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自己的艺术境界和色彩

来源 :延安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ter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像陕北》作为史翠萍公开面世的第一本散文集,是令人可喜可贺的。可以说它是质地厚重而又色彩斑斓,女性的细腻笔触,深沉真挚的情感,诗意充沛而又绚丽。
  几年前,我的原编辑部同事魏建国,我们一起谈论陕北散文作者,他曾给我推荐过史翠萍,惋叹其写作层次不错,起步略晚。我们可怜的小姓——“史家小族”中还有这种“奇女子”,遂引起我的注意。后来建国给我推荐来几篇她的东西,我读后,果然很有自己的追求和色彩。我曾在我受聘主持的外省文学刊物散文栏目上给发出过。她完全是凭自己的能力,走进读者的视野。
  现在她像《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样,付出心血的散文结集,托我写序,我惶惑又不安。她是古安定人(今子长市),她的家乡堪称人杰地灵,虽然不是文人荟萃,却着着实实出了十几位将军星斗灿烂。而我是自幼延安长大,又十几年在巴山蜀水辗转,不是同一代人,毕竟对她知之不多,多恐写不到位。加之我最怕的就是给人写序。我的人格决定我不想敷衍,既然答应写,最起码也要把人家作品读上一遍。但是想到我的朋友:北京的史铁生、凸凹(史长义),上海的史中兴等著名作家对我的热情鼓励,长篇短论,我也就释然了。
  著名诗人郭小川《祝酒歌》唱到:“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来,让我们高举酒杯,为陕北女散文家祝福:作品就是作家的唯一发言,祝她在未来热也热得,冷也冷得,写出更有自己艺术境界和色彩的作品来!
  读完掩卷,第一个感觉是史翠萍在自己的艺术羁行履痕中,用心扣探古迹,询问历史,把已经尘封在岁月中的那些元素和因子勾勒出来,细心地揩拭干净,让它以本来的光芒耀亮人心,同时也流溢出对民族文化的崇敬。
  一个优秀作家强有力的功能,就在于把那些散乱的残砖烂石串连起来,使那些传说、风物、断片、斑驳残缺的记载,变成我们民族记忆的闪光东西。你看她的那些篇目:《传说陕北》《石破天惊》《从黄帝图腾到陕北精神》《杜甫北寻史诗》《剪刀下的生命崇敬》……她从不同的人文视角来观摩、打量、描绘、欣赏她理解和想象中的陕北,讲述陕北最有光彩的那一部分。《石破天惊》写的是陕北神木境域黄河西岸的“石峁遗迹”,数十年前战乱年代早就被发现:它的城垣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部分构成,气势恢宏,构筑精良,总面积超过了400万平方米。过去西方学者并不认同中国五六千年的历史,一个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距今约5300—4300),一个石破天惊、罕见的最大史前城址石峁,震慑了西方,他们惊叹:中国可能有个史前文明的黄金时代。作者写到石峁以皇城台为中心的“金字塔”结构,内瓮城池,城外驿站、旅店,像极了北狄人种的珍贵的“小玉人”玉雕人面具,用于战争符令的玉牙璋……感叹道:“在这黄土深处,蕴藏着一种不言自明的人类气质、北方气质,生命的基因一直在,永远在。”同样,在《从黄帝图腾到陕北精神》中她也感慨,黃帝从青年始就胸有大志,有治世之怀,华夏诸多优秀品质发源于黄帝而代代承袭光大,特别是“在陕北的土壤因子中积淀下来,形成原始的人文基因,指引着陕北人不断向文明突进。”
