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午饭,也是听评书去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20425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事姚姐自从爸爸离开这个世界,每天中午就雷打不动要回娘家送饭。她妈妈当时86岁,独自住在距离单位两站地铁的一个老小区。妈妈坚持独立生活,不想请住家保姆的理由是:怕一歇下来,真变成了老废物。
  姚姐执意送一顿饭,是想减轻岁月累积在妈妈骨缝里的劳乏感。姚姐来回40分钟,单位午休只有一个半小时。这意味着,她要养成秋风扫落叶般的吃饭速度。
  姚姐后来对我坦白,一开始,顶着大西北风,或冒着大雨走上送饭路途时,她充满悲壮感。她一路脑补小时候,在发电厂职工幼儿园里的往事。幼儿园午休时,妈妈经常会来敲她身旁那扇窗,敲得很轻很轻,像一只鸟在啄树干。她薄薄的睡眠马上震裂了一条缝。
  她悄没声儿地下了小床,悄没声儿地趿拉着鞋,去外面找妈妈,心头有欢脱的雀子振翅欲飞。妈妈掏出一个最小号的铝制饭盒,里面是几根肉丝,或者一块油煎带鱼,或者一个外表焦黄的虎皮蛋。那是妈妈仅有的荤菜。妈妈一路从食堂小跑过来,就是为了把美味喂到她嘴里。物质极不富裕的时代,她瘦削的小脸一日日地滋润饱满起来。
  姚姐说,是到了反哺妈妈的时候了。她自学过一点营养学,知道家族中高寿的女性后来突然身体每况愈下,或跌了一跤就卧床不起,罪魁祸首都是肌肉、骨质日益疏松,这与老人的饮食过于素淡有关。她不想让妈妈也走这条路。

  那么,妈妈吃饭时,她在做啥?
  姚姐笑了:想帮她干点重活,比如把纱窗卸下来清洗一遍。但妈妈都不让,她拉着我的手,要对面坐下,喝茶,吃点心,陪她吃饭。妈妈撒娇说:如果你没来,我就是玫瑰大头菜配稀粥也吃不下去;如果你来了,我是一整只蹄髈也吃得下了。
  姚姐被逗乐了。她今年53岁,妈妈整整90岁了,还能听到妈妈像少女一样撒娇,是多么幸运。多少不相干的人批评过姚妈的任性:一顿中饭,不能请个钟点工烧吗?不能去社区的老人助餐点吗?再不然,让女儿下单送个外卖呀!
  姚姐回答说,妈妈需要陪伴。下班后的时间,我给了老公和儿女,就不能抽一点空来关照老妈?
  何况这半小时,也是妈妈“讲评书”的定点时间。妈妈订阅《参考消息》已经40年,对国际时事十分了然;两年多前又学会了用微信,关注了几个有趣的公众号。她最喜欢那位讲金庸、讲水浒、讲唐诗的六神磊磊。六神磊磊一推送新文章,午饭桌上就多了新谈资。妈妈的口头禅是:“这个花露水小伙子文章好得唻,你一定要看看。”
  至于生活上的各種力不从心,妈妈也以说书一般的口吻自我调侃。比如她忘了收回洗晒的棉鞋,等想起来时,棉鞋里积满了尘土、落叶,还有麻雀在鞋壳子上跳来跳去。妈妈会说:“不如干脆在棉鞋里放些谷粮,搞成个避寒鸟窝。”
  姚姐笑了,她突然意识到,爸爸去世后的这4年她可不完全是在付出。妈妈,也以她人生暮年的广闻博见,以她走到人生边上的达观,鼓舞着逐渐远离盛年的女儿。
  姚姐竟然因此平顺安宁地度过了更年期,没有一丝烦躁。
  编辑  赵莹
其他文献
不懂的事你自然会多加小心,惹祸上身的都是你以为懂的事。  ——马克·吐温  我们从未爱过任何人。我们爱的是对某人的看法,是我们自己的观念——即我们自己。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  没有什么事是好的或坏的,但思想使其中有所不同。  ——莎士比亚  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  ——
期刊
既然有个开始,那么也要有个结束。一直努力忘记,却总忘不了  有人说:“有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人。”正如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的戴爱莲和她的初恋情人——威利·苏考普。尽管结过两次婚,但戴爱莲的心里,始终思念着一个人,“我一直在努力忘记,却总也忘不了。”  那时,出生于南美的戴爱莲只身在英国学习舞蹈,父亲破产后,她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业。1939年夏天,23岁的她考入位于达
