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治理视域下的现代党群关系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huix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通过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进一步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各级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一步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增强了同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自觉性;进一步掌握了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看到了在联系服务群众中的差距,增强了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党工作的目标、力量和方法问题,既是实现党自身现代化转型的首要问题,又是在民主与法制条件下建立现代党群关系的核心问题。没有党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缺乏头脑和心脏。没有党群关系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缺乏条件和力量。党的现代化转型问题,表面上是党的现代政治空间和执政技术的塑造问题,实质上却是现代化条件下党与群众的相处之道问题,或者说是党与群众在民主与法制框架内如何互动的问题,是如何建立治理视域下的现代党群关系问题。
  现代党群关系的自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时调整和扩充新时期国家改革的目标,是我们党政治上有作为、有能力的表现,说明我们的体制、机制与中国社会动态的发展变化之间在相互激励与相互促进上是富有效率的。随着中国35年改革裂变,市场与社会力量大幅增长,民众思想解放与民主要求日益上升,生态保护与经济修复压力愈加凸显,民众对廉洁政治与廉洁政府的要求日益自觉,要解决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单纯依靠国家层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党全方位地动员国家、社会、市场几方面的力量,改变以往强势政府单一主导的发展模式,逐渐向国家、社会、市场共同参与和多元合作发展模式转型。在传统发展模式中,国家政府永远处在主导地位,社会和市场常常被作为工作和执政对象存在,这种主客二元的发展逻辑必然带来对立和紧张,与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一元发展目标之间必然存在冲突。我们追求的现代化是国家、社会、市场等要素的全面现代化。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新的改革目标,既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内涵的全面拓宽和自觉,又是我们党从执政与发展的角度对中国社会变化作出的及时关切和有效应对。
  国家现代化,就是国家内部结构和关系的现代化。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的结构和关系是由执政党的执政结构和执政方式所决定的,其本质是党代表人民执掌国家政权、处理和人民的关系。因此,处理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就是处理党和社会与市场行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国家内部公共权力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体制结构、法律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代化,是代表人民执掌国家公共权力的党和代表自己在社会领域和市场领域活动的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现代化,也就是传统语境下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现代化。由此可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国家公共权力自身结构的优化和科学使用问题,更是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现代转型问题。
  现代化条件下的党群、干群关系,与传统环境下的党群、干群关系理应不同。传统条件下的党群、干群关系,侧重强调的是历史的选择性、革命的生成性和政治情感的伦理性,这些特性结合起来就足以构筑党执政的强大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任何一种历史特性和政治资源都是有保质期的,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方位和时空条件下发挥作用的,一旦历史方位和时空条件发生位移,那么这种作用就开始逐步衰减。马克思主义强调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来讲,党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这个最大的实际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党与社会、党与群众的关系,也要放置到新的政治空间去重新考量和维护,也就是党群、干群关系的现代化转型,即实现党群、干群关系的民主化、法制化和制度化。转型的本质是对党的政治基础和逻辑的再造与更新,用现代政治的民主选择性、法治强制性和制度规范性,去承转和接续历史的选择性、革命的生成性和政治情感的伦理性。实现这种转换既是党的政治现代化的内在机制和逻辑,又是党与人民群众在现代政治框架内重新完成认同与选择的现实路径。这种现代党群关系的自觉,不仅关乎党的执政安全问题,而且直接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的问题。
  现代党群关系转型的路径
  党的奋斗目标转型。把人民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以及孩子更好地成长、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生活的需要作为我们党十八届班子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对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国社会历史方位保持高度自觉的表现,也是我们党有力量和有能力的表现。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长期成功执政的世界第一大党,其最宝贵的优秀基因就在于保有强大的与时俱进的能力,能够根据历史潮流自觉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能够善于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在各个历史时期具体化和工作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当政初始就把人民群众的“十个更加”作为新一届班子的责任和奋斗目标,这无疑就抓住了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也抓住了现代政治的核心议题。从现代政治发展来看,世界上所有的政府都希望处理好与民众的关系,都希望在国家治理中获得成功,把自己变成善于治理的政府,而不是越治越乱的政府。