  她关注陕北的寺庙文化,陕北的战争古寨,戏楼文韵。唐代大诗人杜甫安史战乱中北行陕北的羌村、芦子关,也被她千年后追寻,落笔洋洋洒洒。北征,北逃,北寻,三进鄜州,鄜州月,芦子关……正是这战争弭乱,诗人一家流离失所,动乱,死亡,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使杜甫的人生观发生巨大的腾跃,“他像一片树叶在宦海飘零的时候”,沉郁仁爱的情感在内心开始挥发,也为他后来写出《三吏》《三别》等代表性诗篇奠定了厚实的一环。
  她引经据典,将那些散佚各地的历史传说集中起来,梳理鉴别,力图理清来龙去脉。这是需要学养、素养的。读着这些,我觉得史翠萍的笔下与众多陕北女作者有很大的不同。以往我看到更多的女作者,大多是卿卿我我,身边旧事,邻里琐屑,乃至猫咪叭儿之类。有的作者虽然到了独具性灵的层面,体现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觉和发现,自由自在,但总是在“小我”的圈子自我陶醉,或轻灵,或忧思,却难脱那种小家碧玉、小家子气。境界狭小且见识肤浅,虽然独抒性灵,鲜活,但并不清洁、高贵。或一己小小发现,窃窃自喜,看似新奇,实则失之偏颇,往往缺失文化精神的向度和维度。当代一些受宠的女作者就在这个层次上如陷在泥淖不能自拔。
  而史翠萍的这些篇目,明显彰显出她宽宏的艺术境界和求索,这是一个女性作者难能可贵之处。
  读她的散文,不知怎的我想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一段话:
  有许多重物要由精神来承担,要由人们敬畏寓于其中的强力负载的精神承担,它的力量渴望重物,渴望最重物。
  “什么是重物?”负载它的精神这样问道。
  于是跪下,像骆驼一样将重物载起。
  是的,思想者,像骆驼一样将重物载起,并为征服,为自己的气力感到骄傲。一个有出息的作家,都应该以他广阔的艺术视野,流荡着的浓烈真情,观照一个地域的历史人文和生存万象,思考社会人生。无论回望历史,还是关照当下,都以自己的作品质量,喷薄浑厚和苍茫。
  近年来,“记住乡愁”,关于乡情乡风乡俗的散文,成了一道亮丽风景。史翠萍关于乡土散文的抒写,也是她的一大色彩。
  古希腊哲学家、诗人德谟克利特说:“具有一个好灵魂的故乡,就是整个世界。”陕北那梁峁连绵河沟纵横,那些高粱糜子谷子豆棵,那些荒凉的村落和勤劳憨厚顽强生存的人,不能不是作者所精神依赖的具有好灵魂的故乡。她把陕北这一方地域看做她好灵魂的血脉和文本,也看做是她的艺术生命之根。她最熟悉陕北的农耕起居语言习俗,也最熟悉这一方土地神秘隐寓的文化符号。
  对她,故乡是一粒种子,她的童年、青少年不可替代的和故乡纠缠在一起,幻象萌发,涅槃升华。
  乡村里的牛哞,羊咩,猪哼,狗叫,乡村的土得掉渣的话语,农耕起居,炊烟晨雾,落日黄昏,高粱玉米,苦菜野蒜,就是她记忆里的故乡。故乡的弯弯曲曲的河流流淌在她的心里,和她的生命一起涌动。   故乡的苦难甚至灾难,欢乐与欣慰,固执与坚定,迷惘与失落,乃至童稚少年朦胧的、青涩的憧憬和理想……
  你看这本书在勾人心魂令人迷醉的信天游中开篇的《毛眼眼》:“黄土山沟里生长的女子,‘条煞’、‘银盘大脸’、‘棱鼻子樱桃嘴’,整体上有草原民族的高挑身段,整日在明丽的阳光下奔跑,又使她们拥有非常健康的体魄,肌肤微黑而紧实,头发油亮而黑漆,唇红齿白,和毛眼眼一衬,有大气而野性之美,同时又不失亲切和感性。”
  她的鄉村图景的诗意表达,那股清新之风,在娓娓道来的的叙事中,自然感悟生命,传达出一种别致的诗意。
  当然,更多的让她起伏跌宕的“乡愁”在浓浓思念中寻找栖息的,是她记忆中最熟悉的那一段日子,那种陕北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印记,那也是她精神的还乡。
  她的感情真挚而澄澈,她的抒情炽热又苍凉!那是只有那种对陕北有特殊情感的人才能诉说出来的。
