注、体悟并挖掘其“情感”是至关重要的着力点。初中语文新课标对文言“教”与“学”要求是“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的导言明确提到:“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受山川风物之灵性,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教学中要达到这些目标,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作品语言感悟蕴含其中的“美”,“寻美”过程
李代金是在全国微型小说界很有名气的青年作家。自2002年起,他已在《小说月刊》《星火》《四川日报》《成都日报》《内江日报》等上百家报刊发表560多篇小说。作品有百余篇入选《读者》《微型小说选刊》《才智》等刊物,并多次获奖。  他善于从生活广袤的海洋中撷取一朵小小的浪花,用生活中一个微小的事件、平凡的细节来反映深刻的主题。他将视野聚焦于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在于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典诗词,对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有着最直接的帮助。  诗歌鉴赏是高考试卷上难度比较大的一项内容,要想让学生既能在考卷上得高分,又能在日常的诗歌阅读中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以为,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诗歌的阅读鉴赏可以从以下三个
辨析病句是高考考查热点,从近几年考查形式和趋势上看,题型较为固定,辨析病句多采用客观题形式考查。要检查病句,语法规则当然是标准,但从高考题的角度看,有些病句具有特殊的标志,应当引起重视,只要善于抓住句中标志性词语,就能帮助我们快速巧妙地辨析句子出了什么毛病。  下面从近年常考的九种病句类型中寻找标志,总结出规律,以求在今年高考复习中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看见并列短语要小心  句中发现并列词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