期刊
可以接受命运的安排,但决不陷于泥淖。  梦回民国,最惹人迷恋的,莫过于一群女作家。她们是时代的反叛者,婚姻却大都不圆满。情感挣扎被文字娓娓道来,让人更了解一个悲欢离合的年代。  沉樱,在近代女作家群中承上启下。然而,她被许多人遗忘,因为她解放前去了台湾,大陆少见她的作品。  她著有《欲》《喜筵之后》等小说,理性思考着狂热爱情下的危机。这些创作,来源于她人生中深层的痛,以及思考。樱花一般沉落水中,但
期刊
对孩子的深情,是父亲源源不断的灵感。  有一个会拍照的爸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4岁的上海小姑娘李梦鱼最有发言权。原本做空间设计工作的爸爸腰果,是她的贴身摄影师。爸爸镜头下的她,满足了所有父母对女儿的全部幻想。那样有爱,不仅被集结成书,还萌出了国境线,登上了《英国每日邮报》。拍的不僅仅是照片,而是创造童年  2014年3月,李梦鱼出生于上海,小名乔乔。女儿的第一声啼哭令乔爸腰果整个人都柔软了。作为资
期刊
那时候,他和她还是男女朋友关系。第一次出海旅行,坐的是旅游公司的小客轮。上船后,很多人爬到舱顶拍照,她和他在下舱找了一个靠船舷的位置赏景。刚坐定,他忽然又站起来跟她换了位置。问他为什么,他笑着说:“万一你落水怎么办?还是我掉下去吧,你又不会游泳。”  阳光很好,金色的光一波一波在水面跳跃。船头的风大,她咳嗽了几声,他便把外套脱下来披到她身上,张开双臂,像老母鸡笼小鸡一样地笼着她的身子。他的气息就在
期刊
那年春天,我因胃病发作住了院。病房里还住着一个小女孩,叫雪儿,看样子就八九岁吧。雪儿很活泼,不睡觉的时候,就在床上爬来爬去,小嘴巴如爆豆似地呱啦呱啦说个不停,也爱咯咯笑。  雪儿得的是血小板缺少的病。她露出一颗小虎牙对我说:“我的病也没啥,就是用针一扎,里面的血哗哗地往外流,怎么也关不住。”  雪儿家在农村,听病房里的其他人说,她的父母都在电子工厂上班,为了给女儿治病,家里早已债台高筑了。留在医院
期刊
我出生在农村。姐姐敏儿比我大8岁,读完初中就在镇上开了一家精品店。记得读书那会儿,只要老师布置写人物作文,我就会骄傲地选择写姐姐,且每一次对她的描写都不同,比如“她有清澈的眼眸、弯弯的柳眉……”“她肌肤如雪,披着乌云般的秀发……”总之,小时候,我以姐姐为荣。  只是,姐姐不满20岁就结了婚。姐夫家做生意,看上去很有钱,一家人穿名牌,住洋房,吃大鱼大肉,花钱也大方,常给我家人买衣服。  高一那年,父
期刊
闺密荒唐搭线  2005年秋,18岁的张雪考入沈阳一所艺术学院学习音乐。同桌江丽琪来自天津,性格活泼,在朝夕相处中,两人成了闺密。外形靓丽,身高1.72米的张雪因为长相酷似范冰冰,被称为校花。  由于家境贫寒,张雪经常到茶馆弹奏古筝和钢琴赚生活费。2006年5月的一天,一个叫赵德斌的客人被张雪的美貌深深吸引,塞给张雪一张名片。  赵德斌时年42岁,是某商贸公司总经理,同时拥有高尔夫投资商、某连锁超
期刊
那天来参加调解节目的是一对父子。  父亲,59岁,在职业生涯即将结束时,希望儿女成家立业,自己好安享晚年。可他放不下心。  儿子,32岁,无业,和父母住一起。其实他有自食其力的愿望和能力。大学毕业后,他做过好几种工作,保安,五金店店员,摆地摊,在广告公司打工。最近一份工作是在足疗店做按摩师,月收入五六千元,老板对他评价很好,他也以此为荣。  但在父亲眼里,这些工作都不理想,辛苦且不够体面,然后就说
期刊
为过去的人生哀悼,才能让未来的人生起航。  有位来访者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丈夫家暴五年多了,她却一直忍受。  她和丈夫结婚不到半年,有了第一次家暴。她离家出走,在闺密家住了一周。她想过离婚,闺密也支持她离婚。但想到本来这段婚姻也不被父母看好,刚结婚就离婚,父母会怎么看自己?她担心会很没面子,害怕父母看不起她。  后来,丈夫哀求她回家,她就顺势回去了。最初,丈夫表现得还可以,但不久后又一次家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