  她的笔下,有缠着小脚的祖母,母亲,半大片子脚的伯母,有小时候穷困艰辛中上学、现在依然辛苦困顿的同伴,有反穿一领臃肿的老羊皮袄,转陕北,跑口外,过黄河,做生意跑买卖的陕北男人,有一生默默劳作,伺候老的抚育小的,田间地头缝缝补补都要兼顾的陕北女人……
  需要多缀一笔,她的不少怀乡篇目都是在这多年远离故乡“一个承上启下中年人”的辛劳奔波中写就的,所以,她的许多乡土篇,既是一种心灵寄托,也是一种情感抚慰。
  伟大的鲁迅先生说过:“所谓回忆着,虽说是可以使人欢乐,然而也不免使人感到寂寞,使寂寞的丝缕还连着过去已逝的寂寞的时光。”
  《阳光洒满长路》记叙一家亲情的送别离合,充满了温情和忧伤。
  说书是陕北流传广泛的一种民间艺术,大多一人说唱,后来也有多人合作唱和的。一般在庙会或一些祭祀活动中,或者寒冬腊月农闲时,便是说书匠展示他们才华的日子。
  《流浪书匠》把一位流浪艺人写得活灵活现:“右腿固定一个支点,三弦弦头搁在大腿根处,左小腿上绑着打板,有节奏的打着。弹弦的手腕上套着铮铮(土话叫蚂喳喳),随着每一次的弹拨发出‘铮铮铮’的声响。他拨弦、打板、摇蚂喳喳,并说唱……”
  她笔下的流浪书匠是一位身世凄苦的人,凭着惊人的记忆力背会了那些说书古传版本,书本、三弦、曲调,形象衔接,演绎得有板有眼,圆熟自如。“一手提着褐色的小布包,一手拿了盲人导向棍,常年走村转户,流浪说书。”除过精彩的展示自己的才艺,也得看人家的脸色,也得时常要编些短板恭维人世,讨得人家欢心。我觉得这样写,就比一般抒写流浪艺人的篇目,更能体现出一种复杂和深度。
  写陕北文化风情风物的,还有《伞头秧歌》《酒曲唱起》《剪刀下的生命崇敬》等,都是极有情趣的。陕北那些气势激荡血性贲张的鼓声唢呐,正月十五红红火火闹秧歌唱道情转九曲的民俗文化,女人们巧手剪出的那红艳艳火焰一样喷放生命的剪纸,绝对撩拨人心。也许我也是陕北文化陶冶长大的人,我很喜欢这一类篇目。
  艺术散文,就是人性、人的命运、物的命运以及他们存在的叙事抒情描写。文学,就是个人的生存状态、生命张扬的感觉。我认为史翠萍的这些散文之所以不同凡响,就在于作者探索生命,裸露心灵,以个体生命存在去体验、感悟陕北人追寻人生、渴求幸福以及生存途中向善向美的生命意义的价值。它不仅仅打着陕北深刻的人文历史胎记,也蕴涵着陕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更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写到这里,文颇长了。剎笔前想提及一点,其实我也不很清晰:整个阅读完史翠萍的散文《镜像陕北》,感觉她在文体上似乎也尚在尝试变化中,有的篇目文体趋向驳杂了一些。当代散文创作,不论从文体及各方面都在发生某种巨大的裂变嬗变。这个问题不好妄言评说。但是有一点,一种更倾向于人内心世界的散文,它的鲜活的心灵感受,诗意思考,澄清的气息,在文体的复合构建中若能浑然一体,无疑会显得更有张力和质感。
  我一直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和晚清的刘熙载两位文学理论大家,他们的散文理论几乎概括和影响了整个中国传统散文的走向。刘勰在那个“文学的自觉时代”阐述的《文心雕龙》,刘熙载在他的《艺概文概》中精辟提出的散文“情、理、志、意、气、识、辞、法”论说,堪为我们登攀散文艺术的标帜。如果作者能够从这里汲取一些奥秘和章法,那么她的散文在这种裂变中,无疑会展现出更多的独特,闪烁出更宏阔的艺术境界和艺术风采。
  责任编辑:魏建国
其他文献
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与培养初中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结合生活现象,设计问题情境是优化课堂设计的重要方式.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一一作了阐释.