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民间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一旦真实的民意资源和政治公共空间之间对流充分、渠道畅通、竞争有效,那么党与社会、党与国家、党与市场的良好合作就成为可能,党群关系、党企关系、党财关系等都可实现结构优化和高效配置,公共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党自然就会实现,党的政治目标与社会市场目标就能够实现共赢,党的组织和功能也就会实现从权力型、管理型、领导型向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转变。关键就在于党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和目标找到群众,组织和动员群众,确保群众能够向我们党输送新鲜动力和真实民意,以此营养党的肌体、优化党的功能,通过党向群众和社会输出优质公共政治产品和专业化服务这一载体,完成党与群众现代新型政治关系的建立,彻底完成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   党的力量结构转型。把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动力基础,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日益自觉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核心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和物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最终是由人的现代化来决定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之间、供需结构、生产和消费结构、投入和产出结构等“物”的结构的失衡,从根源上来讲是由人的结构失衡引起的。人的结构失衡,主要是指人才结构和人的能力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不合理是人的结构不合理的外化和结果。就像李克强总理所说,“创新是内需扩大、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 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重视和挖掘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才队伍和能力结构,以人的结构优化领导和带动物的结构优化,以人民群众的人才结构和能力结构来优化提升党执政的群众结构和社会结构,把人民群众的人才优势和结构优势转换成党执政的智力优势和能力优势,这就是党的群众观的具体化和力量化,就是党执政的力量源泉的具体化和力量化,也就是党执政的能力结构和力量结构的现代化与规模化。
  党的工作方法转型。判断一个体制是否有效,关键就看它在采纳应用民意方面是否有效。民意缺失,就意味着民众长期缺场,民众与政治的互动匮乏,民众意图与政治意图的流动性缺失,就是政治运行空转,历史上所有政权失败大都源于此。毛泽东同志说过,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强调的就是民意与公意的唇齿存亡关系。客观来讲,有效采集和合理应用民意是所有政府都面临的难题,过去大多是因为制度不科学、空间和功能严重不足,再加之受渠道和技术手段匮乏限制,上传下达和下传上达在政治实践中始终成为问题,所以才有明君感叹“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舟之几何全系于水,水之几何无关乎舟,其权益本质上是不对称的。现代政治的进步在于平等地强调官和民的共同责任与价值,水和舟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生态治理和管护是双方共同的责任。之所以有这种理念的转变,一方面是现代政治制度的科学性增强了,另一方面现代民意与政治互动的渠道和技术手段丰富了,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能力增强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推动党的政治与人民群众意愿互动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民意来约束和规范党的政治过程,通过党的政治过程来覆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进一步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进一步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增强了同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自觉性,进一步掌握了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既是党的工作方法的创新和转型,又是党与群众流动性增强的平台和载体,有了这种方法和平台,民意与以党的执政为代表的国家意志之间就可实现互动,增强流动性,这样就便于相互规范和相互建构的现代政治逻辑与关系建立,权力与权利、党与群众、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就会实现民主化、法制化、制度化的调节和合作。
  现代党群关系转型的意义
  加快和推动党群关系的现代转型,是国家一劳永逸实现长治久安的内在要求。实现党与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和释放党在中国社会转轨时期承受的巨大风险,获得执政安全和执政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社会与人民群众的发展与成长。党要获得政治安全,就必须实行政治开放,接受社会和民众监督。社会力量要获得发展,就需要和执政党有效合作,把社会自治与国家外部治理结合起来。唯有保持党与社会的同步良性发展,激发相互的建构与合作功能,把党的执政安全建立在社会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发展上,把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进步建立在党的政治规范与进步上,才能确保国家一劳永逸地实现长治久安。
  加快和推动党群关系的现代转型,是实现国家现代化转型的主要途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路径是要通过政治要素和要素关系的现代化来实现。在实体政治的诸多要素中,党与人民群众作为主体是最具革命性、最具活力的变量,他们既是制度文明的主体,同时又是治理行为的主体,直接决定着制度文明和治理文明的水平与高度。党群关系的现代转型就是国家政治体系内部主体要素的现代化,主体要素现代化的外化和功能化就是制度和治理的现代化。
  加快和推动党群关系的现代转型,是实现党长期执政的战略选择。客观讲,我们党传统的执政资源和执政优势正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流失,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拓展党的政治空间,培育和壮大党的执政优势。政治空间的拓展,本质上就是对党与人民群众政治关系和政治空间结构的重新调整。执政优势的壮大,本质上就是对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技术的不断创新与丰富,使我们党学会在现代民主与法制的框架内去处理和维护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确保党与人民群众关系在民主与法制轨道上平稳、持久、安全运行。党群关系的现代化,就是党的政治空间、执政优势和执政资源的现代化,就是党长期执政的基础的有效化。
  加快和推动党群关系的现代转型,是实现党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的重要手段。习惯在民主与法制的框架内处理党群、干群关系,实现党群、干群关系的现代转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既是十八届四中全会讨论依法治国的核心议题,又是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目标的重要举措。动用民主与法制的手段调节社会矛盾,处理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执政风险、化解政治分歧、扩大政治共识、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保障执政安全,最终确保有效实现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