去庄浪,看桃木山朝那湫,秋正萧索。同行者是庄浪县作协一干人众,我们是去祭拜人文始祖伏羲的。伏羲让我们接近真实——回归到祖先曾经茹毛饮血百结悬鹑的年代。踏上庄山浪水的那刻,有些踌躇,天地为大,华胥至上,我该带去什么来朝觐人文始祖的母亲华胥呢?多少人都来过这里祭祀,上至皇亲贵胄,下至黎民百姓,封土为坛,祭献六牲,我两袖清风,一颗拳拳之心,撮土成炉,拈草为香,在朝那湫只是跪天跪地跪华胥的一个响头而已。 
期刊
大约十年前,张雨山他大爹去世,在老家吉村那场声势浩大的葬礼上,我有幸成为一名导游。张雨山那天忙于应酬,苦于分身无术,他把一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交由我,让我陪着在吉村各道四处走走,看看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我发现,那些看起来生活优渥的人,对此并不感兴趣,一开始,他们就对我尽职尽责的介绍表现得心猿意马。在终于远离了张雨山家葬礼现场后,这些人迫不及待地将话题引向别处,说怎么听人管我们吉村叫狼剩饭村,管张雨山的
期刊
高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越来越倾向使用几何画板优化平面几何教学效果.在新课改的教育环境下,高中数学平面解析几何教学使用几何画板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内容,配合教学进度,使其发挥做大的教学作用.rn几何画板的优点和作用rn随着教育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越来越便利的教学仪器,使得现代教育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效果,培育出更多利于社会、材质双优的学生.高中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较难的学科,由于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难以理解.为了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难以理解的现状,通过
期刊
数学学科是初中课程体系中一门核心学科,对学生的理科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一些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就遇到了困难,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之一,与学生兴趣缺乏有很大关系,对此需要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且采取有效对策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经历者  十七年了,每有寒风  都怕自己泪流满面,会引起  对酸痛感的恐惧。轻咳、头晕  身体发冷或发热,这一次  他又看见,狰狞的背影  转身而来,又回到,久已忘记  无法大口呼吸的黄昏。这一刻  他才想起,他爱着,每一个  平凡而美丽的夜晚,惧怕着,多年前  自我隔离为,一座孤岛的幽恐  繁华街市,重现消失多年的安静  他喉咙空空,回响的  被伤痕修改过的哨音  有时听得自己走神  空 间  
期刊
英语是一门在初中阶段很难掌握的语言类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教学方法.思维导图是一种用图画的方式,将学习中遇到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归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对英语阅读、写作等教学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所以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我们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就要确立正确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转变陈旧的观念.
期刊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义务教育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物理科目是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学科,它的知识点比较复杂和抽象,对学生的观察水平、逻辑思维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现阶段,初中物理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受到很多原因的影响,所以,要有效提升初中物理科目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成为当下物理教师们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主要阐述了提升物理教学质量的相关策略,以期可以为广大教师带来教学上的指导和帮助.
庚子年春,一个国家打响的全民抗疫战争,艰苦卓绝,感天动地,必将载入人类浩瀚历史的史册。一个人在抗疫日子里的守望,等待,甚至煎熬,或许也会成为这史册中轻轻翻过的一页。  城市燃灯者  鼠年新春,一场漫卷中国大地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让这个国家的万水千山,一夜之间仿佛都按下了暂停键。  一座城市的生活,它是众多人物活动轨迹汇聚起来的一条热气腾腾的河流。这条河流真的停止流动了吗?调整呼吸,你会听到城市的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