  责任编辑:魏晔玲
其他文献
近日,中关村创新云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云计算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建成后的云平台在融入基础资源、数据应用服务外,还首次增加了融资服务、创投服务和政务服务等,为云服务平台建设的全新尝试。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姜贵平,请她介绍中关村创新云的相关情况、重大意义,并畅谈北京市云计算发展现状和美好未来。  记 者:关于中关村创新云的作用,您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延伸了政府的服务“手
期刊
读王翔的水墨画,无论是山水长卷,还是花鸟巨制,都能感受到其笔力之雄健与墨韵之逸秀,令人不仅想到石涛“笔墨当随时代”之说。在这样一个惊涛拍岸的大时代里,第一流艺术家的笔墨之中往往会这样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品格以及时代精神的自觉关照。  “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一大特点。王翔的优势即在于由书法转攻绘画。作为22岁即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青年书法家,他曾在全国书法大展中屡获大奖;后转攻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不仅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全面总结,而且是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科学论述,是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从严治党的再动员、再部署,明确提出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的总要求。我们要密切结合实际,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要反复研读原文,深刻领会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总结了党的
期刊
上世纪末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气候外交也成为全球外交领域的热点。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外交实践中,中国既要有效回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和期待,又要兼顾本国的发展需要和适应能力。中国在不断调整和改进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气候变化战略及与之相应的外交政策。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根据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气候变暖和反
期刊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总结了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成效、经验,强调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了,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不会结束。”90多年来,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直是党的核心工作,更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性历史经验。  贯彻群众路线是一个长期性的历史课题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
期刊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研究社会历史的指南和科学方法  “无论如何,对德国的许多青年作家来说,‘唯物主义的’这个词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方法。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
期刊
作为目前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期刊业会展,9月18日,2014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前线》杂志,在2013年成功参展首届刊博会并成为当年会场一大亮点之后,继续作为北京代表团主要成员参展,向广大观众更好地展示首都党刊的风采,并获得组委会颁发的“创意设计优秀奖”。  参展成果丰富  全面展示北京期刊的魅力  位于西展厅的前线杂志社展位,与人民日报社比邻相望,一开场
期刊
当前,京津冀一体化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早在“十一五”期间,北京金隅已开始超前谋划、布局,将自身战略规划积极对接和有效融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当中。  顺势而为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大局  2005年,北京金隅在河北省整合重组了第一家水泥企业——邯郸金隅太行,标志着北京金隅迈出了融入河北的第一步。整合之前的企业为邯郸水泥厂,曾是建国初期十大水泥厂之一,经济效益非常不错。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家曾经独领风骚
期刊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在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反映着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对社会起着规范行为、稳定秩序、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世界上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诸多国家都非常关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国当然也不例外,而客观把握首都市民价值取向变化的状况,则是北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作。  2013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运用了《首都市民
期刊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北京社会领域党建工作,近日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中共党史学会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专委会和前线杂志社联合举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10·8”重要讲话座谈会。首都党史党建专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区县社工委以及街道、社区和非公经济组织代表参加会议。与会者分别从理论和实际工作层面、多角度地交流了对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体会。  专家学
期刊